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遼東都司為什麼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隔海管轄

2021-03-19 18:20:12 字數 5510 閱讀 7298

1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時候的遼東只能算是苦寒之地,不是什麼重要的地方,而且明朝國初的時候都是以對蒙古遺族進行征伐的戰爭,遼東地區在當時的明朝的眼裡就是扔了可惜,不扔也沒什麼價值的地方,所以由山東帶管~

2樓:匿名使用者

都司,是個衙門的稱呼,不一定是咱都司這裡。

3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都司是個軍事指揮機關,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

明代為什麼把遼東地區劃歸山東省?

4樓:宋姝

遼東是明代北方防禦體系中的重要地區,其治亂形勢直接關係到明王朝的興衰。由於位置偏在東北一隅,明代遼東與內地之間的交往,只能通過兩條道路進行。一條是經山海關與遼西走廊的陸路,另一條則是經渤海海?

{,從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萊州到達遼東半島的海路。洪武初年,明軍從登萊地區渡海北上,擊敗殘元勢力,將遼東地方納入明朝治下,而當時遼東駐軍所需的糧食、布匹等後勤物資,也都要通過登遼之間的海路轉運獲得。在這種密切聯絡的基礎上?

,明代遼東的民政與司法事務分別被劃歸山東布政司下屬的遼海東寧分守道,以及山東按察司下屬的遼海東寧分巡道管轄,從而形成了「遼東隸於山東」這一特殊的政區地理現象。

大連在歷史上哪個朝代屬於山東省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元明兩朝,大連地區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歸屬於山東省登州府管轄,而登州就在今天煙臺地區。

6樓:山寨河童

明朝時期的遼東都司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不僅僅大連和金州,整個遼東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但大連不歸屬那個時期的登州府,而是歸屬遼東都司,全稱遼東都指揮使司,是明朝在遼東地區設立的軍政機構,在建制上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又稱山東行都司

類似現在的軍分割槽,只是司令部在山

中國明朝版圖到底有多大?

7樓:墨海愚者

明朝極盛時的國土面積為997萬平方公里,後面有所變化。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疆土變遷

北方明初在外蒙古邊境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斡難河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

永樂以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 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東北朱元璋置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朱棣招撫女真部落,於永樂九年(2023年)設奴兒干都司, 共轄130多個衛所。宣德十年(2023年)明宣宗撤回在奴兒干的流官駐軍,不過之後女真仍奉明朝為主,至萬曆年間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崛起後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於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2023年朱元璋內遷鐵嶺衛,默許取代高麗的李氏朝鮮佔據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地區。

西北明初於西北先後設有哈密、沙州 、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左等衛,明朝西北疆界涵蓋今新疆。

成化八年(2023年)哈密衛被吐魯番攻陷,後於成化十八年(2023年)興復。 弘治年間三失三複,嘉靖七年(2023年)後嘉峪關以西皆為吐魯番所據 。

西南2023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 ,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 ,明太祖要求藏民輸馬作賦、承擔徭役 ,或蒸造烏茶、輸納租米 ,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

2023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定驛站,2023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 ,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東南202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2023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嚮明**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2023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築熱蘭遮城。2023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2023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臺灣大部。2023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佔臺灣。

8樓:水清

中華歷史上疆域版圖面積

秦朝的面積為:960萬-608.61萬+3.30萬平方公里=354.69萬平方公里。

西漢的面積為:354.69萬+311.68萬=666.37萬平方公里

東漢的面積為:666.37萬+33.53萬-45.28萬=654.62萬平方公里

西晉的面積為:654.62萬-39.12萬=615.5萬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時期)的面積:470.57萬+809.47萬-28.85萬=1251.19萬平方公里

唐(唐玄宗時期)的面積:1251.19萬+184.13萬-545.73萬=889.59萬平方公里

吐蕃:453.88萬平方公里

遼:448.54萬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積:889.59萬-606.03萬=283.56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積:960萬+1207.82萬-45.08萬=2122.74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積:960萬+449.19萬-175.81萬=1233.38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積:960萬+324.65萬=1284.65萬平方公里

但清朝以前的,最好叫疆域或者是勢力範圍,叫版圖有點不妥。另外,明朝的資料我認為有點虛,請參考下面的文章:

9樓:深院鎖清秋

完整的明王朝包括:

西吳時期(2023年-2023年)

