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資料

2021-03-19 18:19:41 字數 5010 閱讀 9289

1樓: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

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鬹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

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樑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

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2023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瞭植物油。

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也便宜。   8.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

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故事

2樓:檸檬一家人

1、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

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2、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閤家團圓。

3、年糕

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於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4、春捲

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捲。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麵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5、八寶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徵團團圓圓、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3樓:微妙微俏vv寵兒

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你連中國的美食都不瞭解,那你就真的太low了,你可要知道中國菜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中國僑民和國家的歷史力量,中國菜已經影響了亞洲的許多其他美食,並根據當地口味進行了修改。中國主食,如大米,醬油,麵條,茶和豆腐。

現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筷子和炒鍋等器具。

中國各省對調味和烹飪技術的偏好取決於歷史背景和民族的差異。考慮到中國的氣候,從南部的熱帶地區到東北部的亞北極地區,包括山脈,河流,森林和沙漠在內的地理特徵也對當地可利用的成分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也在逐漸融入中國的美食。

最受好評的「四大美食」是川,瀘,粵,淮陽,分別代表西,華,南,華東菜。中國的現代「八大美食」是安徽的徽菜,福建的閩菜,湖南的湘菜,廣東的粵菜,四川的川菜,浙江的浙菜菜系等。

中國社會非常重視美食,並根據其傳統的醫學信念對該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中國文化最初以華北平原為中心。最初的馴化作物似乎是小米的狐尾和帚黍品種,而南部則種植水稻。

貴族們獵殺各種野生動物並消費羊肉,豬肉和狗肉因為這些動物被馴化了。糧食儲存在饑荒和洪水中,肉類用鹽,醋,醃製和發酵儲存。雖然這種做法主要限於富人,但通過在動物脂肪中烹飪可以增強肉的風味。

到週末孔子時,美食已經成為一種藝術。孔子討論了用餐的原則:「米飯永遠不會太白,肉不會被切得太細......

當它沒有煮熟時,人就不會吃。當它煮得不好時,人就不會吃。如果沒有正確切割肉,男人就不會吃。

當食物沒有準備好的醬汁時,男人就不會吃。雖然有很多肉類,但它們不應該比主食更多的烹飪。沒有限制在喝醉酒之前喝酒。

」在石黃帝的秦朝時期,帝國擴張到了南方。到了漢朝時期中國人民的不同地區和美食被主要運河聯絡在一起,導致各地區菜餚更加複雜。不僅食物被視為給予「氣」,能量,而食物也是關於維持陰陽。

它背後的哲學植根於易經和中國傳統醫學,食物的顏色,香氣,味道和質地都有所評價,預計一頓美餐可以平衡四種性質和五種口味。鹽用作防腐劑從早期開始,但在烹飪中加入醬油的形式,而不是在餐桌上。

在漢代,中國人在運動過程中開發了軍事口糧的食品保鮮方法,如肉乾,烹飪,烘烤和烘乾穀物等。在南北朝時期,像北魏鮮卑的非漢族人向中國北方介紹了他們的美食,這些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朝,普及肉類如羊肉和奶製品,如山羊奶,酸奶等。在宋代,漢族人對奶製品產生了厭惡,放棄了早先引進的乳製品。

宋朝前後的中國人在南方的大遷徙,增加了中國南方主食如大米和粥的相對重要性。蘇東坡將紅燜豬肉改良為東坡豬肉。在元和清科介紹蒙古族和滿族菜,那溫暖的推廣北方菜火鍋烹飪。

在元朝時期,中國出現了許多穆斯林社群,他們實行了現在全國各地的回族餐館儲存的無豬肉美食。

在清朝,元梅等中國美食家的主要目標是提取每種成分的最大味道。正如他在烹飪工作中所說的那樣,綏遠時代,當時的美食時尚種類繁多,在某些情況下顯得格外炫耀,尤其是當陳列服務也是正式的儀式目的,如同滿族漢族帝王盛宴。

隨著現代中國生活節奏的提高,炒麵,炒飯,飯糰等快餐越來越受歡迎。瞭解了中國美食的發展有沒有想現在就去吃起來的衝動呢。

4樓:的人

在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源遠流長。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的飲食文化風俗有哪些,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風俗。一 回族 3月14日 白色情人節 white day 3月14日 國際警察日 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 世界消費者權益日 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17日 愛爾蘭聖帕特里克節...

說說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說說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

中國飲食文化序 徐旺生 民以食為天 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 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 食 被天下 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 建國方略 一書中說 ...

飲食文化的成語,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的成語有什麼

關於飲食的成語抄 描寫飲食的襲成語 熬腸刮肚 謂從bai事飲食du方面盡力節儉。大魚大肉 指美zhi好豐盛的dao飲食。形容菜餚豐盛 簞食豆羹 簞 盛飯的竹器 豆 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一簞飯食,一豆羹湯。指少量飲食。比喻小利 不伏水土 水土 指一地的飲水 氣候 環境等。不能適應某地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