明代官服的等級觀念,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係嗎

2021-05-30 01:10:29 字數 5937 閱讀 1498

1樓:清茶半盞

明朝官階九品,製作出的服裝也如官階。九品官制奠定以後直到明初,**的品級只能從服飾的顏色及圖案花紋上區別。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

八、九品綠色。其圖案花紋,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搭花,徑二寸。

四、五品小雜花,徑一寸。六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

明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始定補子制度。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面繡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附馬的補子繡麒麟白澤,**是文禽武獸。

一品文官繡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藍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之後,也實行了等級森嚴的九品官制。清代把胸前的這塊方布也叫"補子"或"背胸",把綴有這種補子的袍服稱為"補服"。清代文官一至七品補子圖案與明代的相同,八品則改明代黃鸝為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繡藍雀。

惟文官一品都御史、三品副都御史及按察史、五品監察御史皆繡獬豸。武官補子圖案區別較明代為細,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係嗎

2樓:匿名使用者

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樑冠、赤羅

一品文官朝服

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樑冠上的樑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樑,侯、伯七樑,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

駙馬七樑不用雉尾。一品七樑,玉帶玉佩具。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

二品六樑,革帶,綬環犀,餘同一品。三品五樑,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四品四樑,金帶,佩藥玉(即玻璃),餘同三品。

五品三樑,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藥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

六、七品二樑,銀帶,佩藥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御史服獬豸(神羊)。

八、九品一樑,烏角(牛角)帶,佩藥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2023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襉),革帶字首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

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皁領緣青羅衣,皁領緣白紗中單,皁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

嘉靖八年定錦衣衛堂上官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時可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龍頭魚尾有翼)服,戴烏紗帽。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

一品文官公服

鈒花,六、七品素銀,

八、九品烏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袍,衣料用紵絲(緞織物)或紗、羅、絹。

袖寬三尺。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

八、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團花),徑5寸。

二品小獨科花(小團花),徑3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散排的寫生形摘枝花),徑2寸。

四、五品小雜花紋,徑1寸5分。

六、七品小雜花,徑1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有漆、紗兩種,展角氏1尺2寸;先規定雜職官襆頭不用展角,只垂2帶;後準用展角。腰帶;一品玉帶,二品犀角,

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牛角)。帶鞓青色,垂〓尾於下。黑靴。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許服雨衣。

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

一、二品用雜色文

二品武官常服

綺、綾羅、彩繡,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繡。

洪武二十三年定製,文官衣自領至裔(yì音義),去地1寸,袖長過手,回覆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長過手7寸。

洪武二十四年定製,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1] 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傳統戲曲所採用的官服形式。這些不同的鳥紋獸紋,都設計成方形框架之內,佈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下圍裝金飾玉的腰帶,極其壯觀。

明《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製,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

」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2023年),規定品官燕服為忠靜冠。忠靜冠是參照古時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鑑於當

文武官燕服。

時服制出現混亂現象,故用忠靜之名,勉勵百官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通過服裝來強化意識形態的效果。忠靜冠冠框用烏紗包裱,兩山具列於後,冠頂仍方中微起,三樑各壓以金線,冠邊用金片包鑲,四品以下用淺色絲線壓邊,不用金邊。

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長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與下裳分開。明代用深青色紵絲或紗、羅製作。三品以上織雲紋,四品以下素,緣以藍青,前後飾本等花樣補子。

深衣用玉色,素帶,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縣正堂、儒學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許穿之。

特賞的賜服。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這三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飛魚服。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二說:「蟒衣如像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元典章》卷五十八記大德元年(公元2023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賣的緞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龍,只少一個爪子。四個爪子的賣著(者)有奏(著)呵'。

」說明四爪大龍緞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經在街市出賣。《明史·輿服志》記內使官服,說永樂以後(公元2023年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繡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

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又有膝襴者,亦如曳撒(據《碎金》稱作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

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襴有紅、黃之別耳。」這段記載可知,蟒衣有單蟒,即繡兩條行蟒紋於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兩條行蟒外,在前胸後背加正面坐蟒紋,這是尊貴的式樣。

