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何葬在定軍山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一定要葬在定軍山?

2021-05-26 11:19:26 字數 5747 閱讀 3505

1樓:壯哥平天下

諸葛亮之所以葬在定軍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根據古書的記載,孔明在遺言中表明要葬在定軍山。對於諸葛亮而言,諸葛亮本是徐州人,但是當時徐州已經是魏國的地盤,所以不可能葬在自己的家鄉,而定軍山處於漢中,正是戰爭的最前線,所以諸葛亮要求將自己葬在定軍山,表明自己會始終銘記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立場。

二是因為定軍山位置非常特殊。定軍山屬於大巴山脈,號稱是十二連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要求將自己葬在這裡,也是要告誡漢室,務必要保住定軍山。

三是因為諸葛亮想要以此激勵後人。定軍山屬於北伐曹魏的最前線,諸葛亮想要以此激勵後人不要忘記繼續北伐曹魏,而如果諸葛亮要求葬在成都的話,那就沒有這些意義了。

四是為了避免盜墓的風險。話說當時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傳說,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劉禪提了一個要求,要他派四個人抬著棺材一直朝南走,等到繩子斷的地方,就是安葬的位置,然而,諸葛亮死後,這四個人並沒有堅持到最後,還沒有等到繩子斷掉就體力不支,於是隨意挑選了一個地方便將諸葛亮安葬了。所以,時至今日,諸葛亮的具體安葬地點都未被找到。

如果諸葛亮選擇葬在成都的話,他的墓地很容易就被發現,也就更容易就遭到破壞。

2樓:源易緣

中國人有感情,愛講究所落聽歸根,入土為安。

歷史上,袁始凱出生在河南周口,卻死後葬在了安陽洹上,成為大家關注和**的焦點。

《三國演義》中,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立下遺言,要求埋葬於蜀地的定軍山。

有人說諸葛亮的老家是河南南陽,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出生在四川成都。無論何地,但諸葛亮最後都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

那麼,諸葛亮為何要將自己的後事,安排於定軍山呢?結合《三國演義》原著,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定軍山屬於大巴山脈,連續不絕的隆大山隆起12座秀鋒,如游龍戲珠,因此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譽。

武侯墓背倚筆峰山,西南有定軍山主峰吞吐呼吸,連峰橫亙,壁立如屏。西北則有巴山餘脈,高大雄偉,是個風水寶地。

「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

這說明定軍山的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也是諸葛亮生前蜀漢討伐曹魏的前線位置。

可諸葛亮六次北伐,均未能如願,掃平成原,遺憾而終。

他生前忠心護治,鞠躬盡瘁治蜀,死後葬在定軍山,應該有向世人表達,死後仍然護蜀的決心:雖死志猶未改。

據陝西省勉縣縣誌記載:「每當月明,忽見定軍山頭旌旗閃爍,帳房參差。遍訪實無兵至」……

諸葛亮是個出神入化的軍師,對他的生前身後事,都會有一個合理的安排。

三國戰亂年代,成都還是對手控制的地盤,葬在家鄉肯定不安全。

而定軍山較大,不易被發現,能夠保護自己的墳墓不被人盜取。

3樓:三叔歷史觀

因為是諸葛亮自己的遺言,死後要求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造墳,墓穴只要能放

下棺材就行,入殮時穿平時所穿的衣服,不用陪葬器物。

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勤勉謹慎、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不願再給蜀漢添麻煩,病逝五丈原,屍體再運回成都可不是一件小事,蜀道難行,盡行節儉。

諸葛亮兩袖清風,不以權謀私,不徇章枉法,不為家人謀利,死後無豐厚家產,僅薄田數畝、桑樹百顆,無婢僕成群,無妻妾眾多。

諸葛亮死後葬身何處可由不得他做主,而蜀漢皇帝劉禪敬重諸葛丞相遺願,願以丞相遺願相葬。

劉禪知道,諸葛亮在,蜀漢在,諸葛亮亡,則蜀漢不保,後主劉禪盡力按諸葛丞相生前的遺言安排,提拔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實行諸葛亮生前制定的制度。

劉禪禁止文武百官給諸葛亮奔喪,唯譙周一人行動迅速而奔喪,劉禪知道一旦允許給諸葛亮奔喪,則蜀漢**癱瘓,百官齊奔喪。

而且劉禪同意給諸葛亮在沔陽立廟,成都有大漢皇室宗廟,給諸葛亮在成都立廟顯然不合適。

劉禪拼命培養諸葛亮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拼命給諸葛瞻鍛鍊升官,把公主嫁諸葛瞻,把兵權給諸葛瞻,希望又一個諸葛亮延生!

