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範是什麼,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有什麼現實意義

2021-03-19 18:21:04 字數 5472 閱讀 2161

1樓:浖哥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

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論語·鄉黨》

生活中,孔子是一個講究很多的人,衣食方面都有許多與眾不同的講究。其中,有的出於實用考慮,有的出於審美需要,有的則系遵循古禮而來。

不以紺?飾:不用紺(深青色)?(鐵灰色)作衣服領口和袖口的邊緣。有人說這是因為紺色用於齋服:?色用於喪服;也有人認為,古代崇尚玄色,擔心紺?色掩蓋了玄色;

紅紫不以為褻衣:紅色、紫色布料不用來製作家居服或者內衣。朱熹認為,紅、紫都是中間色,顏色不正,而且跟婦女的衣服顏色相近。因此,不便用作上朝或參與祭祀的衣服;

當暑,???,必表而出之:夏季,在自己家中穿單層葛衣,但出門時一定要再穿一件外衣。這是為了遮住身體,防止薄透**;

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羔羊裘皮,須用黑色;?裘,須用白色;狐裘,須用黃色。有人說這是為了內外衣服顏色相稱,也有人說是為了適應不同場合;

褻裘長,短右袂:居家的皮襖,衣襬要長一點,但右手袖子應短一些。衣襬長些,是為了取暖,右手袖子短些是為了便於做事。但也有人認為,沒有右手袖子比左手袖子短的道理,當另作解釋;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一定要有寢衣,寢衣長度是身體的一倍半。寢衣指什麼,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小薄被子,有人認為是睡衣。

不管是小薄被子還是睡衣,比身體長一半的目的,都是為了睡覺時保暖,很實用;

狐貉之厚以居:冬季寒冷,以較厚的狐貉皮毛做坐墊;這是為了防凍保暖;

去喪,無所不佩:出了喪期,各種佩飾都不能省去。所謂佩飾,當指玉飾,這是為了符合禮制要求;

非帷裳,必殺之:除了朝祭衣服正幅如帷,不必裁去一些布,其他衣服都必須裁去一些布。這大概是為了節省布料吧;

羔裘玄冠不以吊:穿戴著羊羔裘皮衣裳和玄色冠冕,不能去參加喪禮。因為,那是覲見國君時所穿的禮服。吉凶不同場所,必須更換衣服;

吉月,必朝服而朝:月初,必須穿著朝服上朝。這是遵循禮制。

穿衣講究,堪稱繁瑣至極。從情理上推斷,很有可能,這是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範的完整表述,而不是他本人完全做到了的行為記錄。至少,周遊列國十餘年,孔子有不少時間是在路途上顛沛流離的,一定有做不到的時候。

但是,可以想象,假如春秋時期有個「衣著傑出人士」競賽活動,孔子一定是優勝者,榜上有名。

古代聖賢之士對服裝有什麼要求?

2樓:sunny木落歸本

能叫聖賢的,在儒家系統裡,只有堯、舜、禹、湯、周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基本官方認定的「聖人」就這麼多。民間附會的「聖賢」多,像關公啦、朱子啦、王陽明啦、曾國藩啦,多為功勳卓著,或人格魅力大,但在古代都稱不得「聖賢」

孟母林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裡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蔥鬱、濃廕庇地,墓冢累累,已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孟母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3樓:三目觀史

現在的聖賢對服裝有要求嗎?古代也一樣的,按習俗穿著而已。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聖賢之士,他對穿衣有些規範,具體看以下方面。

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範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

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論語·鄉黨》

生活中,孔子是一個講究很多的人,衣食方面都有許多與眾不同的講究。其中,有的出於實用考慮,有的出於審美需要,有的則系遵循古禮而來。

不以紺?飾:不用紺(深青色)?(鐵灰色)作衣服領口和袖口的邊緣。有人說這是因為紺色用於齋服:?色用於喪服;也有人認為,古代崇尚玄色,擔心紺?色掩蓋了玄色;

紅紫不以為褻衣:紅色、紫色布料不用來製作家居服或者內衣。朱熹認為,紅、紫都是中間色,顏色不正,而且跟婦女的衣服顏色相近。因此,不便用作上朝或參與祭祀的衣服;

