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城市建設與發展,倫敦和華盛頓的城市職能主要區別是什麼?

2021-03-19 18:21:13 字數 4873 閱讀 2958

1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與現代化並非格格不入

漫步倫敦老城區,遊客很少會看到寬闊、豪華、現代化的門廊,但古典、高貴的氣質卻從屋簷上一處石頭雕塑、視窗掛著的蕾絲窗簾、大廳裡懸掛的水晶吊燈上流露出來。一打聽,你也許會突然發現,這裡就是英國女王鍾愛的用下午茶的最佳去處,那裡曾經住過一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公爵……似乎每一塊磚頭後面都藏著一個故事,無聲地彰顯出歷史的厚重感。和一些新興國家的人痴迷於新設施不同,在英國似乎是歷史越悠久的房子價值越高,老房子流露出的古典氣息在很多人眼裡恰恰是貴族身份的象徵。

倫敦的面孔並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元素聚合而成的。提到倫敦的懷舊風情,人們想到的不僅僅是老建築,還有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設施。紅色的**亭、黑色老爺車樣式的出租汽車,點綴在古老的街頭巷尾之間是那樣相得益彰。

根據這些造型設計的旅遊紀念品,比如鑰匙鏈、茶葉盒,也是深受旅遊者喜愛的紀念品,如此獨特的設計儼然已經成為了倫敦的符號。倫敦全城沒有摩天大樓,房屋大多隻有四五層,高的十來層,最高的樓僅有二三十層,且寥寥無幾。除了古舊的建築,倫敦擁有620多個文化設施,上百家公園和四通八達的交通。

倫敦市中心的街道狹窄、曲折,儘管交通擁堵一直是令市**頭疼的事情,但將老建築推倒以拓寬馬路並不在**的計劃之內。車輛進入倫敦中心地帶被嚴格控制,收取高昂的進城費,發達的地鐵設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倫敦的交通壓力。去年,倫敦市**曾經有計劃仿效紐約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樓,但是遭到多數民眾的強烈反對,而他們反對的原因是擔心這些摩天大樓會掩蓋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的光芒,使這些歷史建築存在於現代化的陰影之下。

最終倫敦市**不得不宣佈放棄這項計劃。英國人並不羨慕生活在高樓大廈之中,享受久遠歷史帶給自己生活的樂趣才是這個島國民眾的追求。

倫敦也並不是沒有現代建築,站在泰晤士河邊沿河望去,吸引了眾多遊人的摩天輪「倫敦眼」、全鋼結構的「千年橋」、螺旋式外觀的瑞士再保險公司總部大樓等摩登建築就會映入你的眼簾。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摩登建築的建造並沒有以犧牲老建築為前提,倫敦整個城市的風骨並沒有因為少數新建築的加入而被破壞。就以泰晤士河邊的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例,這裡可以與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媲美,可以說是世界現代藝術展出的頂級場館之一。

就博物館的這個定位來看,修建一個摩登建築似乎無可厚非,但倫敦的泰特博物館卻是由一座有74年曆史的廢舊發電廠廠房改建的,這座始建於2023年的電廠曾承擔了倫敦近兩成的電力**,卻因為排放出過多溫室氣體而長期遭受指責。2023年,這座電廠終於被關閉,但是倫敦人並沒有輕易放棄這座舊電廠,而將它改建成了一座多功能展覽館,舉辦搖滾**會,藝術展覽以及社交晚會,它成了當地居民的休閒場所。前不久,倫敦的金融區實現了整個無線上網,為了不破壞城市景觀,無線網路的「節點」都隱藏在燈柱、標誌牌和紅綠燈旁邊。

倫敦向世界大城市展示了這樣一個理念:傳統與現代化並不是格格不入。

城市輪廓線非常清晰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張在元院長表示,倫敦最突出的特點是對這一城市的輪廓線或稱天際線儲存得相當完好。所謂輪廓線,就是那些最能代表倫敦歷史、建築特色的象徵,包括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白金漢宮、倫敦塔橋、大英博物館、海德公園、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等七大元素。歷代國王的加冕儀式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歷代君王的住所白金漢宮早已對市民開放,海德公園的自由論壇角被稱為倫敦的心臟……這些建築並不只是用來欣賞的,作為一種承載歷史、記錄現在的符號,它們已經滲透在倫敦人的生活之中。