成都惠陵沒有安葬劉備,劉備死在永安,永安到成都逆水而行至少30天,完全等不到屍體不發生變化而安葬成都。

一切的一切,都遵從了諸葛亮的遺願,而完成這一切的人就是那個叫諸葛亮為相父的後主劉禪。

4樓:三國之逐鹿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為其謀劃後路。這也為諸葛亮本人添上了一絲神祕色彩。他深謀遠慮,計謀出眾,也因此在三國謀士中脫穎而出。

而後半生更是為蜀漢帝國嘔心瀝血,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就連一代雄主康熙都稱讚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可惜的是,建興12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病離世。蜀漢帝國全國哀慟,那麼諸葛亮死後究竟葬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是葬於定軍山的。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由此可知,諸葛亮絲前所下的遺命便是死後葬在定軍山。但因諸葛亮死後是因山而葬,不起墳墓,便無人知曉其墓室所在。

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發現諸葛亮的墓。

第二,以諸葛亮的智慧,定軍山也是一個很好的下葬之地。諸葛亮身負"臥龍"之名,自然知道自己死後會有多少麻煩事。選擇在定軍山下葬,但是史料又沒有詳細說明他要求葬在何處,這就只有一個原因了,諸葛亮自己不願意暴露墳墓的具體位置。

定軍山此地有崇山峻嶺,地勢險峻,這兩個條件都有利於諸葛亮隱藏了自己的葬身之地。由此可知,諸葛亮死後應當是葬在定軍山的,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尚未發現其墓地所在何處而已。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5樓:咘咘愛三國

諸葛亮去世後,在定軍山下葬,這是他本人的遺願。據《三國志》記

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在定軍山下葬,而不再成都安葬,有3個原因。

諸葛亮在生前最後幾年時光裡,都是在北伐曹魏的前線。為了不辜負劉備的託付,他時刻銘記當年「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諸葛亮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定軍山位於漢中,是蜀漢軍隊出巴蜀北伐曹魏會經過的地方。諸葛亮選擇在這裡下葬,有以此明志的含義,也有勉勵後人的作用。諸葛亮生前沒有獲得北伐的成功,在他故去後,也希望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能夠不忘「興復漢室」的使命。

漢中是關中入蜀的咽喉之地,也是川中平原的屏障所在。當初劉備在同曹操爭奪漢中時,就是傾盡益州之力,以至於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程度,才奪下了漢中。漢中來之不易,對於蜀漢政權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諸葛亮選擇在定軍山下葬,也是為了警示後人,漢中十分重要,不能丟失。後來蜀漢政權便是在漢中失守後,數月的時間裡便被曹魏消滅。這樣的警示作用,是在成都安葬所無法體現的。

▲諸葛亮遺命

漢末時,由於天下大亂,盜墓開始橫行,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便是從墓中獲取豐厚的陪葬品以作軍資。諸葛亮對於自己墓葬,安排得十分簡單,沒有什麼陪葬品,可以稱得上是薄葬。這樣的墓葬,沒有多大的盜竊價值,不容易被盜墓者盯上。

有這樣一種說法,諸葛亮生前曾安排,在自己去世後,讓4個大漢抬著他的棺材在定軍山上行進。一旦棺材上的繩索斷裂,就選擇就地下葬。如此一來,諸葛亮的確切下葬位置更是一個謎,這讓諸葛亮能在故去後不被打擾安寧。

▲武侯墓碑

如果在成都安葬,難免被他人知曉墓葬位置,有著更大的被盜墓的可能性。時至今日,仍然沒有發現諸葛亮確切的墓葬地址,不得不說,這和諸葛亮安排在定軍山密葬有關。

諸葛亮選擇在定軍山下葬,而不是在成都安葬,既有著警示、勉勵後人的作用,也有著不想被他人打擾故去後的安寧的考慮。

6樓:關漠莘金枝

一是地理、氣候、環境。諸葛亮病逝於魏土五丈原,在敵國土就地安葬不行。氣候尚熱,屍骨難存。歸葬成都,路途遙遠。故選漢中定軍山。

二是伐魏無成,葬定軍山以示死尤護蜀。

三是定軍山位於蜀國北部邊陲,軍事屏障,提醒人們重視該地,無望伐魏。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一定要葬在定軍山?

7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統領的軍隊是一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技術型軍隊。它嚴守軍紀,講求效率,尤其重視**,特別是弓弩的使用。史料記載,諸葛亮曾經發明瞭一種連弩,每次可連續發射十支箭,它有一個可怕的名字,叫做「摧山弩」。

勇冠三軍的魏國戰將張頜就是喪生在「摧山弩」下,他至死也無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凶猛的**。但可惜的是,這種**後來失傳了。有人也曾根據想象繪製了所謂連弩圖,但都很牽強,無法付諸實施。

弓弩最核心的部分----弩機,它由相當於扳機的懸刀、相當於瞄準器的望山以及機芽和箭槽組成。把弓弦拉到機芽,通過望山瞄準,扳動懸刀,箭就會出去。諸葛連弩是否也是這樣嗎?