明朝時期(2023年-2023年)

南明時期(2023年-2023年)

明鄭時期(2023年-2023年)

明王朝的前身是2023年由朱元璋建立的西吳政權。2023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崇禎十七年(2023年)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崇禎帝之後又出現南明諸政權和奉明朝正朔的臺灣明鄭**。

明永曆十六年(2023年),永曆帝在昆明被害,南明滅亡。明永曆三十七年(2023年),滿清軍隊攻佔臺灣,明朝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明朝疆域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1000萬平方公里。

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溏」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明史·地理志》)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這些都是明朝的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加上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參與靖難之戰。

因此邊境略有南移。在永樂期間,明成祖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

並修建長城(當時名為邊牆)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定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朱元璋設定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以及東北。並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女真部落,明朝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與庫頁島。2023年設定奴兒干都司,明朝軍隊全部退守遼東,此後到明朝滅亡,甚至連松花江流域也未到過,將東北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東北少數部族。

奴兒干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2023年廢棄之。正統年間後,蒙古兀良哈與建州女真部南遷,不斷侵犯遼東都司。2023年(成化五年),明**修建遼東邊牆。

16世紀末開始,建州女真酋長努爾哈赤開始崛起,統一女真部,明朝設定的衛所遂漸消亡。2023年奴爾哈赤稱帝,建國後金。2023年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軍隊破遼東邊牆,佔領遼東都司大部土地。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定一系列衛所。15世紀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2023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2023年再度被並。

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退守嘉峪關。

2023年明朝才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並設定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後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遍國家所並。

2023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定安南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於1427 年放棄,安南恢復黎氏王朝。

2023年荷蘭殖民者進入臺灣南部,築熱蘭遮城。2023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臺灣北部。2023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臺灣大部。

2023年鄭成功進攻臺灣,次年驅走荷蘭人,開始統治臺灣。2023年葡萄牙獲得在澳門停泊船隻權,2023年取得居留權。但明**對葡萄牙人進行行政管理,依然擁有澳門的主權。

明朝行政區劃

明初曾沿襲元朝的行省制,但後來深感不便,於是進行改革。2023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2023年於各省設定一都衛,2023年改為都指揮使司。

2023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定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明代一共設定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

五行都司是陝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定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的興都留守司。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地區設定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實際控制為當地宗教首領八**王分轄各政教中心的寺院,還有各諸侯家屬封地),另有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以上均屬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宣德後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後成為各省常制。

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撫轄兩布政使地,如正統年間和山西河南巡撫。有的一省一巡撫。

有的一省幾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遵化)、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

有的在幾省交界處設定一巡撫,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越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明代的行政區劃設定大體符合山川形便之處,但仍有一些不合理之處。如南直隸就地跨淮北、淮南、江南三個地區。而嘉興、湖州、杭州三個太湖流域的府卻被劃入浙江省,與同為太湖流域的蘇州府分離。

而河南省也佔據了區域性的黃河以北土地。貴州省呈現中間窄兩邊寬的蝴蝶狀。根據《明史·地理志》記載,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138。

而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有衛493,所359。此外,明還設定了介於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

明代並改元的路為府,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麼不同

行省一詞,抄源於金。金因地襲方上戰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非定製。元世祖時,開始設定中書省。中統 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後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行省制,就是在 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 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

關於明朝的滅亡和反清復明,為什麼明朝滅亡後,一直都有人要反清復明?

明朝滅亡其實朱元璋就自己埋下了滅亡之筆,他廢除了丞相,這樣很多事情就全集中於皇帝一人,集權制得到強化,但是永樂皇帝和接下來的皇帝就沒有朱元璋那種幹勁,畢竟這些人過慣了優渥的生活,當皇帝其實很累的,每天七點多就上早朝,然後七七八八批改全國大小奏章,於是永樂帝就設立了內閣制,輔佐皇帝辦公,但是內閣權利的...

明朝的皇權為什麼一直受到遏制,為何明朝皇權如此專制?

這是儒家興盛,相權伸張的必然結果 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天子坐堂,垂拱而治。簡單來說,就是皇帝只需要好好的坐在龍椅上,當一個人形印章,什麼事都不用管,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那些儒學大師,也就是所謂的正人君子就行了。自北宋以儒家為主體的科舉文官集團形成後,這種皇權和文官集團的代表 相權的鬥爭就從未停止過,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