對於倫敦的這些鎮市之寶,英國**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完整地儲存下來。此外,有著悠久歷史的倫敦同樣要面對現代化的挑戰。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並不矛盾,倫敦的基礎設施很先進,但上了年頭的舊設施能用的都在用。

現代建築和諧地坐落於古老建築群中。這就是倫敦的面孔。

「我們談論任何一個城市的特色都不能割裂歷史,倫敦的特殊面孔與其歷史的特殊性有很大關係。」張在元表示,倫敦曾是羅馬帝國的巡省,其建築風格首先受到了羅馬建築風格的影響;此外,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倫敦進入現代城市的轉折點;第三,倫敦是一個島國城市,而非大陸城市,海外**的發展使其具有全球視野,因此它比大陸城市還要開放;第四,倫敦的建築特色還打上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文化的烙印。

讓原來的人住在原來的地方

倫敦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經濟一度迅速發展,倫敦的工廠不斷增加,城區迅速擴大,農民進城務工增多,與此同時,城市汙染、交通擁堵、住房緊缺等問題日益凸顯。因為汙染嚴重,格林尼治天文臺無法進行觀測只好搬遷,很多文學作品都對當時的倫敦進行了描寫和批判。

隨之而來的二戰更加改變了倫敦的傳統結構。上世紀大部分時期,倫敦城區人口在下降,工廠遷出市區,大片港區廢棄,最嚴重的問題是城區的不平衡發展,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窮人集中居住在東區,那裡住房破舊、犯罪率高、投資短缺。

半個多世紀來,倫敦一直在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先是在那裡建了一些高樓,卻並沒有達到吸引私人投資的目的,反而破壞了那裡的社群諧調。近年來的城市復興策略完全改變了思路,把那些衰敗的社群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那裡的土地、居民的技術和知識都有開發利用的價值。

**對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對私人資本的進入實行優惠政策,並把這些地區的復興策略與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協調起來,融為一體。

事實證明,靠**在衰敗或老化的城區建設一些高檔住宅是無法根本阻止那裡的衰退勢頭的,反而會對老城區造成新的破壞,比如新舊建築之間的失調。與此同時,老城保護固然能夠保留原來的歷史文化風貌,卻不能保護那裡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復興就是既要保留風貌,也要保護生活,還要延續發展。

因此,英國在舊城區改造的時候,儘可能讓原來的人還住在原來的地方,保護城市原有的社群文化。英國的城市規劃專家還強調,在城市復興中**不可能包辦一切,需要私人資本的介入,但**一定要起主導作用。

回顧倫敦的城市建設歷程,還應提及300多年前發生的一場火災。在倫敦市中心腹地高聳著一座紀念碑,記載了這場災難。2023年9月2日,倫敦市普丁巷的一間麵包鋪突然失火,大風將並不凶猛的火焰很快吹進了周邊擠滿木屋的狹窄街道。

這場大火席捲了整個倫敦城並且連燒4天,包括聖保羅大教堂、無數的店鋪以及1萬多間民房都被燒燬。倫敦花費了半個世紀才得以恢復元氣。此後,倫敦的所有建築都改用磚石材料。

倫敦市**還意識到城市街區規劃的重要性,商用建築應遠離民用住房,同時主要街道間距必須加寬。在隨後50年裡,倫敦市裡豎立起了更多方磚建築,而且根據不同的社會功能將倫敦東部建成工業區,西部成為王室政要顯貴的住宅區,南部和北部則成為多數平民的居住所在,而倫敦市區中心腹地則規劃成為金融業中心。城市風格的改變不僅讓倫敦從此成為國際大都市的建造設計楷模,更讓歐洲鄰國也清楚地認識到人性化構建一座大城市對於當地發展的重要。

倫敦城市建設的三點經驗

張在元與倫敦城市面貌的管理者、建設者有過多次交流。他告訴記者,倫敦城市建設的經驗主要有三點。首先,城市規劃依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

一個城市要想規劃好、建設好必須遵守規矩。倫敦關於城市規劃、控制的法規非常嚴明。新建築、新城區的建造,舊建築的保護,老建築多少範圍內不得蓋新建築等,都要經過論證,經過議員投票來進行集體決策。

倫敦的7個建築元素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城市的氛圍還包括城市中人的素質。如果人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典故非常瞭解,發自肺腑地對其津津樂道,那麼整個城市的感覺就更生動。

