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的歷史沿革,隆化縣的歷史沿革

2021-05-11 13:40:33 字數 4768 閱讀 5538

1樓:手機使用者

2023年2月,中華****設立熱河特別區域,脫離直隸省直屬於****。同年7月,成立熱河道。所轄區域包括原直隸熱河都統管轄的14個縣,另外將內蒙古卓索圖盟的7個旗、昭烏達盟的12個旗併入。

2023年9月17日國民**正式公佈將熱河改為省,屬於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和卓索圖盟、昭烏達盟的共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縣(現承德市)。由奉系軍閥湯玉麟擔任熱河省主席。

2023年3月熱河省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劃入滿洲國。

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熱河省恢復以前的行政區劃。2023年5月,國民**重新劃定熱河省區域,增設寧城、凌南、魯北、天山4縣,至此,熱河省轄20縣20旗。包括:

承德縣,灤平縣,平泉縣,隆化縣,豐寧縣,凌源縣,朝陽縣,阜新縣,建平縣,綏東縣,赤峰縣,開魯縣,林西縣,圍場縣,經棚縣,林東縣,魯北縣,天山縣,寧城縣,凌南縣,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唐古特喀爾喀旗,錫埒相簿倫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敖漢左翼旗,敖漢右翼旗,敖漢南旗,奈曼旗,喀爾喀左翼旗,札魯特左翼旗,札魯特右翼旗,阿魯科爾沁旗。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保留熱河省,重新劃分為2市、16縣、4旗: 承德市、赤峰市;承德縣、赤峰縣、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寧城、圍場、烏丹、青龍、隆化、豐寧、灤平、興隆、北票、朝陽等16縣及喀喇沁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等4旗。

2023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熱河省。原熱河省所屬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劃歸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隆化縣的歷史沿革

2樓:百度使用者

夏朝夏朝時這裡被稱為「鬼方」,屬冀州。據縣內出土的文物推測,夏朝時居住在這一帶的是當時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這一時期這裡仍是孤竹國的北境地。山戎族居住在這裡,從事狩獵和農、牧相結合的生產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隆化屬於東胡地,燕將秦開北征東胡,東胡北退,地歸於燕,今縣境中部和東部,屬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灤河沿岸屬漁陽郡地,始築城於今隆化鎮北,同時設立行政機構。

燕昭王時,東胡出兵打敗燕國。戰國後期,秦開率兵打敗東胡,使之北退千里之外。燕國為鞏固北部邊界,從造陽(今懷來一帶)到襄平(今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並從西向東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同時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

當時本縣處於漁陽郡和右北平郡之間,大約以伊瑪圖河和灤河的分水嶺為界。西部屬漁陽郡,東部屬右北平郡。  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燕國的漁陽、右北平郡仍沿襲舊制,屬秦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

因匈奴北退,次一帶變為秦內地。到秦朝末年,這裡被匈奴民族勢力吞併,為冒頓單于國,屬匈奴左地。  西漢  西漢初期,這裡一直屬於匈奴左賢王地。

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後,這裡劃歸當時與西漢王朝聯合在一起的烏桓民族。仍屬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為防匈奴南下,於今郭家屯三道營、鹼房二道灣子、西廟宮城子村等地築城,並以隆化鎮北的鮑家營戰國古城為中心,建築了多路烽燧與各城相聯接。

從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至東漢初(公元25年),烏桓族一直居於此地。  東漢  東漢初年,這一帶是臣服於漢朝的烏桓、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年)以後,鮮卑人居於此。

東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為王,欲與之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東、西、中部),各置大人鎮守。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後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三國末年,附屬於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裡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晉成帝鹹康四年(公元338年)莫容氏吞併段氏,轉為前燕地。

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於今隆化鎮北鮑家營戰國故城。前秦滅燕後,一度歸屬幽州。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以後,屬於前秦苻堅的平洲。

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復國以後,又屬後燕。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燾伐北燕,在今隆化鎮北土城子置益州,領安樂、密雲、廣陽三郡,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

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獻文帝黃興二年(公元468年)設定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復安州至於故地。

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公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於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於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於唐王朝,唐於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於神策元年(公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

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金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公元2023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

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元蒙古太祖十年(公元2023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公元2023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公元2023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

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2023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公元2023年),設立熱河廳。

雍正十年(公元2023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公元202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公元2023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

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公元2023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於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公元2023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於唐三營。

軍閥混戰時期(2023年——2023年)

**元年(2023年)仍舊制,**2年(202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3年(2023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5年(2023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統治。**11年(2023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係軍閥統治。

**13年(2023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佔領。**14年(2023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佔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係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治時期(2023年3月——2023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22年(202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佔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爭時期(2023年8月——2023年9月)

**34年(2023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35年(2023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佔承德。

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為開展對敵鬥爭,**36年(2023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36年(2023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

**37年(2023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寧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2023年)

202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2023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2023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

2023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202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2023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隆化鎮、郭家屯鎮、藍旗鎮、張三營鎮、七家鎮、唐三營鎮、湯頭溝鎮、韓麻營鎮、中關鎮、步古溝鎮、廟子溝鄉、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蒙古族鄉、舊屯滿族鄉、白虎溝鄉、茅荊壩鄉、荒地鄉、尹家營鄉、韓家店鄉等。

縣**駐隆化鎮。

2023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41.4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群、362個行政村。縣**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評劇的歷史沿革,上海大學的歷史沿革

1922年3月18日,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在上海閘北青島路青雲坊 今青雲路298號附近 創辦。學校的創辦者是校長王理堂 校務長陳績武 會計湯石菴,他們以提倡新文化為號召,設立了國文 英文 美術三科及附中,招收了以皖籍為主的160餘名學生。為加速培養更多的共產黨幹部,中共 決定創辦一所幹部高等院校...

昭陵歷史沿革的介紹,昭陵的歷史沿革

唐太宗貞觀十年 636年 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昭陵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所謂的陵墓...

江浙的歷史沿革

江浙地區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同一政區管轄。秦時屬於會稽郡 治吳縣 和鄣郡 漢時改為丹陽郡 後因人口增長,至東漢時將原會稽郡析置為吳郡和會稽郡,分別治吳 蘇州 和山陰 紹興 東吳時又置吳興郡 治今湖州 至此,吳郡 會稽郡和吳興郡合稱 三吳 貞觀時分天下為十道,江浙劃歸江南道。開元年間因江南道轄區過於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