當暑,???,必表而出之:夏季,在自己家中穿單層葛衣,但出門時一定要再穿一件外衣。這是為了遮住身體,防止薄透**;

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羔羊裘皮,須用黑色;?裘,須用白色;狐裘,須用黃色。有人說這是為了內外衣服顏色相稱,也有人說是為了適應不同場合;

褻裘長,短右袂:居家的皮襖,衣襬要長一點,但右手袖子應短一些。衣襬長些,是為了取暖,右手袖子短些是為了便於做事。但也有人認為,沒有右手袖子比左手袖子短的道理,當另作解釋;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一定要有寢衣,寢衣長度是身體的一倍半。寢衣指什麼,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小薄被子,有人認為是睡衣。

不管是小薄被子還是睡衣,比身體長一半的目的,都是為了睡覺時保暖,很實用;

狐貉之厚以居:冬季寒冷,以較厚的狐貉皮毛做坐墊;這是為了防凍保暖;

去喪,無所不佩:出了喪期,各種佩飾都不能省去。所謂佩飾,當指玉飾,這是為了符合禮制要求;

非帷裳,必殺之:除了朝祭衣服正幅如帷,不必裁去一些布,其他衣服都必須裁去一些布。這大概是為了節省布料吧;

羔裘玄冠不以吊:穿戴著羊羔裘皮衣裳和玄色冠冕,不能去參加喪禮。因為,那是覲見國君時所穿的禮服。吉凶不同場所,必須更換衣服;

吉月,必朝服而朝:月初,必須穿著朝服上朝。這是遵循禮制。

穿衣講究,堪稱繁瑣至極。從情理上推斷,很有可能,這是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範的完整表述,而不是他本人完全做到了的行為記錄。至少,周遊列國十餘年,孔子有不少時間是在路途上顛沛流離的,一定有做不到的時候。

但是,可以想象,假如春秋時期有個「衣著傑出人士」競賽活動,孔子一定是優勝者,榜上有名。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聖賢之事,對於服飾的要求是很高的,每天必須要正衣冠才能出門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 有什麼現實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如何做到中庸?則需要當事人依據原則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予靈活處理。人並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必須加強修養。

修養不僅包括內在精神的修養,還包括文、藝的培養。孔子的君子論在現代仍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社會需要新型的君子。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湊效。

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麼,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認為,行仁由己。「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行仁是內於己而發於外的,是一種自覺的無任何外在強迫或利益驅動的行為。就個體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無外在強迫、無利益驅動下,自覺自願地實行「仁」,那麼,這樣一個人,就是所謂的君子。

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來落實的。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君子釋義

「君子」

先行而後言,**之美的人為君子。現實意義:啟示我們: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少說空話,多做實事。多為對方考慮,學會幫助他人,成就他人。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說的君子是指什麼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他說的君子和現在的君子是兩回事,他說的是男的,有正當官職,處理事情很有能力的那種人!

孔子孟子對君子的論述和不同

8樓:壽欣榮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孔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範:

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

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泰而不驕」(《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寧而不傲慢,態度莊重而不與人爭吵,能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

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還要重視用「戒、畏、思」幾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季氏》)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慾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於具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里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別,才能真正體現君子的精神。同時,孔子還認為,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即所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

其五,君子不黨。孔子認為,君子之見的交往應該做到「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時還要「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和諧的共生關係;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了君子應仁的思想.古君子有捨身而取義者

孔子學說在當代有何價值,孔子學說在當今有何意義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意思就是人要對人好一點,就是把別人當成與自己一樣的人。這不正是當代人的觀念中所稀缺的嗎?所謂以人為本被提出來進行提倡,就是它已經不在了。現在人都是以利為本以己為本的。對建立和諧社會有不可否定的價值 塑造國人的靈魂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孔子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

孔子認為怎樣的人可稱為君子,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

孔子教導學生要做 君子儒 不作 小人儒 在這裡,君子 是指有道德的人。道德修養達到較高的水平,可以稱為君子。論語 有關修養的言論大約將近全書一半,除了仁 禮和本講中上面所講的各種品德,還有一些是針對君子的修身作出的論述,成為千古傳誦的修身格言。這些格言,涉及修養的各個方面,至今對我們仍有指導意義,因...

《愛蓮說》中的君子指的是佛家的君子嗎?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一般情況下應該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 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 八正道 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