在英國,隨便問一個普通中學生,幾乎都能講出白金漢宮的很多故事。這與倫敦市**和**對城市的宣傳關係密切,倫敦不僅將一些博物館、王宮開放讓市民參觀,甚至在教科書中也經常介紹重要建築的內容。

此外,一個城市能否經營好,必須要在三個層面上努力——城市的戰略、規劃和管理。如果忽視一頭一尾的工作,孤立地談規劃也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城市發展的眼光、對城市的決策能力,都是一個城市戰略家所必備的要素。

城市的管理問題也非常重要。如果在不讓人行的地方還有行人通過,不讓停車的地方有人停車,那麼城市規劃得再好,人們在心理上也不會認同。

張在元認為,這三個因素中,素質方面的提高會見效很快,通過一些紀念冊、美術館、博物館的開放,人們對城市的瞭解會迅速增加。但是另外兩個因素的完善需要有一個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張在元將一個城市的發展比作一個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成長階段都應保持成長過程中的特色」。

張在元表示,首先要尊重歷史。歷史不能中斷,也不能複製,歷史是區別城市與另一個城市的重要標誌,只有抓住歷史才能形成城市獨特的面孔。

倫敦和華盛頓的城市職能主要區別是什麼?

2樓:百度使用者

倫敦市(london)是一個人口有三十二萬人左右的城市,佔安大略省人口總數的第五位。在伊利湖(lake erie)地區,倫敦市是最重要的一市,在市內有很多重要的工、商及製造業,例如有一家專門辦理保險事務的大公司就位在市中心。此外,倫敦市擁有全加拿大最大的一所大學「安大略西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整體來說,倫敦市是一個祥和、有序且保守的城市,並且也是英國倫敦市的縮影。 倫敦市擁有自己的一條小河叫「桑姆士河」(thames river),並有一個公園「海地公園」(hyde park)和一條主要的街道「奧斯佛」(oxford street)。雖然如此,倫敦市並沒有很多地地方供觀光者欣賞,它並不像多倫多市或渥太華市那樣的多元化;但是,因為它離美加邊境的界線很近,想去美國玩的人們大多數會順道觀賞倫敦市的景色。

市內的街道大約可以區分為貫穿東西向的「當達斯」(dundas street),貫穿南北向的「列治文」(richmond street);而從市中心往外延伸有通往南邊的「約克」(york street),通往西邊的「塔伯」(talbot street),通往北邊的「奧斯佛」(oxford street)和通往東邊的「滑鐵盧」(waterloo street)。倫敦市可以說是一個四通八達、相當方便的一座城市。 華盛頓是美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政治的重心。

在這個城市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像在水池裡投下一塊石子一樣,其餘波會影響到整個世界。這座舉世矚目的城市位於美國東部,塵落在波托馬克河東北岸,面積177平方公里(包括水城),人口55.4萬。

就面積人口來說,它在美國眾城並不算大,但卻是美國最美麗的城市。這裡沒有紐約或芝加哥那種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和喧鬧擁擠的環境,也看不到濃煙滾滾的煙囪。看到的多是寬闊整潔的街道,巍峨壯麗的紀念建築,姿態各異的文化設施和星羅棋佈的公園綠地,到處都蘊含著一種大國都城的氣派。

歷史 歷史 舉世名城成長史 2023年5月15日,在費城的美國第2任**約翰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是怎樣的發展路徑

在智慧城市與新型智慧城市的關係上,其他與會專家表示,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既不是從零開始,也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二者之間是迭代演進的關係。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要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走出個性化 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在推進路徑上,目前國家 已會同其他部門一起啟動規範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準與評價體系工作。...

什麼是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是什麼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彈性 也可稱之為 水彈性城市 國際通用術語為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下雨時吸水 蓄水 滲水 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 釋放 並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於不斷提高 海綿體 的規模和質量。過去,城市...

隋唐到宋朝城市建設格局的變化,與隋唐時期相比,宋代城市的基本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唐代有坊有市,涇渭分明,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活動區,商業活動區有著明確的時間限制。宋朝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店鋪可以隨處開設,商販可隨處設攤和沿街叫賣,也沒了時間限制。隋唐到宋朝城市建設格局的變化店鋪越來越密集一帶 一城 四鎮 多點 形成 一帶 四片 多點 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框架。一帶 為大運河 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