至於曳撒是一種袍裙式服裝,於前胸後背飾蟒紋外,另在袍裙當膝處飾橫條式雲蟒紋裝飾,稱為膝襴。

飛魚,據《山海經》載:「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話色彩。

《林邑國記》說:「飛魚身圓,長丈餘,羽重沓,翼如胡蟬。」是一種龍頭、有翼、魚尾形的神話動物。

鬥牛服。鬥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後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後,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

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於是失劍。明代鬥牛服為牛角龍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臺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天水冰山錄》記載著從嚴嵩家抄沒的財產名錄,其中有五爪雲龍過肩妝花段(緞),各種顏色質料的蟒龍紋衣料。

如蟒龍補、過肩蟒龍。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明代蟒服、鬥牛服在北京南苑葦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明墓、廣州郊區明墓均有實物發現。

3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文武官公服和常服有規定: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

八、九品綠袍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4樓:一摞塵埃

有啊,胸口圖案也有關係

明朝官服的顏色跟等級有什麼關係嗎?

5樓:泗水之濱

這個大明會典中有記載。

明代官階九品,一品至四品緋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品九品綠色。

另外,官袍分公服和常服: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凡常朝視事穿常服。

公服與常服通常都為烏紗帽、團領衫、束帶,只不過常服有補子(縫在胸前的一塊方形的布),公服沒有。

公服:帶飾: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

六、七品素銀,

八、九品烏角。

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團花),徑5寸。二品小獨科花(小團花),徑3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散排的寫生形摘枝花),徑2寸。

四、五品小雜花紋,徑1寸5分。

六、七品小雜花,徑1寸。八品以下無紋。

腰帶:一品玉帶,二品犀角,

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為烏角(牛角)。

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同一品。

腳穿黑靴。

常服補子:

明代文官服補子: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 (一種產於我國南部的觀賞鳥),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 (古時指像鴛鴦似的一種水鳥),八品用黃鵬,九品用鵪鶉,雜職用練鵲。法官 (風憲官)用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異獸,能辨別曲直,用角爭鬥)。

定職官常服用補子為:公候、駙馬、伯,用麒麟、白澤。

明代武官服補子: 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雜職用練鵲。法官(風憲官)用獬豸(古丁代傳說中的異獸,能辨別曲直,用角爭鬥)。定職官常服用補子為:公候、駙馬、伯,用麒麟、白澤。

其他朝代:

漢朝:漢官服皆為黑紅二色,區別在於頭冠和組綬(組是官印上的絛帶,綬是用彩絲織成的長條形飾物,蓋住裝印的鞶囊或繫於腹前及腰側,故稱印綬。)

漢代的冠很多很繁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場合還要分不同的頭冠,建議lz點選

頭冠和組綬的區分這裡都有。

唐朝:唐朝開始,官服分顏色

品服的顏色:三品以上著紫色;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用以盛鯉魚狀金符);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

另外腰帶也有區分,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

四、五品官佩金帶,

六、七品官佩銀帶。

宋朝:三品官以上紫色,五品官以上硃色,七品官以上綠色,九品官以上青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

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硃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清朝的官服是如何區分等級的

是按照圖案區分等級的,請看 www bbs.清代,雖有 清承明制 之目,但又 參漢酌金 對成制多有損益。就補服而論,區別亦十分明顯。清代文武 服制除將烏紗官帽換成頂戴花翎 官服大襟換成對襟之外,其補子圖案亦有所更張。如文官圖案只用單隻立禽,形影相弔 而各品級所用動物亦略有區別。據 清會典事例 冠服通...

唐朝官服顏色含義,唐朝丞相穿的官服顏色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 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 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 賜紫金魚袋 的字樣 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

這個是清朝幾品的官服,清代官服上有鶴圖案是幾品官員

這是明代服色八品官。綠袍,繡黃鸝。只看帽子就知道絕對不是清朝的了 清代官服上有鶴圖案是幾品 清代官服上有仙鶴的是一品文官。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 一品鶴,二品錦雞 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