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用是什麼嗎,《論語》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2021-03-19 18:19:41 字數 5367 閱讀 8019

1樓:

個人覺得《論語》有用,且很有用,很實用, 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論語》是由孔子(前551-前479)的**們根據孔子平日生活中的言行記錄摘錄而成的,距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2023年左右。雖然有部分內容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制度、生活環境的變化已經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脫節不再適用,但《論語》講述的內容是分兩部分的。

  一部分是可變內容,也就是環境因素、意識形態部分。這部分可能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已經不能直接拿來運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了。   另一部分是不變內容,指的是人性方面的問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變化,人性是基本不變的。   理論的東西不講太多,我通過例子來談談我本人閱讀論語的部分體會吧。   例如:

論語裡面講到的「恭、寬、信、敏、惠」五個字。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仁。

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

「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易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取得成就,慈惠就能夠借用他人之力。」   不管是在家庭、學校、社會都非常實用。

  恭則不侮:試想一個自己平時品行都不端重、言行不莊重的人怎麼能得得別人的尊重呢。 "禮人不答反其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寬則得眾: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對待周圍人的過失不依不饒,窮追不捨,不給別人臺階下,到頭來只能是自己無朋無友,孤家寡人了。   信則人任: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很多人抱怨別人對自己不信任或得不到重用,很多時候是平時自己的言行不一造成信譽度不夠的原因。   敏則有功:

「天道酬勤」,都懂的。   惠則足以使人: 如果希望自己能在關鍵時候一呼百應,這個字就必須要在平日裡做好了。

宋江沒什麼武功卻能成為梁山108梟雄首領,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對這個惠字的理解運用的程度。

《論語》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夫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原則。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二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中道節制、中庸之道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特色。

因此,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論語》中所體現的仁、禮等優良的思想傳統都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傳承的。

讀《論語》對人有什麼好處?

3樓:現實餓吃了理想

1、教學方面,可以給老師建議,要因材施教。

2、學生方面,可以教導我們尊師重教,文明禮貌,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可以從全方面的培養孩子的人格。

3、可以傳承中國經典文化,讓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影響中國人,更多的是要入黨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這樣就可以彰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與強大。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傳**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

論是選擇、**、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論」讀音為「lùn」,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

「《論語》者,孔子應答**、時人,及**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經典語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學習《論語》有什麼好處?

4樓:匿名使用者

修己以安百姓, 自己有事做好享受,也讓百姓有事做好享受,持之以恆。

5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是先人對現實的高度總結,學習論語,有助於運用於生活之中

6樓:匿名使用者

修己以安人,自己有事做好享受,也讓人有事做好享受,持之以恆。

7樓:匿名使用者

趙普曰 半部論語治天下

8樓:匿名使用者

修己以敬,自己對人人好,引發人人對自己好。持之以恆這麼做,人人都會如此做。

9樓:匿名使用者

修己以敬,自己對人人好,引發人人對自己好。

10樓:白羊向日葵王子

可以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的作用是什麼?

11樓:課文你來說

問號處可以這麼填寫:

重要的作用

極大的作用

平衡的作用

聯結的作用

承上啟下的作用

12樓:匿名使用者

問號(?)用於問句結尾。語氣語調的輔助符號工具,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後內的停頓容

。用於疑問句、設問句和反問句結尾。疑問句末尾的停頓,用問號。反問句的末尾,也用問號,問號不出現在一行之首(但是鋪襯衣發明了將問號用在行首的用法)。有反問、設問等用法。

《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13樓:夏日烈焰嚧曒

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仍會感到有當代教師學習、借鑑的地方。

一、設立私學,「有教無類」。孔子以前,學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學的,文化的傳播範圍是很有限的。孔子恐怕是創辦私立學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學生中大多出身貧賤。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因為孔子收費十分低廉。《述而》篇中記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修,即乾肉,十條為束,「束」即十條幹肉。

這是古代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禮物是微不足道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衛靈公》),能面向所有學生,不分貧賤、地域,一視同仁。孔子設立私學而不以贏利為目的,又能平等地對待他的學生,有利於文化在下層人民中間的傳播。

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者們學習的。

二、「啟發式」教學原則和「寓教於樂」思想。孔子教學不是單純的灌輸,他善於根據學生實際相機而發,注重引導學生去「樂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創,至盡仍被視為經典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等,都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樂學」思想。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運用在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顏淵就曾感慨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

「啟發式」是「樂學」的前提,「樂學」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孔子**能達到三千人之多,且「賢者七十二」,這與他的「啟發式」教學原則和「樂學」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再反省當代許多人奉為法寶的「苦學」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應該從孔子身上學到點什麼?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他也確實是這樣實踐的。《顏淵》篇中記載了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問「仁」,而孔子針對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學識,便有三種回答。

在《先進》篇中,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話回答他們,公西華提出疑問,孔子說道:「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學中看物件,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的確了不得!

四、「終身學習」的觀念。許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觀念是舶來品,是開放後才傳入我國的一種學習理念上的革命。其實,《論語》中的很多記錄都體現了這一思想。

《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篇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有一次,孔子站立於黃河岸邊,看到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時,由衷地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的感嘆。

而且,即使他經常處於清貧,甚至飢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等記述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聖賢就站在我們面前。

對於好學的**顏回他更是大加讚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現在,時代變了,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更快。據研究,一個人工作一生所運用的知識,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學校裡獲得的。

如果不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個教育工作者決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觀念的開拓創造型人才。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學思結合」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別強調後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對美育的精闢論述、身教重於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這對於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發揮好「主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家覺得《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討論 論語 的現實意義,首先要明白 論語 究竟說了什麼?時至今日,網路上各種各樣的 論語 解讀基本都是隔靴搔癢,以訛傳訛。沒有通透先秦儒家思想,解讀 論語 是害人害己。而用片言隻語來討論 論語 是妄想,是滑稽的玩笑。讀懂論語可以叫我們安寧,讀老子可以叫我們深邃,讀莊子連我們脫俗,讀孟子連我們思考 半...

論語中松柏有什麼品性 詩句 和現實意義

子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說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版節,這才知道松樹和柏權樹是最後才凋謝的.這句話其事可以發揮出很多現實意義 真金不怕火煉 疾風知草勁,板蕩識臣誠 也是孔子說的聽其言而觀其行,經過實際考察才可以認清事物的本質。就是七年級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是 論語十則 嘛,這則文字講了什麼內...

物流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所謂綠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 倉儲 裝卸搬運 流通加工 配送 包裝等物流活動。綠色物流是近年來才被提出的新課題,對這一問題進行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一 綠色物流的起因分析 1.人類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髮展,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