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詞解釋宗教寬容

2021-05-27 08:48:27 字數 4811 閱讀 3821

1樓:丁少

宗教寬容就是允許個人選擇並非國家認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政策。形成於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一個標誌在於人們廣泛要求宗教寬容,並且形成了要求國家支援這種改革的政治理論。這場改革運動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啟蒙運動結束時,歐洲主要國家及美國都正式實行了寬容政策。因此,啟蒙運動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開創了一種政治理論和相關的博愛觀,使各國不再把宗教**作為控制公民行為的手段。

2樓:柏林後天

西方的歷史沿革很大一部分都是與宗教的發展有關。從**教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的伊始,西方的中世紀時期強調君權神授的觀念,與教會牢牢**從而加強思想控制 而教會則通過各種苛捐雜稅(什一稅)和發行贖罪券剝削壓榨底層人民 自從丕平獻土以來 在歐洲所發展讀天主教以及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就是成為十字軍東征的誘因 利用宗教矛盾來獲取利益 這就是在西方宗教背景下的格局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是為了宗教寬容 在英國以及愛爾蘭至今仍在繼續的教派之爭已經持續了一個世紀。然而最主要的誘因仍然是利益需求 因而宗教走向多樣寬容的時代就是西方文明 政治思想解放與發展的時代

從西方政治思想史來看宗教改革地位和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逐漸滲透到西方哲學、法學、教育、藝術(文學、**、建築、繪畫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 在哲學領域,**教奠定了近代西方的哲學思辨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

「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教哲學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它是以上帝為核心、神學為基礎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先後經歷了早期教父哲學、中世紀經院哲學和近代的新托馬斯主義等三個階段。在早期**教哲學中,關於神的統一性和三位一體論的本體論證明,關於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在**身上結合的爭論以及關於上帝的恩賜和人的罪孽深重的本性的人類學研究構成了教父哲學的全部內容。

北非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是早期教父哲學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為一名新柏拉圖主義者,他自覺地使理性屈從於信仰,寫下了《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多部劃時代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進入經院哲學時期,經院哲學家把理性應用於啟示,力圖證明關於信仰的教義來自於啟示而非理性,但是信仰和理性並不相互排斥,**教的教義也可以通過理性推理來論證和說明。托馬斯??

阿奎那以創新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為**教創立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神學體系,是繼奧古斯丁主義之後又一完備的理論形態。為了更加牢固地確立**教哲學的地位和影響,同時也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對於理性的普遍要求,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實在論,進一步標榜自己承認客觀知識和人的理性,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信仰主義、理性主義和神祕主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把中世紀經院哲學推向高峰。經院哲學調和理性與天主教教義,緩和了由理性思潮衝擊所造成的天主教教義危機。

但理性一旦進入神學的殿堂,也就埋下了使神學走向衰落的種子。 在法學領域,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耶林有一句名言:

「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中世紀歐洲是被**教神學家稱之為「神聖秩序」 的時代,根據**教的信仰,世俗國家的地位和作用被貶低,它只是在教會之旁或教會之下的一個負責較低等級事物的社會組織。直到11世紀晚期開始,以義大利為基地開始了羅馬法的復興。

在東羅馬帝國儲存和臻於成熟的羅馬法又傳回到西方。儘管羅馬成文法的制定是建立在民眾的宗教信仰基礎上的,它的有效執行也都基於此,但與教會法相比,羅馬法畢竟有著鮮明的非宗教性質,逐漸成了王權用以對抗教權的有力**,使羅馬法獲得了與《聖經》同等的權威並受到與《聖經》相似的尊崇。由波隆那法律學校的羅馬法研究專家愛爾納留於公元2023年編就的《查士丁尼法典》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以致聖伯爾納曾抱怨歐洲的法庭都被查士丁尼法包圍了,再也聽不到上帝的命令了。

對此羅馬教廷迫切需要從理論上論證教權高於王權、教會高於國家,儘管羅馬法在西歐的復活與教會有直接關係,但教會更重視教會法,規定法學課程中的教會法要以宗教會議和羅馬教廷公佈的教規和命令為依據。公元2023年,愛爾納留的學生格拉蒂安把**教歷屆會議和教皇的敕令彙編成冊,後世稱之為《格拉蒂安教令集》,由此推動了教會法的研究。那時「城邦的統治者和**的**與教會的管理人員均來自相同的階層,在相同的大學裡接受教育,並具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因此,在這裡存在著一種不斷的相互批評的過程,它刺激了一種受過教育的公眾**的發展」(克里斯托弗??

道森:《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16頁)。在對教會法,特別是民法的研究中,已經包含了合法性、合法**的原則,包含了國家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的觀念。

法律也開始被人理解為一切人都必須遵守的、凌駕於個人意願之上的訴訟程式。現代羅馬法精神正是經歷了歐洲**教世界的改造,是宗教信仰進一步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產物。 在教育領域,**教也為近代西方教育打下了基礎。

「中世紀早期不僅在宗教生活的精神戒律上,而且在**教文化的思想發展上都帶有修道院領先的痕跡。它們被稱作西方文化的本尼狄克時代,因為上自7世紀新型**教文化在諾薩布里亞的興起,下迄12世紀城市生活的復甦和公社的興起,較高層次的文化的連續性在西歐,在作為知識和文學創作的巨大源泉的本尼狄克修道院中得到了維持」(克里斯托弗??道森:

《宗教與西方文化的興起》,第207頁)。嚴格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大學制度都是源於中世紀的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其文化知識和多種學科也是在中世紀早期興起的文法、修辭、邏輯、幾何、數學、天文、**這「七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2世紀城市大學的誕生,帶來了西方社會學術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

