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發展史,秦皇島的歷史沿革

2021-03-19 18:18:58 字數 6278 閱讀 4930

1樓:匿名使用者

秦皇島市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封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遼西郡。

秦漢時期這裡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

漢武帝東巡觀海,到碣石築漢武臺,並在此用兵攻朝鮮衛樂王朝,把北戴河金山嘴作為屯糧城。曹操率兵北伐烏桓,取道渤海之濱,望臨碣石,賦《觀滄海》詩。隋唐時期,這裡是抵禦關外突厥、契丹的戰略要地,唐玄宗派史思明統平州太守,兼統盧龍軍使。

元朝忽必烈將中書省平灤路設在此地,後改為永平府。明朝曾在此設立鹽署。李自成推翻明朝後,帶兵4萬餘眾到山海關征討吳三桂,吳三桂引清軍15萬同李自成大戰,這就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石河大戰」,經三天苦戰,農民軍終因兵寡失利,退至境內盧龍縣(永平府),重整軍隊再戰,大敗,李自成逃回京城。

清王朝統治時期,在山海關設立秦榆縣。2023年,清**正式將北戴河開闢為「各國人士避暑地」。**初期,秦皇島屬直隸省渤海道,外**隊、牧師開始進入秦皇島境內。

民主救國運動開始興起,我黨早期革命者李大釗、王盡美都在此開展革命活動,並領導民族救國運動。孫中山於2023年就任大**後,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來秦皇島視察了山海關造橋廠。此間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鐵路、港口基本建成並投入運營,並於2023年建立了耀華玻璃廠。

直奉大戰期間,張作霖派張學良赴秦皇島和談受挫,在山海關開戰。2023年北戴河避暑區成立海濱自治區。2023年,中共臨榆縣委、縣**成立。

2023年12月27日秦皇島解放,正式成立中共秦榆市委(設在山海關)。2023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屬唐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設在昌黎縣城。2023年5月,秦皇島市、撫寧縣、昌黎縣、盧龍縣恢復原建制,秦皇島市轄海港、北戴河、山海關三個區,市縣均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2023年5月,唐山地區撤銷,實行市管縣體制,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市管轄。2023年4月,秦皇島市被***確定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2023年5月,經***批准,正式成立青龍滿族自治縣。

秦皇島的歷史沿革

2樓:匿名使用者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後,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曆經1100百多年。孤竹是東北古國。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

秦漢時期,這裡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皇島由此得名。

2023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臨榆縣在山海關、撫寧縣在撫寧城、昌黎縣在昌黎城、盧龍縣在盧龍城,先後建立偽縣**。以上各縣,除青龍屬熱河省外,其餘均屬河北省管轄。2023年,秦皇島全境解放。

3樓:木兮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兩千餘載的歲月長河,留下了夷齊讓國、秦皇求仙、姜女尋夫、漢武巡幸、魏武揮鞭、唐宗駐蹕等歷史典故。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

盧龍縣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證明,

五、六十萬年以前,這裡便有人類居住;山海關區孟姜鎮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莊的將軍臺新石器遺址,又證明了新石器時代,這裡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了較高的文化。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後,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曆經1100百多年。孤竹是東北古國。

從2023年前的紅山文化商族開始到明朝2023年前的4000多年,秦皇島地區一直屬於遼西,明山海關的修建把秦皇島與東北分割,但文化上仍然是東北遼西文化。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秦漢時期,這裡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

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皇島由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這裡屬燕地。肥子奔燕,並被封於今盧龍城西北建住侯國,成為燕國最富庶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此地屬遼西郡。

西漢時,屬幽州。撫寧北部及青龍屬北平郡,在撫寧城西設驪城縣治,盧龍、昌黎、秦皇島市區屬遼西郡;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昌黎城附近設絫縣治。

從東漢到三國魏,再到西晉,秦皇島都歸屬幽州遼西郡。東漢,曾在今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在撫寧榆關處設臨榆縣治。西部屬肥如縣,東部屬臨榆縣。

三國魏時,在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城東設遼西郡和陽樂縣治。西晉,郡治和陽樂縣治設在城東,盧龍城北設肥如縣治,榆關處設臨榆鎮,今盧龍北部及青龍大部為肥如縣地,昌黎西部為海陽地其餘為陽樂縣地。

東晉十六國時,此地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之遼西郡,郡治在撫寧城西。南北朝時,歸屬平州。北魏,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肥如縣治,盧龍城設北平郡、新昌縣治;撫寧城西設陽樂縣治。

東魏,仍在盧龍城北設平州、遼西郡治,州郡治為一城,在盧龍城則設北平郡治。北齊,在盧龍城北設州治,在盧龍城設郡治,郡下設肥如縣和新昌縣。

隋統一南北朝,分天下為五十七郡。秦皇島市以今戴河、榆關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及青龍為遼西郡的柳城縣地,郡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西半部,初屬平州,領新昌、肥如兩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有肥如入新昌,到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盧龍,郡縣治設在今盧龍城。

