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時期使用什麼筆,戰國時期齊國用什麼文字

2021-03-19 18:23:03 字數 3603 閱讀 4880

1樓:匿名使用者

毛筆。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

發現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正是由於這種毛筆,所以我們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型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湖北省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毛筆,同時該墓還伴出了墨、硯等書寫工具,它們與筆、簡合起來可稱為戰國時期的"文房四寶"。

戰國時期齊國用什麼文字

2樓:彼岸花開

2.戰國文字,是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的統稱。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

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巨集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由於各國和不同地區在文字書寫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戰國文字形體上的極大混亂,同一個字的寫法大不相同。

3樓:匿名使用者

巨集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4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的文字是漢字發展史上形體最為混亂的時期。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文字今稱為「金文」,戰國時期的文字比「金文」簡化了,但是因為各國戰亂、互不統屬,所以各國的文字各不相同。今天發現的戰國文字中仍有很多難字專家也認不出來。

專家們把這一時期的文字統稱為「戰國文字」,根據各國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習慣方面的不同,把「戰國文字」分為西方的「秦國文字」和東方的「六國文字」。齊國使用的文字屬於「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在秦統一天下後被廢除。

「秦國文字」被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後經李斯規範刪改,形成了「小篆」,在全國推行。

5樓:慕裕沐馳鴻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春秋戰國時用什麼寫字

6樓:永不放棄共好

書寫工具有筆、墨、刀、削

簡牘上的文字用筆墨書寫

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

並非用於刻字

還有是用分籤蘸墨

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

7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用刀筆寫在竹簡上

見《史記·李斯列傳》:「 高 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 秦 宮,管事二十餘年。」

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颳去錯字,因此把有關案牘的事叫做刀筆,「刀筆」最早是指寫字的工具,在使用紙之前,人們在竹簡上寫字。寫錯了,用刀子削去,故刀和筆連稱了。古有刀筆吏,在秦漢時為管理文書的小吏,古人有時將它稱為「刀筆」。

我國古代的筆就是毛筆,它究竟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什麼時候,目前還沒有比較確切的定論。不過在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彩繪陶器,上面所繪的圖案,清晰流暢,粗細得宜,色彩和水份飽和,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筆所能表現出來的,而必須用蓄水多,柔軟而有彈性的裹束起來的毛才能做到的。毛筆的雛形可能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至殷商時期,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陶器中,有用筆書寫的痕跡。2023年發掘出一片寫有「祀」字的陶片,筆鋒清晰。2023年又出土了一件用硃筆書寫的陶器和一些先寫(亦用硃筆)後刻的卜辭甲骨片。

這說明,我國的毛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商代已開始運用於繪畫和書寫了。

古代制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人們最初曾經利用過各種禽獸,牲畜的毛來制筆,如雞毛,鵝毛,雉毛,羊毛,鹿毛,豬毛,豹毛,虎毛,甚至還有用人的須和胎髮的。但長期的實踐告訴人們,兔毛才是制筆的最好原料,尤以秋冬的山兔毛為佳,因其質堅和健,春夏的兔毛則不堪用。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筆,當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戰國時期毛筆。筆管竹製,髹以漆汁,用麻絲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軒的外周,形成筆頭,筆鋒堅而挺。2023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筆,筆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筆桿竹製長18.

5釐米,徑0.4釐米,筆毛長2.5釐米,是極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極宜書寫簡牘。

還有2023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筆,其形制和戰國筆大致相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該筆在竹管的端部鑿成腔,以 納筆頭。整枝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竹筒中間的二側,鏤有8.

5釐米的長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筆,竹筒髹以黑漆,並繪有硃色線條。

我國古代還有「蒙恬造筆」的傳說。蒙恬,秦名將,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途經中山(今安微宣城地區),見山兔毛長適於制筆,遂命工匠製造了一批改良的筆,世稱「蒙恬筆」。司馬遷《史記》中載:

「蒙將軍撥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筆的別名了。說明這時的毛筆已經基本定型,並有了裝飾。

在戰國時,對於筆的稱呼不一,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統一六國後,才統一稱為「筆」。

8樓:行己有恥

毛筆 竹簡 刻刀 絲絹 都有在用 最主要的還是毛筆和竹簡

9樓:李莫存

現在已知最早的毛筆是戰國的。有出土文物為證。所以啊……但是那時候未必有墨,應該是用漆。當然同時也有用刀刻的。

戰國七雄分別使用的是什麼字型?

10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文字,是戰國時期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的統稱。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

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巨集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由於各國和不同地區在文字書寫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戰國文字形體上的極大混亂,同一個字的寫法大不相同。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沒有能滅亡魯國

魯國在齊國和楚國之間,齊國想利用他進行緩衝楚國的威脅.另外,齊國和魯國在春秋戰國時候關係不錯 但是也曾經發動過三次戰爭 齊國三戰兩敗.最後魯國滅於楚國 戰國時期,齊為強國,雄據東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也是七雄之一,時楚已先後滅魯以及魯南諸國,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

戰國時期東部強國齊國廣納賢士,重視學術,為何不敵對學術持否定態度的西帝秦國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諸侯國在經濟 軍事 外交等方面進行著激烈的鬥爭。縱觀整個戰國時期,齊國經歷了從強盛到衰弱,再到強盛,再到衰弱的過程。這其中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但是很大程度上,齊國的爭霸似乎都是靠一國之力維持,軍事外交上的聯合沒有發揮多少作用。這是因為山東六國利益各異,即便是聯合,各國也會較多考慮...

春秋時期齊國霸王,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齊桓公。齊桓公 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 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 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齊桓公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