最初的大學不是按照君主的意志,而是由有意學習的人們自己組織的。後來,教會主管各大學的事務,發特許證給已經建立的大學如義大利、法蘭西和英格蘭的大學,又與倡導辦學的貴族合作。這些大學主要是專科性質,在義大利的撒勒諾大學以醫科著名,波倫亞大學以編訂教會法典和羅馬法聞名。

那時最大的大學巴黎大學是哲學和神學的中心,它是中世紀後期牛津、劍橋、布拉格、維也納等大學效法的榜樣。威爾??杜蘭在其名作《世界文明史》中寫道,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沒有一個教育機構能和巴黎大學所造成的影響相比擬。

在3個世紀裡,它不但吸引了最大量的學生,並且招來了心智最敏捷最突出的人士,例如阿伯拉爾、索爾茲伯裡的約翰、大阿爾伯特、布拉班特的西格爾、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圖拉、羅吉爾??培根、鄧斯??

司格脫、威廉??奧卡姆等,幾乎構成了從公元2023年到2023年之間的哲學史。而這些偉大的學者,又必然是由那些偉大的教師,在一種令人們的心智激盪高昂的氣氛中,在人類歷史達到文明的巔峰狀態下造就出來的。

從歐洲歷史上看,各種教育制度、機構設施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與**教會分不開的。中世紀大學所確立的一些制度,如指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以及使用教科書、學生畢業授予學位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襲至今。 在文學方面,中世紀早期出現的教會文學作品多是讚美詩和描寫**與聖徒生活的戲劇,托馬斯??

阿奎那等人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創作。至於中世紀盛行的英雄史詩,最著名的有: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等,都深受**教的影響,它們大多借**教反對異教鬥爭的形式,表現一種尋求統一和抵禦外侮的英雄氣概。

譬如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全詩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宗教意識,主人公為了正教的利益在作戰。馬克思評價說:「全詩具有英雄主義和**教的性質,雖然多神教的因素還表現得非常明顯。

」另外,中世紀還盛行騎士文學,騎士文學是對騎士階層的文化觀念、精神個性和生活理想的文學表達。這類作品以忠君、信教、行俠為信條,歌頌騎士們為榮譽、信仰和愛情而戰的獻身精神,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主義相抗衡的悲劇主題。騎士抒情詩、騎士故事詩和騎士傳奇是騎士文學的三種主要型別。

如《亞歷山大的故事》採用12音節詩句,也稱「亞歷山大詩體」,是法國詩歌中的著名詩體。隨著城市和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文化也在逐漸形成,進入12世紀以後,市民創作的文藝作品即城市文學開始發展起來,成為繼教會文學、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而興起的中世紀第四類文學形態。正象塞萬提斯筆下與風車作戰的堂??

吉訶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方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戰鬥。這種神性和世俗性的矛盾在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它以**教天堂與地獄為題材,充滿了神學典故,它把**教神學作為最高指導思想,卻又把異教徒維吉爾作為引路人,它既崇奉**教來世思想,又在作品中謳歌現實生活。

**教文學,尤其是《聖經》對歐美文學的影響至今不衰。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曾從《聖經》中汲取營養,尋找素材。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紀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17世紀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力士參孫》和《失樂園》、散文作家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及當代德國作家托馬斯??

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都取材於《聖經》。由此可見,《聖經》已成為歐美文學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方面,**教要表現的是神的愛,愛在神和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情感的交流,而**是最恰當不過地表現了這種情感。

在世界所有宗教中,惟有**教**作品最多,**水平發展得最高最快。在羅馬帝國後期,教堂**開始形成以讚歌頌詩為主的獨特體系,到了中世紀,**教的聖劇、聖樂曾是歐洲**的主體。當時教會內部湧現了許多作曲家、歌唱家和**理論家。

如公元6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花費了十多年時間選出了許多典型的歌調,並訂立了許多演唱規則,形成了音調簡樸、旋律優美的格列高利頌調,至今通用於天主教會彌撒儀式中,是為「格列高利聖詠」,代表著教會非人格化的精神勢力,是歐洲普遍公認的古典**典範。**教**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利用了當時的騎士文化和法國遊吟詩人的歌謠作品,以及德國戀詩歌手的抒情詩,以擴大**教的影響。同時被稱為「奧爾加農」的多聲部宗教歌曲誕生,到17世紀,**教新教**又創造出清唱劇的形式,近代聖劇的集大成者亨德爾的代表作《彌賽亞》就是借清唱劇的體裁,以其大規模的合唱、優美的宣敘調和流暢舒適的詠歎調,而成為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聖劇。

18世紀歐洲**界舉世聞名的一代宗師**,為了「使上帝的話語廣為流傳,從而把宗教**發展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創作的聖詠、康塔塔、**歌和受難曲等,蘊涵著熱烈的情感和詩一般的沉思,使「巴羅克」**風格達到了鼎盛。可見,教堂**不僅為中世紀歐洲**確立了模式、方法和風格,也為近代歐美世俗**,如交響樂、歌劇等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說功利思想是政治思想的基礎

邊沁視個人利益為人的一切行為的基本動因,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則,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和個人利益之所在。因此,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 為都應以增加人和社會的幸福 減少人和社會的不幸為目的。由於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只要使個人能夠追求和實現他自己的最大利益,就是實現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邊沁把 ...

梁啟超的思想,梁啟超的政治思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人物評價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瞭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 固有文明 來 拯救世界 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 史學 哲學 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 1902年,先後撰寫了 中國史敘論...

政治思想及廉潔自律表現,政治態度,工作學習態度,思想表現,這塊怎麼填

該同志政治立場堅定。遵紀守法,努力工作,認真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與同事打成一該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 嚴謹治學 為人師表,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該同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中國共 產 黨的領導,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各項政治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嚴格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