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急需詩歌與散文在不同朝代的異同點。誰能救救我

2021-05-14 02:54:46 字數 4876 閱讀 8771

1樓:**一天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和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兩門必考的專業課。因為都是古代的文學史知識,牽涉的內容和範圍非常廣泛,琳琅滿目的大作家、小作家,各種各樣的文學樣式和作品,風起雲湧的文學思潮和文學現象,成了大家學習過程中的莫大的障礙。如何在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中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把握住重要的知識點,順利完成文學史的學習呢?

我的教學經驗有如下幾點:

p一、以時間為線。 古代文學史都是以時間和朝代來劃分章節的,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抓住這條清晰的線索,不能將各個時期的知識點混淆。如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分為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那麼學習者應該在頭腦裡要有這樣巨集觀把握的意識,要能區分文學現象和作家分屬於哪個朝代哪個時期。

二、以文學現象為綱。各個時期出現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樣式都不相同,在時間這條線索下,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學現象和樣式來進行分類。比如魏晉南北朝文學中有詩歌、賦、散文、**、文學批評等樣式,可以在書中一一找出來(其實這個可以在教材的目錄中就可以找到)。

三、以人物為珠。在各種文學現象和文學樣式下,分別找出其代表人及其觀點,重要作家作品風格及其特點。這一步比較瑣碎,需要大家的耐心。

在歸納整理的時候,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字詞來概括,有利於記憶。華夏大地教育網(\7d0m/d5q${.iy8g

時間、各種文學現象和文學樣式、作家作品都可以用**的形式來整理,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如中國古代文學史(二)第五編宋代文學可以這樣整理,可以按照時代、時期、作家、知識點四個部分分別從北宋前期、北宋中期、北宋後期、南宋前中期、南宋後期這樣的時期來整理

文學演進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 中國文學發展的不平衡 俗與雅 各種文體的滲透與交融 復古與革新 文與道

推動中國文學演進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所謂外部因素是指社 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例 如,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大變革帶來文化上的百家爭鳴,與之相適應, 文學也出現了繁榮局面。

漢代大一統的政治背景以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 術」的政策,對漢賦的出現和漢代散文的特點有直接的影響。漢末的黃巾起義及 軍閥混戰,影響了建安時期一代人的思想觀念,造就了建安文學的新局面。面北 朝的對峙造成南北文風的不同,隋唐的統一以及唐代廣泛的對外文化交流又推動 了唐代文學的繁榮。

宋**學的興起,士人入仕機會的增多,以及印刷術的發展, 對宋代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們走向市井,直接推動了 元雜劇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商業經濟繁榮,市民壯大,反映和適應這種新的 社會狀況,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清朝初年****突出,在文學創作上也 有反映。2023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更引起文學 的重大變化。凡此種種,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關於中國文學演進的內部因素,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首先要考慮到文學發展的不平衡。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所以中國 文學發展的不平衡性特別突出。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體發展的不平衡。各種文體都有一個從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過程, 所謂文體發展不平衡,包含這樣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種文體形成和成熟的 時代不同,有先有後。

詩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兩種文體,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 用文字記載的詩文。在中國文學的各種文體中,詩和文是基礎。到了魏晉南北朝 才有了初具規模的**,唐代中期才有了成熟的**。

而到了宋金兩代,出現了 宋雜劇和金院本,才標誌著中國戲曲的形成。以上所說是文體的大概輪廓,如果 細分,駢文是魏晉以後才形成的,詞到唐代中葉才形成,白話短篇**到宋代才 形成,白話長篇**到宋元之際才形成,散曲到元代才形成。中國文學的各種體 裁形成的時間相差數百年甚至一兩千年,可見不平衡的狀況是多麼突出。

另一方 面,各種文體從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過程的長短也不同。例如**,從遠古 神話到唐傳奇,歷經了極其漫長的時間;而賦的形成過程就短得多了。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個朝代文學的總體成就是不一樣的,有的朝代相對繁 榮些,有的朝代相對平庸些,這很容易理解。而且各個朝代各有相對發達的文體, 例如:

漢代的賦、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兩代的**。這並不是 說這些朝代的其他文體不值得注意,例如宋詩、清詩、清詞也都很重要,但作為 代表性文體還是上面所舉的那些。其實在一個朝代之內文學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些年代較長的朝代如漢、唐、宋、明,其初期的文學比較平庸,經過兩代或三 代人的努力,才達到高潮。

有些小朝廷倒又可能在某種文體上異軍突起,如樑、 陳兩代的詩,南唐和西蜀的詞。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謂地域的不平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 代,各地文學的發展有盛衰的變化,呈現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狀況。

例如:建 安文學集中於鄴都;樑陳文學集中於金陵;河南、山西兩地在唐朝湧現的詩人比 較多,而明清兩朝則比較少;江西在宋朝湧現的詩人特別多,此前和此後都比較 少;江蘇、浙江兩地在明清兩朝文風最盛,作家最多;嶺南文學在近代特別值得 注意。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體孕育生長,從而使一些文體帶有不同的地方 特色,至少在形成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如此。

例如:《楚辭》帶有明顯的楚 地特色,五代詞帶有鮮明的江南特色,雜劇帶有強烈的北方特色,南戲帶有突出 的南方特色。中國文學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地域性,說明中國文學有不止一個發源地。

中國文學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是應該充分重視的,當說明文學的演進時,應當 在突出主線的同時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描述。其次,在中國文學的演進過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們的互動作用值得注意。

例如,俗與雅之間相互的影響、轉變和推動。《詩經》中的「國風」本是民 歌,經過孔子整理,到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並加以解釋之後,就變雅了。南朝民 歌產生於長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間。

本是俗而又俗的文學,卻引起樑陳宮廷文人的 興趣,從一個方促成面了樑陳宮體詩的產生。詞在唐代本是民間通俗的曲子詞,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變得雅了起來。宋元時期當戲曲在市井的勾欄瓦舍中演唱時, 本是適應市民口味的俗文學。

後來的文人接過這種通俗的文學形式加以提高,遂 有了《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這類精緻高雅的作品。在俗與雅之間, 主要是俗對雅的影響和推動,以及由俗到雅的轉變。由雅變俗的例子也是有的, 宋代有些詩人有意地以俗為美,表面上是化俗為雅,實際上是將本來高雅的詩變 俗,在俗中求得新的趣味。

俗雅之間的互動,使文學的長河陸續得到新鮮活水的補充和激盪,而保持著它的長清。再如,各種文體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各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體制與功能,這 構成了文體之間的界限。

曹丕早在《典論·**》裡就說:「奏議宜雅,書論宜 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後來新的文體越來越多,分類越來越細,對不同文 體的體制和功能的認識也越來越精確。

文體辨析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但文體 之間的融合更是一個關係到文學發展的大問題。例如詩和賦的區別本來是很明顯 的:詩者緣情,賦者體物;詩不忌簡,賦不厭繁;詩之妙在內斂,賦之妙在鋪陳; 詩之用在寄興,賦之用在炫博。

但魏晉以後賦吸取了詩的特點,抒情小賦興盛起 來,這是賦的詩化;而在初唐,詩又反過來吸取賦的特點,出現了詩的賦化現象, 例如盧照臨的《長安古意》等。再如,詞和詩不但體制不同,早期的詞和詩的功 能、風格也不相同。「詞之為體,要眇宜修。

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 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詞本是配合**以演唱娛人的,是十七八歲 女孩兒在綺筵之上淺斟低唱、佐歡侑灑的娛樂品。

有關政治教化、出處窮達的大 題目自有詩去表達。詞不過是發洩詩裡不能也不便容納的背面的感情,詩和詞的 界線本是清楚的。可是從蘇軾開始,以詩為詞賦予詞以詩的功能,詩和詞的界限 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模糊了。

周邦彥吸取賦的寫法,以賦為詞,在詞所限定的篇 幅內極盡鋪張之能事,詩和賦的疆域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而辛棄疾以文為詞, 詞和文的距離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又如,詩和文的界限本來也是清楚的,宋 代以後卻模糊了。

