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大臣見皇上後退後三步才可以轉身

2021-05-16 16:53:27 字數 3445 閱讀 6555

1樓:風之葉

一、原因:

1、不能用屁股對著尊者,那時候被認為是一種不敬。不僅是對皇帝,對長者、上司也一樣。如果直接轉身用背部對著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後退幾步才可以轉身,退後三步代表古時嚴苛的禮儀制度。

2、防止有人刺殺皇帝。三步之外即使有此心意,皇上也有轉變手段的時間和空間,何況絕大多數將臣是沒有這個膽量的,因為皇帝身邊的侍衛眾多,高手隨時準備保護。

二、簡介: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禮儀首先要明白,並非自古不變的,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大臣叩拜君主的那種突出君權威嚴的場面,大多是明清時期君臣禮儀的表現。在先秦時期曾有君主禮敬大臣的儀制被廣泛使用

在先秦時期,君臣之間的舉止性禮節,不僅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儀制。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禮」,即後世所說的「作揖」。 周王召見諸侯之時,向其中沒有血緣關係的庶姓諸侯是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動的「土揖」禮。

向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諸侯,合手平推的「時揖」禮。向同姓諸侯,合手前推再稍向上舉的「天揖」禮。周王天子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卿、大夫、士乃至更低階的故士、虎士、大僕等行揖禮,都屬於君臣之禮的範疇,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禮,並且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禮,而大夥只要對周王行一次禮就行了。

從中可以看出這時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在先秦時期,國君為表示對一些大臣的尊敬,也往往稱字而不稱名。

再看跪拜禮。

先秦時的人席地而坐,正規的坐姿是雙膝跪席,臀部壓在腳後跟(呵呵,日本人就是這樣坐的)若對同坐的對方表示敬意,則臀部抬起離開雙腳,上身挺直。君對臣還禮的跪拜禮是「空首」 ,動作是把兩手放於地上,把頭磕到手上而不觸地。

除了跪拜禮外,還有一些禮節也體現出君對臣的敬重。如:降階,**階相迎或行禮。

秦漢君臣之間的禮節還體現在宴席上。有離席和興席。所謂離席,不是離開宴席的意思。

意思是本來跪著的,然後起立作揖或者行拜禮,這就叫做離席。還有一種是興席,就是對要離開宴席的臣子送別的一種禮儀。君王原先是坐著的,然後要直接站立起來,作為相送的禮節,這就是興席。

在秦朝以後,已稱皇帝的君主在禮制方面提高與維護其至尊的身份地位,禮敬大臣的儀制與行為減少,皇帝只向極個別的大臣主要是自己的老師行禮。

漢代,最高階的**為三公:即丞相(東漢稱司徒)、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稱司空),皇帝對他們的禮節,是以起立作為對他們進見的迎接禮,或對其叩拜的還禮,相比先秦時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禮、空首禮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漢代丞相進見時,皇帝要起立以表示尊敬:

皇帝在車上時,若路上遇到丞相求見,就要下車以示敬禮。

漢代君臣處理政務之時,皇帝與三公等**在朝堂之中是共坐商議的。西漢文帝召賈誼在未央殿前談論國家大事,文帝聽得著迷,不知不覺以膝行挪動靠近賈誼所坐之席,賈誼也沒什麼特別的反映,顯示出當時君臣「坐而論道」的場景。皇帝與宰相等高階**共坐議政的禮制,一直延續到唐、五代。

宋以後,大臣的身份地位在禮制方面越來越受貶抑,君臣等級的差距向天壤之別發展,君臣間宜師宜友的人際關係再也無法重現了。其主要表現在舉止性禮節方面,唐以前是臣與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則由坐改為站立,即使是個別大臣再坐於殿上,則需皇帝特別恩准賜坐,他們也只敢側身坐上半個座位。元朝進一步發展為臣下跪著向坐著的皇帝跪伏,明清沿襲而不改。

明朝沿襲了元代臣下向皇帝跪拜的制度。所有**無論品級多高,都要向皇帝跪奏政事。奏完皇帝命令可以起身,才能站立起來。

皇帝釋出聖諭時,百官都要跪著聽。皇帝賞賜大臣,大臣必須在御前跪受賜物,然後五拜叩頭。明代君臣議事時,只有向皇帝彙報的人需要跪下,其他人站立,且跪奏者奏事完畢,皇帝就可命令他起立。

