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其中

2021-03-21 06:49:09 字數 5142 閱讀 8744

1樓:小可紜

c試題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時期,戰亂不止。但這一時期,長達369年,從全域性來看,從主流來說,生產是在不斷髮展的。

當時吳、東晉和南朝四國的都城都在現在的南京,歷史上稱為建康,因此當時經濟最活躍的城市應該是建康。

南方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城市繁榮,下列城市人口達到百萬的是?選項在下面

2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以前的中國城市人口的最大規模約為1-2萬人。至於戰國時代的城市人口,此處僅言「萬家之邑」,若以每戶5口計算,即約有5萬人左右。漢朝都城長安的人口已達四五十萬;唐朝長安城估計不少於80萬人,鼎盛時期則可能超過100萬。

南宋臨安城(杭州)「戶口蕃息,……城南西北三處,各數十里,人煙生聚,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見行都繁盛」,(注:耐得翁:《都城紀盛》,坊院。

)其總戶數約在30萬以上,共有城市人口約150萬。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城市中,人口規模超過100萬的有3個,分別是北京、南京和蘇州,另外還有十個左右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規模在50至100萬之間。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人口達百萬嗎?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些時候能達到,有些時候不能。

雖然東漢時期洛陽人口就過百萬了,但是漢末董卓燒殺了一波,西晉八王之亂又死一波,南北朝征戰不休,對人口影響很大。東漢末年全國五千萬人口,歷經黃巾之亂和群雄爭霸之後,只剩幾百萬。曹魏沒有滅蜀國的時候,全國在籍人口才四百多萬,洛陽人口就很難到百萬。

西晉巔峰時候全國有約三千萬人,這個時期就可能達到。

南北朝時,兩邊加起來人口在兩千萬到四千萬之間變動,我覺得同樣是,有時候能達到有時候不能。畢竟你問的這個時間跨度太大,很難有個確定的說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4樓:凝☆汐

主要原因是:當時北方戰亂不斷,而南方相對安定,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

其他原因還有: 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

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新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海外**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

5樓:匿名使用者

人口的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

統治者的重視

社會的穩定

交通的進一步便離

6樓:匿名使用者

1、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安定。

2、北方戰亂較多,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3、南方自然條件好,氣候溫暖溼潤。

7樓:匿名使用者

北方民眾大量南遷,帶來勞動力、生產工具和技術;南方相對安定,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8樓:駱駝小樂

政治中心南遷,大量中原人南下避亂。

七年級上生物複習提綱 冀少版

七年級上冊歷史開卷複習資料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呈什麼樣的趨勢?這種趨勢對古代經濟發展格局有何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錢幣流通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展。

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

」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裡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裡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闢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後,農業上推出了佔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採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回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

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

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了,質量提高了。

當時紙張已經完全替代了竹簡和絹錦。**也有很大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總之三國之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逐漸穩定,經濟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發展經濟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競相鑄錢,鑄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據史書記載,當時鑄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當時曾經把鑄錢用的原材料——鐵,拿出來「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

可見錢幣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當時人們的思想認為錢能操縱人的命運,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貪財如命。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

私門(有權勢人)出賣官爵,是貪財的一種方法。士族自矜門第清高,對商賈極其賤視。法令規定市儈都得戴頭巾,巾上寫明姓名及所賣物品名,一腳著白鞋,一腳著黑鞋。

商賈的社會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賈,並不因為商是賤業而不屑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許多園田,親自拿著籌碼算賬,晝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買者得好種,鑽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賣。

有勢力人家霸佔水利造水碓,替別人舂米取酬,稱為舂稅。潘岳《閒居賦序》說他住在園裡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可見經營商業是貪財的又一方法。

晉惠帝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奪外國使者和商客,積財物成鉅富。家有水碓三十餘區,奴八百餘人,還有大量的珍寶錢財和田宅。可見劫奪是貪財的又一方法。

《晉律》規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錢贖罪。貪財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贖死罪也不過**二斤,所以只要有錢財可得,任何一種方法他們都敢採用。

晉國統治階級愛錢,唯錢是求,後世稱為「錢鬼」。而這些也影響了社會上的人,金錢支配了人們的交往、言談、行事等等。

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

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儘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貴族享用的高階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巨集、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

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範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

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範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不統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較大,魏晉前期,東晉、宋、齊、樑、陳偏安江南;後來,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國,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相繼更替。由於朝代不斷改換,致使貨幣制度很不統一,南朝的貨幣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貨幣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實行,所以人們寧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而不願意收受貨幣。當時市場物價波動劇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齊大臣劉纘看到北魏的市場上金、玉、珠寶**比南朝低了好幾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謊稱:

「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賤同瓦礫。」還有,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公元452年),陝城鎮將崔寬看到弘農這個地方出產的漆、蠟、竹、木價錢比南朝市場上便宜好幾倍,於是他利用職權走私,發了大財。由此可見,當時南朝、北朝市場物價差別如此之大,人們認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貨幣風險小,安全有可靠保證。

以上這些就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流通情況的一些特點。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南方蜀國的經濟是:

蜀國的經濟 諸葛亮(181—234 年),琅邪人,漢末隨叔父玄流亡荊州,依託劉表。劉備在荊州,與亮相結,以為謀主。諸葛亮除了熟悉統治階級各集團之間矛盾鬥爭的形勢以外,還從流亡生活中理解安定民生的重要性。

因此他在蜀國當政時循名責實,持法嚴謹;注意發展經濟,力圖造成穩定的封建統治秩序,緩和階級矛盾。他設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還經常用一千二百人維護都江堰的水利工程①。左思《蜀都賦》說,成都「家有鹽泉之井」;又說「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可見火井煮鹽頗為發達②。

織錦在蜀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蜀國的一項重要軍資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什麼考古發現

三國兩晉南北抄 朝期間,若干政權割據襲的時間長,邊境一些少bai數民族du進入中原地區和部分漢人的流zhi動 dao遷徙,加速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促進了邊遠地帶和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以後隋唐的繁榮準備了條件。因此,這時期考古學的特徵是 地方特色比較濃厚 過渡性比較顯著 邊遠地帶...

三國兩晉南北朝士族著名高門,魏晉南北朝的有名人物

這一時期的世家大族以北方的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 清河盧氏 滎陽鄭氏 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 太原王氏 南方的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等最為著名。魏晉南北朝的有名人物 1 司馬炎 236年 290年5月16日 即晉武帝 265年 290年在位 字安世,河內溫縣 今河南省溫縣 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 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是怎樣的

一 政治 封建國家 和民族大融合發展。士族地主勢力發展,集權嚴重削 弱 由於武將專權 地方割據和民族政權並立,國家陷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選官採取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二 經濟 江南得到開發,開始趕上北方。三國時發明翻車 北魏首創均田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耕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