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問題

2021-03-19 18:36:23 字數 6121 閱讀 1108

1樓:匿名使用者

1、人員、資本、貨物;美國

2、聯合國、貨物、服務、智慧財產權、市場開放、非歧視、公平**、世界**。

3、經濟、生存、安全。

4、平等、條件、機會。

5、消費者、經濟、資源、環境、素質。

6、節約、合理利用資源、環境監測、資源、能、排、資源、廢水、廢氣、廢渣

7、國界、全世界。

8、地主階級改革

9、(1)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力量強大(2)人民渴望統一(3)秦王採用正確的策略(4)統一的時機成熟。

10、任用賢臣,民貴君輕

11、天可汗

12、唐人街

2樓:匿名使用者

秦統一中國的原因:春秋戰國末年,國家**多年,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結束諸侯割劇局面,完成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從經濟方面看,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經濟的互補造成聯絡加強,為統一提供了物資條件。戰國末年,各諸侯國大多廢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區域性實行了**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社會基礎。同時在民族關係方面,各民族間的聯絡日益加強,由於戰爭或經商,各民族進行融合。

同時廣大的貧苦人民也渴望統一,結束戰亂。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區域性的統一。

至於秦國能最終統一中國,有其歷史必然性:

一、秦國由於長期的社會變革,並且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集權封建國家。秦之始參與中原角逐,乃在秦穆公之時。秦穆公德才兼備,又善於納賢,先後尋覓重用百里傒、蹇叔、由余。

這些人成為秦穆公成就霸業的重要功臣。在**崤之戰後,能主動承擔罪責,並繼續重用打了敗戰的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最終依靠三人伐晉,以報崤之仇。

後又「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為秦能統一奠定了根基。

秦穆公之後第二個重要的的重要人物是秦孝公。孝公銳意改革,於是布恩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同時也頒佈了歷史著名的求賢令。

衛國的公孫鞅聞令來到秦國得到重用,並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第一次變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 年),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1)頒佈法津,「令民為什伍「,制定連坐法

(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行按軍功受賞的二十等爵制。貴族,雖是國君的宗室族人,沒有軍功也不能獲得爵位。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懲治遊手好閒之徒。招徠地少人多的「三晉」之民,來秦國墾荒。

農業是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一個部門,是人們衣食之源,立國之本。

商鞅在變法中,制定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國的農業得到大發展,秦國也由此更加強盛起來。

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把秦國的國都從櫟陽(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武屯鎮古城村南)遷到咸陽(今咸陽市東北),進行第二次變法,其內容主要有:

(1)「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舊的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普遍推行縣制。縣級職官直接由**任免,縣級的行政權、兵權就集中於朝廷,**集權的封建政治體制,就建立了起來。

(3)統一度量衡,「平鬥桶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器的目的是便於徵收賦稅和給官吏發俸祿,同時也有利於商業的發展。這一措施是在秦孝公十八年進行的。

(4)按戶徵收丁口軍賦。

(5)革除落後的風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於是按照中原的風俗,將落後的習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革掉。

(6)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說之士。《韓非子•和氏》篇說,商鞅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是商鞅時秦已實行焚書,不自秦始皇帝始。商鞅主張法治,與儒家「法先王」的復古思想不相容,故將儒家的典籍加以禁止,採取焚燒的非常手段。

《商君書•壹言》篇說要「賤遊學之人」,即要把人們的思想用封建的法制統一起來,以達到「國俗可化而民從制」的目的。

推行新法達18 年,取得巨大成功。秦國由一個落後的、被東方各國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七雄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

雖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殺,由於變法確實使秦國富兵強,在新興的強大的地主階級的支援下,擊敗了舊貴族的反抗,使變法在秦繼續下去。從秦孝公後的惠文王、武王、昭王、秦始皇,繼續實行商鞅變法是奠定的基礎方針。

