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欣賞國蘭的,古人怎樣鑑賞古畫

2021-03-19 18:18:57 字數 1462 閱讀 4425

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古人欣賞國蘭,通常以花香為首選目的。中國文化的先師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曾以「王者之香」來讚美國蘭花朵的芬芳。此外,素色的花朵又迎合了古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孔子所說「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也體現了蘭花素雅的美。

可以說,古人賞蘭就是將優秀的人格品德融入蘭花之中,以蘭修德,以蘭會友,以蘭怡情,從而達到舒緩身心的目的(圖3)。

圖3 古人賞蘭圖

古人怎樣鑑賞古畫

2樓:萬里長城

1、紙絹鑑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鑑定是鑑定書畫又一途徑。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託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南方用苧麻。

2、印章鑑定

印章的時代特徵與氣息也是鑑定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

自元代王冕開始採用石料刻印以後,採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

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一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

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型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

3、題跋鑑定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真古畫而配以定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

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係。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一些題跋中去探索。

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鑑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避諱。

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一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

3樓:郭筱蓬

古人鑑賞古畫和今人鑑賞古畫一樣都是對文物的估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等。鑑賞應該偏重藝術價值吧。中國古畫多寫意,意義的層面是鑑賞者思索最多的。

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100字

古人官方傳遞資訊就是靠官方組織的一些形式,比如快馬送公文,狼煙傳遞訊號,飛鴿傳書等等了,民間就是靠人帶個信。古代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現在的科技十分發達,一通 就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那麼在遙遠的古代是如何傳遞訊息的?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

中國古人是怎樣生活的?中國古代的生活是怎樣的

170萬年前的中國古人正處於人類成長的童年時期,他們只會打製石器,加工簡單的木質工具。採集 狩獵和捕撈是他們獲取衣食的主要方式。人們多住在天然的洞穴裡,或者在樹上棲居。人們最初是生食,後來才發明了人工取火 人們按照季節遷徙,居無定所。專家們還在元謀人的遺址中,發現了古人用火的痕跡。可以說,古人從用火...

古代的胭脂是怎麼發明的?古人是怎樣製作胭脂的

胭脂在古代的製作方法是將收集好的花瓣放入容器當中,然後再將花瓣研磨打碎至粉末狀態,最後將其中的色素提取出來再加入一點點油即可形成平常使用的胭脂,而至於胭脂的發明有很多個版本在現在一共有4種被大眾所承認的說法,其中胭脂是被西域所帶回來的特產最為出名。古代的胭脂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色素,比如,藍花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