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公民觀後感,12公民觀後感

2021-05-18 22:07:50 字數 4872 閱讀 8998

1樓:奮鬥

前天看完了電影《十二公民》,感覺已經好久沒有看到過這種能讓人花時間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審團的成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數學老師,有的士司機,有房地產的老闆,有學校門口賣雜貨的,有做保安的,這樣一個群體,組成的陪審團,在辯論中,各自都從自己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匝一看,應該是公正公平的判決方式。但是,電影一開始,就冾如現實中一樣,表現出社會底層人員思考問題簡單,對生命的冷漠,甚至把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力,當成兒戲,花一小時去辯論是浪費時間。

辯論開始,是十一比一的這樣一個局面,判定被告有罪。但是在8號陪審員抽絲剝剪的方式下,一條一條的將各種證據找出疑點,一條一條的反駁,最終以12票通過,判定被告無罪。

電影結束,留給觀眾的, 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從電影中我卻感到一個更令人不安的想法,那就是這種西方式的大陪審團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首先,組成陪審團的人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文化層次,也是各不相同。

那麼,在陪審團辯論中,那些思考不嚴謹、想法不周全的陪審團人員,可以直接被駁倒,直至忽略。最後留下的,就只能聽見社會精英的聲音。在辯論當中,社會精英們可以指鹿為馬,把白說成黑,因為剩下的人,根本不夠成辯論桌上的對手。

最後,那個被告,是否有罪,就成了某些社會精英的意識形態當中的觀點,可以翻雲覆雨。其次,那些暴戾的犯罪分子,在被社會精英們翻雲覆雨的辯論後,重新走入社會,又成為了這個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但這卻已經超出了社會精英考慮的範疇,社會精英們只是考慮辯論桌上的勝負。

這部電影,留給我的,想法很混亂,如何才能找到個正確的辦法,毫無頭緒。也許這正是導演們留給觀影者的問題。

12公民觀後感,圍繞有沒有責任寫

2樓:路戍人

《十二怒

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裡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瞭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

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排程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

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排程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階,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觀後感,普通公民的責任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公民」在字典中的解釋 是指具有某一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公民意識」是指一個 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的參與意識,是一種權利。是的,你有權利,但你也要負責任,要 對你運用權利的所作所為負責任。

從心理學的角寫十二公民觀後感

4樓:匿名使用者

當12名陪審團成員剛剛走進會場的時候,估計除了帶有特殊使命的8號陪審員(就是何冰飾演的角色),其餘各位都並沒有將這場討論當回事。他們或主動或被迫來到這裡,只希望迅速達成一致,趕緊散夥各回各家。

正如人際心理學所講: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另一個人的內部狀態,也永遠不知道真實的對方是什麼,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反應了我們對自己內部體驗的理解。有限的證詞和背景資料,無法還原真實的弒父嫌疑人的全部,所以,其激發出的陪審員們對富二代的分析,多多少少承載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經驗。

或許正因為如此,當討論持續深入,參與者越來越多捲入個人經驗的時候,對案情的討論,彷彿成為對各自陪審員人生經驗的討論,因此出現更多的推己及人,甚至情緒衝突。

比如,當11:1的局勢僵持不下,第一個站出來對何冰表示支援的急診科醫生。他不贊同無罪的觀點,但是卻贊同何冰的態度,因為,面對工作當中遇到腦死亡的病人,生命雖然已經不可逆,但要同意家屬放棄**的建議,仍然覺得非常艱難,所以覺得應該尊重生命。

比如,第一個改變投票傾向的空巢老人,他改變想法是因為對案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麼?並不是,而是早年自己和父母被打成右派天天遭批鬥搞得不想活下去的經歷被喚醒,想起曾經站出來鼓勵他的人,由此推及:如果富二代真的沒罪,只要有人站出來說一句話,他就有可能活。

比如,那個長著***的臉說話很少卻很衝的陪審員,一度情緒激動,因為他曾經因為冤判在監獄中度過一年半的時光。一個人被判了八年,到一年六個月的時候和你說你是被冤枉的,一年半什麼概念?進去容易,出來就難了,誰管你冤不冤,你畢竟是蹲過大牢的人,有嘴都說不清楚。

所以他堅信,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對於當事人就是一萬的影響。

比如,當陪審團陷入對證人證詞的質疑,也有人跳出來表達對老頭的理解。老頭並不是想要說謊,只是為了得到重視,因為它第一次被人拜訪,第一次上電視,他知道有人在拍他,他說話緊張,這個瘸腿老頭,之前從來沒人注意,沒人關心。所以當面對鏡頭的時候,他不能不說話,他得說,他得站起來,並且得讓自己相信自己說的話。

如果說這幾個陪審員的自我暴露或多或少和案情本身還有點關係,你會發現那個大學保安和小賣部老闆的交鋒,彷彿和剩下的人完全沒有關係,處理的都是從外面帶進的「個人恩怨」。作為小賣部的老闆,不僅需要無條件支援學校的各種有道理沒道理的要求,還要在學校內部和保安鬥智鬥勇,一切為了生計,憋屈了一輩子。他說:

動不動就讓我配合,誰配合過我呀?我說的話你們聽得見嗎,全都聽不見!