唐代,這裡分屬兩個州。榆關以西為河北道平州,唐初為北平郡,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為平州,治所設在今盧龍城,領肥如縣(治所在盧龍城)、臨榆縣(治所在撫寧榆關)。是年,肥如改名盧龍,更置撫寧縣(治所在撫寧城)。

武德七年省臨榆、撫寧縣,歸盧龍縣,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又設臨榆縣,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改名石城縣,天寶二年(公元742年),平州改為北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平州。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至開寶二年(公元743年),在盧龍城始設安東都護府,開寶二年(公元743年)改設盧龍軍。榆關以東及長城以北屬河北道營州柳城縣地,州、縣治在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

今榆關為榆關守捉城。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樑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佔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遼時,榆關、戴河以西屬南京道,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設遼興軍;在昌黎城設營州、廣寧縣治,並設鄰海軍;在盧龍城南望都縣治;撫寧城時為新安鎮;營州及各縣都隸屬平州,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中京道,在山海關設遷州、遷民縣治,並設興善軍;在撫寧海陽鎮設潤州、海陽縣治,並設海陽軍。

金滅遼後,今秦皇島市境為金地。榆關、戴河以西屬中都路平州。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並駐守興平軍;金初,昌黎城仍為廣寧縣治,大定二十九年(公元2023年)改名昌黎縣;同年,升新安鎮為撫寧縣(治所在今撫寧城);遼時的望都縣仍保留,金大定七年(公元2023年),改名海山縣。

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北京路瑞州,在今撫寧海陽鎮設海陽縣治,山海關為遷民鎮。

元時,榆關、戴河以西屬中書省平州,元太祖十年(公元2023年)改平州興平軍為興平府。中統元年(公元2023年)將興平府升為平灤路,大德四年(公元2023年),因這一帶常有水患,遂將平灤路改名永平路,路治及盧龍縣治皆設在今盧龍城。至元二年(公元2023年),將撫寧(治所在今撫寧城)和海山(原海山縣治址)併入昌黎縣(治所在今昌黎城),一年後,撤消昌黎縣,復置撫寧縣和海山縣,到元四年,又將撫寧、海山省入昌黎縣;至元七年,復置撫寧縣,昌黎、海山省入撫寧;至元十二年,又復置昌黎縣,榆關、戴河以東及長城以北屬遼陽行省大寧路,南部由瑞州總管府管轄,在海陽鎮置大寧海陽千戶所;北部屬盧山縣。

明初,此處為永平路,隸屬山東行省,洪武二年(公元2023年)改名平灤路,改隸北平行省;洪武四年改名永平府,並設府治;永樂十九年,直隸京師。府下轄秦皇島市範圍內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址。其時,撫寧縣管轄範圍東至山海關外,北轄青龍縣南部。

洪武四年,在府治南建永平衛,在山海關設山海衛。永樂元年(公元2023年),在撫寧城北設撫寧衛,在府治東北建東勝左衛,後入府南新建盧龍衛,後入永平衛。隆慶三年(公元2023年),又添置燕河營路、臺頭營路、石門寨路、山海關路,隸屬薊州總兵,各路駐守參將。

清代,這裡隸屬直隸省通永道永平府,在盧龍城設府治,下轄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縣治皆在今縣城。乾隆二年(公元2023年),在山海關始置臨榆縣,割撫寧深河以東土地歸臨榆縣。現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東部屬臨榆縣,中部屬撫寧縣,西部屬遷安縣。

清初,在山海關設山海關副都統,直至清末。同時,還保留山海衛、撫寧衛。順治元年(公元2023年),設山海關鎮總兵,臺頭營協駐守副將山海關路、石門寨路、燕河營路,各駐守參將。

順治六年(公元2023年)裁山海關總兵,改設副將;山永營遊擊改設山永協副將;裁義院口副將,改設把總;裁臺頭協副將,設都司,後又改操守;山海關路、石門寨路參將改設都司;裁黃土嶺參將,改設操守;燕河營路參將改設守備。順治七年(公元2023年),撫寧衛併入山海衛,乾隆二年廢山海衛。順治九年(公元2023年),裁山海關副將統歸山永協,順治十三年設蒲河營都司。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2023年),山海關路都司改為遊擊,道光二十八年移駐永平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2023年),礦務大臣張翼奏準開秦皇島為商埠,陸續修建運煤碼頭,從此,秦皇島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

中華**成立後,裁盧龍縣,保留永平府及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三年(公元2023年),恢復盧龍縣建制,撤消永平府,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屬直隸省津海道,各縣治均在今縣城,管轄範圍同清代。**十七年(公元2023年),撤消津海道,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直屬河北省管轄。