今天,這個叫李希勇的人終於破解了這個謎,他復原的連弩被專家們一致認為最接近於歷史原貌。連弩用連桿取代了弩機,利用槓桿原理,使原本需大力拉動的弓弦輕易就能扣上,並且連續發射。令人驚歎的是,它將箭槽改為箭管,這要求每支箭桿的直徑誤差小於1毫米,不亞於現在槍管的精度。

在當年的戰場上,諸葛連弩的巨大威力彌補了蜀軍缺乏戰將的劣勢,而魏軍倒先後有十幾位將領死於箭下。司馬懿寧受巾幗之辱也不出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懼怕連弩的神威。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1年,諸葛亮先後發動了四次北伐戰爭,雖然也奪取了一些州郡,取得了一定的區域性勝利,但令人失望的是,每一次戰爭的結局都是終點又回到起點,大軍退回了漢中。面對一次次的挫折,當年這個院子的主人內心該是怎樣的痛苦:他深知天下三分,魏國有其八,蜀國在國力上與魏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多次北伐失敗的最深層原因。

在《後出師表》中,他向後主劉禪指出,和平競爭對弱小的蜀國來說只能是坐以待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搏、死中求生,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他堅信人謀可以勝天。而如果屈從於所謂天意,結果只能是沉湎苟安、不思進取,走向滅亡。

諸葛亮心中還有更深的一層擔憂,他怕隨著時間的推移,曹魏政權越來越穩,在百姓心中由"非法"變為"合法",蜀漢的"正統"地位就會失掉號召力。 所以時不我待,他別無選擇。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這次他給漢中留下的是一個決絕的背影,他帶領的不是幾萬人,而是傾全國之兵12萬,欲與敵人一絕生死。這,就是位於勉縣西南四公里定軍山下的武侯墓。這裡山環水抱,古木參天。

傳說這些柏樹是武侯歸葬時種下的,原有54棵,象徵他在世之年,這樣算來,每棵樹的樹齡當在2023年以上。

每月的月初,武侯墓的工作人員都要對墓區文物進行例行的保養和維護。現在這項工作,您可能見都沒見過,瞧,把一桶桶的食用油倒進了樹根下。這就是一代人傑諸葛亮的長眠之所,一個高4米、直徑21米的覆鬥式墓冢,這是他生前自己選定的安息之地。

春去秋來,歲月匆匆,武侯墓前的野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千百年間,到此祭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疑問:諸葛亮沒有選擇回南陽葉落歸根,也沒有選擇去成都陪侍先主,最終卻以一代丞相之尊寄身於定軍山下的一掊黃土。

這,是為什麼呢?

透過千年的時空阻隔,我們試著接近這位先賢,傾聽來自他內心深處的聲音。在最後一次出征前,諸葛亮常常一個人來到定軍山上。"興復漢室"是他奮鬥終生的理想,但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嘲弄了他的雄心,辜負了他的心血,但「此魂何甘歸故土」,作為一位軍人,他寧願選擇定軍山下的戰場當作自己的歸宿。

據史料記載,作為一代權臣,諸葛亮還有更深的顧慮。雖然他是受劉備的「託孤」重任才總攬了一切軍國大事,但這難免會引起後主劉禪等人的怨恨,人走茶涼,歸葬成都怎保不受反戈一擊?與其如此,倒不如躲在漢中避開身後的風風雨雨,以自葬僻地的透骨悲涼沖淡生前所有的恩恩怨怨。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迎來了一生中最後的時刻,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傷感的時刻。此時,他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西蜀北大門-漢中的安全。他讓人將自己葬在定軍山下,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人殮時穿平常衣物,不必有隨葬的器物。

可以這麼說,諸葛亮是用自己丞相的尊軀鑄成一座凝重的豐碑,警醒將士們把好漢中這個大門。

在給後主劉禪的遺表中,諸葛亮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臣在外任,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治別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蔡瑁是諸葛亮的舅舅,被曹操殺死後,諸葛亮為何拍手叫好

因為諸葛亮和蔡瑁之間其實沒有特別的親戚關係,而且兩人之間情感也沒有多深厚,在當時蔡瑁是水軍將領,後來被曹操收為手下,而當時曹操與劉備是一個對立的關係,而諸葛亮作為劉備旗下第一大軍師,肯定是首先要為自己的主公著想,所以在蔡瑁死後他肯定是高興的,因為少了一大勁敵。蔡瑁名義上雖然說是諸葛亮的舅舅,但是卻不...

諸葛亮死後,蜀國為何還能維持29年

蜀國維持的這29年是因為當時戰爭剛剛結束,各國都在休養生息,所以沒有大的戰爭,並且蜀國國內也相對安定所以維持了29年 因為諸葛亮打下的基礎比較雄厚,他死後的蜀國也出現了不少有能力的將領,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蜀國才又維持了29年。蜀國後主劉禪其實也不是一個愚笨的人,在諸葛亮死後,他依然沿用諸葛亮的一些...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蜀國沒有立即滅亡

姜維,蔣琬 董允 費禕三位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輔佐阿斗。在諸葛亮去世後,採取閉關息民政策,蜀漢國力大增。諸葛亮雖然去世,依然為劉禪留下了優秀且忠誠的人才,促使蜀漢不至於立即走向崩塌。當時魏國內部沒有安定,而蜀漢政權也還有能人 諸葛亮死後蜀國到滅亡發生了什麼事 姜維九伐中原 姜維九伐中原,其中幾次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