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2021-03-19 18:35:47 字數 4810 閱讀 4915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加快水利發展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 務。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 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 系統,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 繫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 《決定》把水利工作 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著力加快農田 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加快水利發展迫切需要國家開發銀行提供金融支 持。今後 10 年**和地方水利建設的任務十分重要,建設 資金缺口很大,迫切需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銀

行業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 力。***、***對加強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援提出明確要 求,專門指出: 「鼓勵國家開發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 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

」認真貫徹落實《決定》 精神要求,必須把銀行支援水利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任 務,切實加強對水利建設金融信貸支援,在水利建設中用好 用足信貸資金,加快水利建設步伐。

二、擴大國家開發銀行支援水利專案的範圍 (三)國家開發銀行積極支援水利建設,積極創新開發 水利建設信貸產品。大力加強對水利建設的信貸支援,特別 是要加大對量大面廣的民生水利、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利 薄弱環節以及事關經濟、生態和****的水利基礎設施建 設任務的圓滿完成。 (四)擴大對承擔防洪、排澇等任務的純公益性專案金 融支援範圍。

這類專案主要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城市防洪排 澇工程,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 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農田灌排工程,小型農田 水利,牧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資源保護工程,防 汛抗旱應急、指揮信自己人系統,水資源管理資訊系統等。 (五)提高對承擔既有防洪、排澇等公益性任務,又有 供水、水力發電等經營性任務的準公益性專案支援力度。這 類專案主要包括水源工程,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灌區建

設、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農 村水電及農網改造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工程 等。

2樓:保囡天驪萍

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村水利更是農業的命脈。經過多年努力,全市農村水利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我國人多地少,降雨量時空分佈不均衡,各地農田經常受到水旱災害的威脅,興修水利、平整土地、戰勝災害、建設高產穩定田,一直被看作農業發展的命脈。

為此,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水利,更多地與農業生產密切聯絡,相應的水利建設主要是以蓄水、引水、提水、灌溉、抗旱排澇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水庫、溝渠、排灌站、水井建設及小流域治理等。

首先,從農業生產看,農村水利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糧食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堅實基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目前我國灌區以佔全國

4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75%的糧食、

80%的商品糧、90%以上的經濟作物。隨著人口的增多,糧食增產任務越來越重。近些年江蘇、浙江、上海等建設了高標準農田水利的地方,都是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地方。

其次,從農民生活看,農村水利建設是保障農民飲水安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堅實基礎。水利是民生之本,加快水利建設,保證飲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關係到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第三,從農村生態看,農村水利建設是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社會和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較大,這些問題的背後或多或少與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開發利用程度不同有密切的關係。

做好水利工作,調節好不同主體之間的關係,維護用水公平,營造穩定的用水秩序,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已將水資源與糧食、石油並列為戰略資源。有的還從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高度,將水短缺列為危及世界糧食安全,危及人類健康和自然生態的嚴重問題。

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域性來重新認識新時期農村水利建設的戰略意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調整發展思路,走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新路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3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3年的奮鬥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

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

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

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

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援「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

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4樓:沙漠也長草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程序、共享發展成果。

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絡,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

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程序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程序,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乾淨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

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程序。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

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訊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係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監管,發揮效益作用

1 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大力推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同時要堅持面向國內 外市場,依靠科技的力量,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及增效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根本,全方位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業區域佈局,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結合實際情況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有效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

我國在建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有什麼

1 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2 深海空間站。3 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機。4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5 國家網路空間安全。6 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7 種業自主創新。8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9 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10 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11 在優勢科研領域設立一批科學家工作室。12 在重...

哪個國家是國家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最積極倡導者

美國 國際資訊基礎設 施 一詞是在1993年9月15日美國 發表的 國家資訊基礎設施行動動議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genda for action 這一檔案中正式出現的,它的英文原詞是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