而從始至終,以毒舌和難搞的形象貫穿始終的3號陪審員(韓童生),與其說他是在表達對富二代的控訴,不如說是在表達對自己的父子關係的哀嘆,「我不管他爹是一什麼樣的人,他是遺棄了自己的孩子,不遇到天大的難處誰會捨得把自己的親兒子給扔了?你們有人問過這當爹的一句嗎?就算一個人曾經犯過罪,就不能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嗎?

我兒子十六歲那年和我吵過一架,我動手了,打那時候起,六年沒回來,一個**沒有」,所以,起早貪黑的辛苦不知道是為了啥。

最後,他們達成了一致,而投票的場景,已經泣不成聲,走出模擬法庭,我們看到了他們和自己的和解,比如,父親和孩子相擁,保安為小賣部老闆扶起倒地的車子……

可以說,審判的遊戲已經結束,但當陪審團們從房間裡走出來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不一樣,因為曾經內心的傷痛得以釋放,而曾經的創傷,也因為經歷了審判過程中的抽絲剝繭,完成了壓抑情緒的釋放和對過去的替代性彌補,從而,他們自己的生命會得到昇華。

或許,這並不是一場補考,而是一場生命的饋贈……

寫一篇電影《十二公民》(中國)觀後感800~1000字?

5樓:驚天動地1哥

觀《十二公民》

一、對待證據要有吹毛求疵的態度。任何證據都要經過詳實的推敲論證,形成證據鏈。案中關鍵證人有被害者樓下的老人以及窗戶對面的女子。

一個憑藉「聽覺」,一個憑藉「視覺」讓眾人都堅信是富二代殺死了其父親,但通過8號陪審員的推敲發現,其實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樓上經常有父子爭吵聲)斷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殺,窗戶對面的女子也是在沒有戴眼鏡的情況下只是根據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斷定是富二代所為。他們在作證時也許並未想到,這種「言之鑿鑿」的證據如果被法官採信將意味著什麼,這就告誡法官,在審查證據的時候,要多考慮證據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情況。

二、要用理性的思維對待案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事的評價就會存在差別。法官在裁判案件的時候應儘量做到憑藉事實與法律判案,不受個人情感左右。

劇中十二個人,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剛開始之所以有11個人都判定富二代有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感性認識,他們對證人的話毫無懷疑。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他們認為富二代就是不學無術,特別是在一個父親坐過牢,繼父一夜暴富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是什麼事都可能做的出來。

撇開證據不談,他們內心就已經預存了偏見。作為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時,如果不能堅持理性判斷,那麼又會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三、任何一件錯案對當事人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應避免冤假錯案。劇中給我震撼最深的莫過於五號陪審員的一句話:「萬分之一的錯誤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一個錯案對他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對當事人來說那將是毀滅性的,即使有遭一日被平反,被冤者回到社會同樣會遭到異樣的眼光,也會嚴重消弱司法的公信力,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髒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把水源破壞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作為法律人我們不僅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案件,同時也要擔起普法的重擔,加**制宣傳,提高群眾法律素養,讓正義以看得見的形式得以實現。

《錢學森》觀後感《錢學森》觀後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短短的一句話,又能有幾人能擔當,幾人可以說。有這麼一個人,他無疑是可以擔當的,而且這一句話他拿起來了。以前,只知道 兩彈一星 是鄧稼先,卻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不要服我,要服科學。就是這麼一句話,帶領大家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施科教興國的國策。有這麼一個人,他說了這句話,這句話...

晚會觀後感,315晚會觀後感

三月十五日是消費者權益日,在今天晚上,我 了 3.15 晚會,心裡百感交集。轉眼間,時代踏入了2013新的一年,翻開了更炫彩美麗的新篇章,可是,社會上的消費 還是接連不斷,無良商家騙人的花招也不斷變換,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安全還非常令人擔憂。蘋果手機 風靡全球,美國 英國 韓國 澳大利亞等科技強國消費者...

大鬧天竺觀後感,大鬧天竺觀後感

看了bai下預告片,感覺中du規中矩,get不到笑點,挺尷尬zhi的。整個鬧騰歡快dao的氛圍挺適合過年合版 家歡的權,過年沒事了可以和家人朋友去影院消遣下。至於某些的 支援寶寶 的論調,我只想說,咱一邊批評國產電影爛,一邊又這樣打著情懷去看,你說是不是賤的。國產電影的發展老甩鍋給某局我真是有點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