而其他六國雖然也實行過變法,如魏國李悝、楚國吳起、韓國申不害、燕國樂毅、趙國武靈王服騎射、齊國的管仲鄒忌。但這些改革有些只是個別制度的改動,有的只是短暫變法,並沒有觸動阻礙社會發展的根本制度—奴隸社會的世襲等級制,而且改革、變法也是人存法在,人亡法消。因此從內容和時間上來看,秦國的變法是當時最徹底的變法。

二、秦國的地理位置優勢:

秦國地行便,山川利。秦之故土先在關中,非四戰之地,地勢險要,有險可守。秦國擊敗西戎後,不再腹後有敵,得以全力東向。

在秦王政親政之時,秦國經過歷代攻伐,已佔領關中、陝西、四川全部,並蠶食了魏韓燕楚趙的大片領土,基本打通了通往六國的戰略通道。這些通道包括:1、成皋通道:

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直達成皋(今河南榮陽汜水鎮)。由此進軍,可直逼韓都新鄧、魏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2、夏路通道:

此通道經伏牛山脈、南陽盆地隘口,向東南可達楚地下蔡(今安徽壽縣東南)。3、井陘、孟門通道:這條通道為通往趙、齊、燕三國的戰略要地,這條通道經井陘隘口,可直接從太行山區挺進華北平原;然後驅兵北上,可直攻燕國;揮師南下,經孟門隘口,可直取趙都邯鄲。

燕、趙一滅,齊國西南門戶大開,取齊則指日可待。

關中地本肥沃,鄭國渠造成後,灌田四萬頃,農業得到大發展。在司馬錯平蜀後,蜀地也成為秦的糧食基地和銅鐵木材基地。再加上西北戎狄地區出牛馬,這些豐富的資源能夠支援連年不斷的戰爭。

《史記貨殖列傳》說「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三、秦國實行了正確的戰略原則:

面對六國的「合縱」之策,採用了張儀「連橫」之策成功的破壞了六國聯盟。後用採用範睢制定的「遠交近攻」之策。秦王政親政之後,又用李斯之計策為攻伐做準備。

《史記》曰:「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

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並在李斯、魏繚的協助下,制定了統一六國的戰略,即先將位於秦國正面的韓國吞併,然後消滅南北兩翼,最後兵進東方,滅掉齊國,完成中國統一。

四:秦國的人才制度:

秦國為了招徠傑出人才,做到了不分國家、不重門第、不計貴賤,甚至不看操守、廣納賢才、任人惟賢,而且用人不凝,因此人才群聚。助秦之謀國開霸業者有衛人公孫鞅、趙人樓緩、魏人張儀魏丹範睢魏繚子、燕人蔡澤、韓人呂不韋、楚人李斯。而其他六國所用者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奉陽、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為相。

六國對異國人持排斥與懷疑的態度,因此留不長久人才。同時,秦王政能誠信待人,獎勵軍功,不求全責備人,從秦國內部提拔和使用人,如蒙恬、李信。

秦國從孝公之後,其相續為王者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王政皆非昏君,並且其時輔國政的犀首、張儀、樗裡子、甘茂、魏冉、範睢、呂不韋、李斯皆有才能,又有司馬錯、白起、蒙驁、王齕、王翦、李信、蒙恬等名將,故秦國國勢日盛。

五、秦王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秦王政由於童年的苦難生活,在周圍人的仇恨目光和無辜虐待中成長,他學會了在逆境中忍受,同時孤僻、冷漠。同時皇族的優越血統,使他自卑與自傲、冷酷與狂熱、進取與容忍於一身,並具有成就非凡事業的慾望。歷史用獨特的方式和經歷塑造了一個剛毅、果斷、不屈不撓的鐵血帝王。

但同時秦王政有虛懷若谷的氣度和胸懷,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敢於納柬,禮賢下士。

