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是什麼意思

2021-05-15 20:55:09 字數 1692 閱讀 4060

1樓:一首歌一個人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指的是到**弄到一支萱草,種在後庭院」,父母的養育之恩,用什麼都不能回報。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此句出自《詩經·衛風·伯兮》。

作品原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白話譯文

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國的英雄。我的大哥執長殳,做了君王的前鋒。

自從大哥東行後,頭髮散亂像飛蓬。膏脂哪樣還缺少?為誰修飾我顏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卻出太陽亮燦燦。一心想著我大哥,想得頭痛也心甘。

哪兒去找忘憂草?種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著我大哥,使我傷心病懨懨。

2樓:匿名使用者

而是出征在外的夫君。樹:虛詞,願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到**弄到一支萱草,種在後庭院」(應當注意的是,原文中思念的物件不是母親:「的」的意思。背:

指庭院背陰處:動詞,種植。之此句出自《詩經·衛風·伯兮》 言

3樓:桐荏通清雅

在《詩經·衛風·伯兮》中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詩句,而按漢代學者對這句詩的解釋:「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是說,諼草是一種忘憂草,如果種在母親所居住之處就可以令人忘憂。

所以後人就把母親稱之為「萱堂」,或簡稱為「萱」。

這裡,「背」是指正北堂屋。「樹」是動詞,種植的意思。

焉得諼草(萱草),言樹(種)之背。——《詩·衛風·伯兮》

「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衛風.伯兮》」的意思是什麼?

4樓:夨汄峫

意思是「要去哪兒找忘憂草?種它就在屋背面。一心想著我的丈夫,使我傷心身體都病懨懨的。」

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女人對她去當兵打仗的丈夫的思念,對丈夫深深的思念讓她內心十分悲傷,想要尋找忘憂草卻不知道該去哪找,每天的思念都讓她的身體有了病痛。讓人讀來十分感慨。

伯兮  《詩經》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首詩出自《詩經》,是一首地方的民歌,是一首典型的思婦詩,詩中的女人很思念自己的丈夫,併為他去帶兵打仗感到自豪,可是長時間的不見又讓她的思念加深,她期待見到自己的丈夫卻沒有希望,身體也開始有了傷痛,她已經不堪重負了。

「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衛風.伯兮》」如何解釋?

5樓:字匠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這句話的意思是:

我到**弄到一支萱草,種在母親的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

願,希望,願言,此處指一門心思。

伯,這是對丈夫的稱呼。痗,病。

大意是:怎麼才能得到忘憂草,我把它種在後庭裡。

我一門心思思念我的丈夫,使我的心憂思成病。

據《詩經·衛風》中《伯兮》篇記載「焉得援草,言樹之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援,忘也」。

「憂思不能自遣,故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

《古今注》又載「慾望人之憂,則贈以丹棘(萱草)」,故名忘憂草。

竹子是草還是樹?為什麼?樹與草的區別是什麼

竹子是草,因為竹子沒有樹木概念的維管束構造,莖稈不能逐年增粗。樹與草的區別 樹為木本植物,木質部多過韌皮部 草為草本植物,韌皮部多過木質部。且草本植物壽命較木本的短,大都一兩年,而木本植物壽命常為幾十年,甚至可達幾百年。竹子不是草也不是樹,不為什麼,竹子就是竹子。樹與草的區別,樹可歷經萬年,而草的壽...

草甘膦怎麼可以讓樹死,草甘膦怎樣把樹弄死

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為了一己私利破壞環境,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若是耕地內的雜樹,可使用雙倍濃度的草甘膦噴灑葉片即可.草甘膦用好的,含量高的,41 的,澆樹根和基部。草甘膦除草劑的機制,是由雜草葉 莖吸收了草甘膦的活性物質,並將該活性下傳到根系後,通過其活性物質的作用,阻礙了根系的蛋白質的合成,令根系喪失...

竹子是不是樹,竹子是草還是樹?

竹子是草 當一片挺拔秀麗 充滿勃勃生機的竹林展現在眼前時,你是否想過 竹子是草還是樹呢?人們說 草發成苑,樹茂成林。竹子自古稱 林 似乎應屬樹類了。其實不然,因為屬草屬木關鍵要看是否有年輪。木本植物每過一年,其莖幹的橫斷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輪紋。然而,鋸斷竹子看,裡面卻空空如也,因此,竹子是 草 而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