宋人之所以能在唐詩之後另闢蹊徑,開啟一個新的局面,正是 他們以文為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個界限的結果。又如,中國的**吸取詩 詞的地方很多,唐人傳奇中的佳作如《鶯鶯傳》、《李娃傳》、《長恨歌傳》等, 無不帶有濃厚的詩意。宋元以後的白話**,也和詩詞有密切的關係。

宋代說話 一般都是有說有唱,那些唱詞就是詩。所以有的**索性就叫「詩話」、「詞話」。 在中國戲曲的各種因素中,唱詞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唱詞也是一種詩,離開唱 詞就沒有戲曲了。

一種文體與其他文體相互滲透與交融,吸取其他文體的藝術特點以求得新變, 這是中國文學演進的一條重要途徑。

又如,復古與革新之間的交替與碰撞。這是文學體裁內部的運動,主要表現 在詩文的領域裡。魏晉以後文學走上了自覺的道路,文學創作不斷自覺或半自覺 地進行著革新。

在這種情況下,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中專門就文學的通與 變,也就是因與革、繼承與創新的問題進行了論述,這已經涉及復古與革新的問 題。齊樑以來詩歌過分追求聲色,出現一些弊病,(樑)裴子野的《雕蟲論》予 以激烈的批評。初唐的詩人陳子昂又大聲疾呼恢復漢魏風骨,成為中國文學史上 第一次有影響的復古呼聲。

陳子昂的復古實際上是革新,促成了聲色與性情的統 一,是盛唐詩歌達到高峰的因素之一。到了唐代中葉,韓愈和柳宗元又在文的領 域內舉起復古的旗幟,反對六朝以來盛行的駢文,提倡三代兩漢的古文。韓、柳 的復古實際上也是革新,是在三代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建立一種與「道」合一的新 的文學語言和文體。

韓、柳之後古文一度衰落,駢文重新興起,直到宋代歐陽修、 蘇軾等人再度提倡和寫作古文,才確立了古文的不可動搖的地位。

可見,復古與革新兩者的互動也是中國文學演進的一條途徑。

又如,文與道的離合。這主要是指文學與儒家倫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關 系。自從漢代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以後,文學和儒家思想的關係一直制約 著文學本身的演進。

文學或與道離,或與道合,離與合又有程度的不同。此外, 道家思想、佛學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後不同程度地滲透進來,給文 學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響著文學的發展。文學適合儒家思想,出現過許多優秀 的作家,如杜甫、韓愈、白居易、陸游等。

文學部分離開儒家思想,也出現過許 多優秀作家,如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唐代以後圍繞著文以「明道」、 「貫道」、「載道」有不少論述,「明道」、「貫道」、「載道」之類的說法, 與強調獨抒性靈、審美娛樂的要求,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當市民興起之後,反抗 封建倫理道德的思想抬頭,在情與理的對立中發出一種新的呼聲,從戲曲、** 裡很容易聽到。

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互動推進了中國文學的演進。

在文與道或離或合的過程中,中國文學得以演進。

散文與散文詩的區別,散文與詩歌的區別?

區別 1.韻文不同 散文沒有韻文,不押韻,沒有一定的節奏 而詩歌有韻文,押韻且有一定的節奏。2.句式關係不同 詩歌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而散文不追求句式的工整。3.長短不同 詩歌一般說來,長度上受到限制 而散文一般來說,長度不受到限制。擴充套件資料 散文的特點 1.形散神聚 形散 既指...

《詩經》與先秦散文,列舉先秦詩歌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詩經bai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du集。編zhi成於春秋時期,大抵 dao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專500年間的作品,共 列舉先秦詩歌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 先秦散文的偉大意義?先秦的歷史散文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敘事文的影響版。敘事散文在我國過權去的歷史著作中佔有極高的地位,...

有關與母愛的作文 散文 詩歌(80分)

散文 金色花 泰戈爾 紙船 寄母親 冰心 媽媽的愛 古南 永久的悔 王瑛 我的母親 老舍 我的母親 母親 高爾基 荷葉母親 冰心 瘋娘 王恆績 有宗白華 劉大白 劉半農 俞平伯 康白情 朱自清 沈尹默 鄭振鐸 王統照及湖畔派詩人,他們都寫過小詩,但影響最大的是冰心,成為小詩派的代表詩人。她是宜散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