返回秦國後,在呂不韋的言傳身教下,秦王政博覽群書,開闊視野,積累從政經驗。在親政後,先剷除嫪毐,後徙呂不韋,把王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為統一掃除了國內障礙。於是在一群傑出的人才李斯、魏繚、白起、王翦、蒙恬、頓弱、姚賈、蔡澤等幫助下終於統一了中國。

六、法家思想為秦國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日益強大。雖然商鞅被貴族所害,但由於變法給秦國和秦國人民帶來了實惠,因此秦國的法制深入民心,雖人亡法存。韓非子則為秦王政豐富了法家智慧,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到六點「倡變法,反道德,行法治,除異端,勵耕戰,抑末業」。

韓非子還把五種人列為國家打擊的物件(五蠹)即「:宣傳仁義和懷疑當今法律的儒家學者;出**家利益,搖脣鼓舌的縱橫家;攜帶刀劍,任意觸犯國家法令的墨家遊俠之徒;唬弄國君的近臣;掙不義之財的工尚之民。」這些思想後來被秦王政所全盤接受。

李斯則為秦王政的法治出謀獻策、身體力行,制定了各項國家法律制度,並及時獻上了著名的「武力統一天下論」。尊崇法家,實行法治,是適合當時歷史發展的需要。

七、在征服六國時的正確戰術

有了正確的戰略思想,還需正確戰術的實行。

「遠交近攻」戰略實施的手段就是「財、劍、兵」相配合進攻:在物質上,提供連橫策士遊說遠方所必需的充盈的財力,保障他們活動的順利實施,收買敵國權臣或行反間計,收集各國機密軍事情報;在方略上,提供智勇雙全的武士作為策士的陪伴,可以用來隨時刺殺破壞連橫活動的敵國權臣;在武力上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軟硬兼施、分化瓦解、恐嚇震懾六國。

在破壞六國合縱的連橫活動中,秦國的成功活動如下:

1、 陳弛盟齊:欲吃掉**的韓趙魏,則要先使三國孤立,不與齊、楚兩強國合縱。秦王政派陳弛到齊國用重金收買齊相後勝和後勝手下的賓客。

這些人給齊王灌輸了親秦的思想,不要幫助五國攻秦。昏庸的齊王建聽信了讒言,西入秦國與秦結盟,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坐觀其他五國成敗。

2、 姚賈聯楚:姚賈在楚國精心策劃,四處活動重金收買楚權臣,散佈背秦之害、親秦之利的**,大造**效應。昏庸的楚王分辨不清利害關係,也與秦結盟,保持中立。

3、 蔡澤盟燕:蔡澤在燕三年,收買燕重臣,說服燕王喜親近秦國,使燕王喜派太子丹入秦為質。

4、 頓弱行間五國。頓弱遊於趙國,使趙悼王廢棄名臣廉頗不用,又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陷害名將李牧,將李牧置於死地。

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採用了靈活多邊的軍事戰術:

1、 面對勁敵趙軍,秦四次攻趙,均採用了兩面合圍,直逼邯鄲的戰術,迫使趙軍前腹受敵,處於被動挨打之中。在趙軍負隅頑抗,攻趙連遭失敗的情況下,秦及時作出只能智取、不能強攻的策略,用離間計除去李牧,終於力克趙軍。

2、 攻擊燕軍採用的是速戰速決、迂迴包圍,揮師追擊的戰術。燕代聯軍乃烏合之眾,秦軍輕易的佔領燕都薊城。

3、 攻楚則採用了大兵團的殲滅戰術,即在運動中尋找戰機,以靈活機動,擇機殲滅楚軍的有生力量。李信將殲滅戰變成了奔襲戰,偏重於攻城佔地,不注意調動楚軍,故失敗。老將王翦增兵後,抓住戰機,大量殲敵而成功。

