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第一段分為三層寫出各層的大意

2021-03-19 18:18:52 字數 6218 閱讀 4520

1樓:匿名使用者

此文起筆,託古言事,直接明瞭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並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諷今。

「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後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隨即緊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出不從師的危害,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並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最後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併為下文鍼砭時弊張本。

概括師說每段主要內容

2樓:匿名使用者

課文《師說》每段主要內容:

第一段:正面論述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第二段: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判「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第三段:引用歷史事例,論證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第四段:讚揚李蟠「能行古道「,交**作《師說》的緣由。

原文: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有疑難問題卻不跟老師請教,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便終究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隨他,以他為師;出生在我後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因此,不論地位高還是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師也就在那裡。

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被繼承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了!古時候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不如聖人也夠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辱。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聖人的所以成為聖人,愚人的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於自己呢,卻不肯從師學習,這真糊塗了。

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相互學習當作難為情。

讀書做官的這類人,一聽到有人以「老師」、「學生」相稱,就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麼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差不多。

稱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稱官位高的人為老師,就近於拍馬。」唉!從師學習的傳統不能恢復,從這裡可以知道了。

巫醫、**師和工匠,是所謂上層人士看不起的,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品德才能並不如孔子。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後,技能業務各有鑽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的兒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代的從師之道,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3樓:葬婈

1、道理不出不在,老師不出不在。

2、拜師學習的風氣越來越差了。

3、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為老師。

4、從師。

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是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

"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

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師說》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

4樓:嗯崔達布

《師說》的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5樓:匿名使用者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6樓:第7片亦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還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我們默寫經常考這兩句。

7樓:阿羅

惑而不從師,始為惑也。

8樓:匿名使用者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9樓:匿名使用者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這句就給老師下了個定義,應該是這句吧

求韓愈的<師說> 的內容和解析

10樓:匿名使用者

《師說》

韓愈(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①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老師也就在**.

①〔庸知〕哪管.庸,豈,哪;知,識別.

(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

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聖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裡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於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唸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

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後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

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於奉承巴結."唉!

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 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三)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

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師說中第一段著力論述哪兩個問題,師說第一段論述了什麼內容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道家有三寶,道經師。就修學次第說,先拜師,非師不可以知經之義理,明經則可證道。故第一段說了兩件事,一是,學者必有師,否則無法走正道,二,師者,傳道者也,由師而明道,此二事亦是一事。師說第一段論述了什麼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論述了為什麼要從師和從什麼人...

第一層1 2 3第二層4 5 6 7 8第三層9 10 11 12 13 14 15第四層16 17 18 19 20

2016在第44層。解答過程如下 前 n 1 個數之和 後n個數之和。假設第n層第一個數為x,則上式等於 x x 1 x 2 x n x n 1 x n 2 x 2n x 1 x n 1 n,x 2 x n 2 n,x n x 2n n,共計n個等式,則 x n n。故第n層的結構應為 n平方 n平...

第一層1 2 3第二層4 5 6 7 8第三層9 10 11 12 13 14 15第四層

2016 2 2016 2 1 2016 2017 2016 2017 1 2017 2 1 說明得不夠bai詳細,根據觀察得知 每du一層的zhi第一項數都是該層dao層數的平方。所以每層的回第一個資料就是 層數的答平方 n的平方 每層的最後一個資料就是 n平方 2n。所以根據這個規律。得n平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