第二年,在青龍雙山子鎮設都山設定局,籌建青龍縣。**二十二年(公元2023年),在大杖子鎮(今青龍鎮)正式建立青龍縣,割遷安縣和撫寧、臨榆兩縣長城以北的絕大部分為青龍縣地,屬熱河省管轄。同年《塘沽協定》簽定後,此地為所謂的「非武裝區」。

**二十四年(公元2023年),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盧龍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隸屬之,各縣先後成立偽縣**。從**三十一年(公元2023年)起至解放,在此地建立了雙重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2023年建立了青(龍)撫(寧)臨(榆)綏(中)凌(源)聯合縣辦事處,和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辦事處等抗日民主政權。

2023年,上述兩個聯合縣辦事處分別改建青(龍)凌(源)綏(中)聯合縣、臨(榆)撫(寧)昌(黎)聯合縣、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聯合縣、昌(黎)樂(亭)聯合縣,次年,又建撫(寧)昌(黎)聯合縣路南辦事處,同年4月,將遷盧撫昌聯合縣改建為盧撫昌聯合縣,劃出遷安縣,年底,又改建為盧撫昌青聯合縣。

2023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聯合縣撤消,恢復各縣制,青龍縣委、縣**在青龍鎮建立,隨後又遷至雙山子,2023年底遷回青龍鎮;撫寧縣委、縣**在深河建立,後遷至臺營、後石河,2023年初遷回撫寧城;臨榆縣委、縣**在山海關建立,後遷至螞蟻溝,2023年遷至撫寧海陽鎮;昌黎縣委、縣**在昌黎荒佃莊建立,後遷至今樂亭姜各莊,2023年遷回昌黎城;盧龍縣委、縣**在盧龍城建立,後遷出縣城。

2023年11月,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臨榆縣在山海關、撫寧縣撫寧城、昌黎縣在昌黎城、盧龍縣在盧龍城,先後建立偽縣**。以上各縣,除青龍屬熱河省外,其餘均屬河北省管轄。

2023年,秦皇島全境解放。

2023年4月,秦皇島市被***確定為中國進一步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2023年,北京亞運會唯一的外場地秦皇島海上運動場:帆船。

2023年,秦皇島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成功舉辦了相關的奧運賽事。

2023年8月1日,秦皇島獲得地方立法權。 地名** 秦皇島之名的起源地是指今海港區東山,這是一座由風化花崗岩組成的剝蝕性殘山,海拔20餘米,方圓不足平方公里。今天與陸地連在一起的東山,在200多年前,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島嶼,直到19世紀末,隨著港口的建設,島嶼才與陸地相連,成為大陸的一部分。

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秦皇島之名最早見於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2023年)楊琚《秦皇島》一詩,其中有「古殿遠連雲縹緲,荒臺俯瞰水潺湲」之句。

明弘治十四年(公元2023年)《永平府志》中有關於秦皇島的記述:「秦皇島在撫寧縣東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萬曆年間,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述的更為詳細:

「關(山海關)南六裡有孤山,屹然獨立於海上,四面皆水,俗呼秦皇島……俗傳秦皇至此山見荊,愕然曰:『此裡師授吾句讀時所用樸也』。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

石上有秦皇下馬跡,因名秦皇山」。之後,地方史志和文人詩作中多有記述。到清代,又有秦王島之說。

秦王島之名最早見於康熙八年《撫寧縣誌》,其中有「秦王島誤秦皇島,在縣東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唐太宗徵高麗駐蹕於此,島上荊條伏生。相傳秦王下拜,伏。」秦王島之名傳說與李世民徵高麗回師途中經此地有關。

至此之後,一直到**年間,地方史志和文人詩作中,則將秦皇島與秦王島並用。

評劇的歷史沿革,上海大學的歷史沿革

1922年3月18日,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在上海閘北青島路青雲坊 今青雲路298號附近 創辦。學校的創辦者是校長王理堂 校務長陳績武 會計湯石菴,他們以提倡新文化為號召,設立了國文 英文 美術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為主的160餘名學生。為加速培養更多的共產黨幹部,中共 決定創辦一所幹部高等院校...

熱河的歷史沿革,隆化縣的歷史沿革

1914年2月,中華 設立熱河特別區域,脫離直隸省直屬於 同年7月,成立熱河道。所轄區域包括原直隸熱河都統管轄的14個縣,另外將內蒙古卓索圖盟的7個旗 昭烏達盟的12個旗併入。1928年9月17日國民 正式公佈將熱河改為省,屬於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和卓索圖盟 昭烏達盟的共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

昭陵歷史沿革的介紹,昭陵的歷史沿革

唐太宗貞觀十年 636年 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