4、 攻齊,採用了突襲戰術。秦軍一路騎兵,直趨齊都,用計生擒齊王建,達到兵不血刃之目的。

八、秦國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

用武力統一天下,沒有能征善戰的軍隊就是空談。好武尚力的強悍民風和軍功爵制的實行,造就了能征善戰的秦**隊。有了軍功爵制的和嚴格的法律規定,在個人利益的驅動下,秦**隊戰鬥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兵士爭勇、將帥爭先,造就了虎狼之師。

同時秦王政看到了軍民同心的重要性,在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中,進行了全國範圍的軍事總動員。秦王政加強和改革了軍隊建設。如:

對秦軍進行了組織改造,讓所有成年適齡的秦國人都要服兵役;對秦國進行思想改造,用法家思想代替了禮治思想;把強悍的民風培養成尚武精神,用尚武精神武裝軍隊;獎勵耕戰,以農養戰。這樣終於建立的能征善戰的團結一致的強悍軍隊。

綜上所述,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秦能用武力一統天下是順應時代潮流之舉。其他六國不能完成大業是有其原因的。其他六國的情況如下:

1、 韓國:在諸侯中地不廣,土不肥、民不重,處於魏楚秦趙包圍中的「四站」之地。韓昭侯是任用申不害變法。

但申不害的變法沒有觸及國家制度的實質,成效不大。等主持改革的韓昭侯和申不害死後,落後的封建貴族勢力捲土重來,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果逐漸被廢除。韓國國勢江河日下。

2、 魏國也是四戰之地的交通要衝。魏國雖然是戰國時代變法最早、取得成果最大的國家,但由於沒有徹底剷除腐朽的政治勢力,因此沒有保住變法成果。更為嚴重的是,商鞅在魏國遭受**,不得不遠走異國。

魏國的改革不徹底,必然走下坡路,最終成了苛延殘喘的弱國。

3、 趙國地處中原北方,與五國搭界。趙國的變法主要是側重於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向北方能征善戰的草原民族胡人學習胡服騎射,獲得了成功。

在趙惠文王時,趙國有廉頗、趙奢、藺相如等人,國力強盛。但趙孝成王由於昏庸無能,導致長平之戰失敗,從此元氣大傷,對秦國的進攻只有招架之力,而無還受之力。

4、 楚國的疆域是戰國七雄中最大的。吳起在楚悼王的支援下變法,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楚悼王一死,吳起被殺,變法失敗。因此楚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始終沒有多大起色。

5、 齊過在齊恆公時,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從此國力日漸強大,並取得了桂陵、馬陵之戰的巨大勝利。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成東帝,齊湣王稱西帝。但是好景不長,五國合縱伐齊,齊受重創,元氣大傷。

期王建時,君臣目光短淺,不思秣馬厲兵,坐山觀虎鬥,再加上四十年不興兵,軍隊缺乏訓練,人心無鬥志,重臣被秦收買,國無賢臣良將,只有坐以待斃。

中國的統一的重任終於必然的由秦來完成。

初中學習歷史與社會有什麼技巧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要詳細

我以前的初中歷史學的比較好。我的方法就是 一 先培養自己的歷史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二 我學習的時候把每一個歷史事件都當做一個故事來學。那樣才不會太枯燥無味。我們都喜歡聽故事嘛!三 我沒事的時候就會找幾個和我一樣愛好歷史的同學一起討論歷史,有時對某一個歷史人物,有時對一個歷史事件,高談括論,既鍛...

幾道初中歷史社會題,問幾道初中歷史題,要詳解,謝謝。

1.沙俄就是十月革命前的,蘇俄就是蘇聯成立前,蘇聯1995解體 2.金,遼,西夏,吐蕃,蒙古 3.讀古代經典文學 一樓說蘇聯95年解體?長見識了 哪位高手大大給我出幾道初三歷史與社會最新時政題 要初中知識範圍以內的 附答案 30 我國兩會對我國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特...

初3歷史問題,初中歷史問題。

1 因為二戰後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定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係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範圍。所以說雅爾塔會議確定了世界兩極格局的形成。2 題目設計得不太準確。不是社會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對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威脅,而是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