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的寫作背景

2021-05-18 23:25:52 字數 1531 閱讀 7722

1樓:韓琴

唐代詩人杜甫所作《野望》創作背景:這首詩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時。其時詩人已經五十歲,孤身流落天涯,與家中親人難通音信,而中原的戰亂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擾邊地,故他郊遊野外,有感於國家的內憂外患,又自傷年邁多病、無能為力,於是創作了這首詩。

全詩原文如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白話文釋義:西山白雪皚皚護衛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萬里橋。四海之內戰火不斷兄弟失散,隻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

遲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聖明朝廷。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

註釋: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

戍,即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指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擴充套件資料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景色。西山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

頷聯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頸聯抒寫遲暮多病不能報效國家之感,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

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尾聯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對家國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

這是結句用意所在。

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2樓:拉美西斯茈芸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平。李光弼於是年春間

大敗於邙山,河陽、懷州皆陷。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後,就不能不歸結到「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閒恬適,骨子裡仍是一片焦灼苦悶。

這正是杜甫不同於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杜甫野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宗卓卜冷雁

全詩由望字著筆,因野望而生愁,國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遠望安史在河北縱橫,加之遲暮多病,報國無門,感慨無限。結句點題並與首句呼應。語言凝練,感情深沉。

(表達了作者救國無望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的寫作背景,春夜喜雨(杜甫)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 春夜喜雨 是杜甫在唐肅宗 李亨 上元二年 761 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 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春夜喜雨 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

杜甫詩三首寫作背景

杜甫一生好象一共寫過三首題為 望嶽 的詩。第一首作於他大約二十五歲 遊齊趙 時,當時他襟懷浩蕩,眼界空闊,一落筆即雲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被後人稱為是 神助之句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二語奇峭 而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兩句寫盡望鳥人真切感受 最後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身在嶽麓而神至...

沙丘城下寄杜甫的寫作背景,沙丘城下寄杜甫這首詩是李白什麼情況下寫的

李白與杜甫的交誼是中國文學史上珍貴的一頁。現存的李白詩歌中,公認的直接為杜甫而寫的只有兩首,一是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另一首就是這首詩。沙丘城,位於山東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魯中的寄寓之地。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四載 745 秋,李白在魯郡送別杜甫 南遊江東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寫。從天寶三載春夏之交,到天寶四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