清代則不然,御門聽政時,輪到某班奏事,該班**要全邵一起跪下。

到清代皇帝的「上諭」、對臣下奏摺的「硃批」所保留的稱謂看,清帝對臣下或直呼其名,或以「爾」「汝」稱之,對宰輔大學士等也是如此。此同時,臣下的自稱也越來越謙卑,達到極致。在清代,不管是軍機大臣、大學士等**顯宦,還是親王、郡王等皇室貴胄,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

2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有二:

一是直接轉身用背部對著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後退幾步才可以轉身;

二是防止有人刺殺皇帝;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用屁股對著尊者,那時候被認為是一種不敬。不僅是對皇帝,對長者、上司也一樣。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直接轉身用背部對著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後退幾步才可以轉身

退後三步代表古時嚴苛的禮儀制度望採納

5樓:老同學

主要是體現臣子沒有加害皇上的意圖,而三步之外即使有此心意,皇上也有轉變手段的時間和空間,何況絕大多數將臣是沒有這個膽量的,因為皇帝身邊的侍衛眾多,高手隨時準備保護。

6樓:赫英龍

君臣之禮啊,直接轉身體現不出皇帝的尊貴跟威嚴

7樓:匿名使用者

退後三步代表古時嚴苛的禮儀制度

8樓:叮叮塔

直接轉身的話,帽子上的孔雀翎會蹭到皇上

為什麼古代臣子要面對著君王退下,而不能直接轉身離開?

9樓:尋找心暮

臣子為表示對軍王的尊重,突出王權的至高無上

10樓:丄天丅哋

因為背對離開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屬於不尊重君王.這是封建禮教規定的.

而且面對離開.要是君王突然又想起來有什麼要吩咐的,你應和起來也快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表示對帝王的尊重,如果人家說退下,你紐個屁股邁開大步就走,估計腦袋就沒了,有傷風化,呵呵

12樓:匿名使用者

表示對帝王的尊重,甩手就走也太狂了吧

臣子見了皇上,為什麼要跪著

13樓:蜂鳥飛燕

見君下跪,是基本的朝儀和規矩。

明代大臣有一些回憶錄,如明初四朝元老楊士奇撰有《奏對錄》,英宗朝大學士李賢撰有《南城召對錄》,孝、武朝大學士李東陽撰有《燕對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宣召錄》,其他還有嘉靖朝大學士楊一清《諭對錄》、嚴嵩《嘉靖奏對錄》,萬曆朝大學士申時行《召對錄》等等,都是記載他們蒙皇帝召見,對御談話的實錄。從這些記載中可見,大臣們見到皇帝,第一個動作,就是下跪叩頭。

14樓:譾悠纖炕

封建社會為了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吧

古代一皇上寶貝丟了,讓大臣找人給算是誰拿了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黃半仙bai」相聲曲目。單du口相聲。**廣播說唱zhi團-劉寶瑞2023年8月在

中國文dao聯和中國曲藝研究會主內辦的「新容曲藝欣賞晚會」上首次演出。

作品以第三人稱敘述了一黃姓-農民生活知識豐富,推斷事理機敏,在村中號稱「半仙」,誤被皇宮傳去占卜夜明珠失盜案件。黃半仙事先用話詐出總管監守自盜的實情,上殿假作佔算,果然指出夜明珠下落。皇帝大喜封官,黃半仙堅辭不就,皇帝惱怒,有意藉故斬除。

幾經問難,黃半仙竟歪打正著都答了出來,終得歸家務農。

唐代皇帝宴請大臣的地方叫什麼,古代皇上接見大臣和議會的地方叫什麼名字

麟德殿置於太液池西岸的高曠之地,距左銀臺門和翰林院僅90多米,這樣,既便於參加飲宴的文武百官 皇族貴戚出入,又能突出皇族權威,同時也使飲宴的喧鬧之聲不影響辦公和居住 唐代皇帝宴請大臣的地方叫什麼 大明宮 鳳陽閣是公主的住所 含元殿每逢元旦 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宣政殿,大明宮第一大殿,皇...

古代皇帝為什麼自稱天子,古代皇上為什麼稱自己為朕?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 故稱帝王為天子。天子 顧名思義,天的兒子。其命源天 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 天子氣 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 真龍天子 封建階級宣揚天子 受命於天 是上天...

古代為什麼稱皇上為陛下,為什麼要稱皇上為「陛下」呢?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 朕 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 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 不稱 朕 而是稱 寡人 孤 不轂 等等。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 爾雅 釋詁 說 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