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 西夏 大理 土番是否都是在五代戰亂時建立 國家在鼎盛時都有多少人口

2021-03-23 09:47:42 字數 5140 閱讀 4545

1樓:匿名使用者

遼,大理,是在 五代戰亂時建立。吐蕃南北朝時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時建立的。遼鼎盛時有900萬人口,80萬軍隊。

西夏有近300萬人口,50萬軍隊。吐蕃,大理大概有數十萬人口,10餘萬軍隊。

遼朝遼朝(907年-2023年)

勃興於東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於907年建國,統一塞北遼闊地區,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神冊),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複稱契丹,2023年仍稱遼。耶律德光時,助後晉高祖石敬瑭奪取帝位,獲得燕雲十六州作為酬謝,勢力又進入長城以內。在中原先進位制度的影響下,遼朝逐漸向封建化過渡。

適應境內不同民族和不同生產方式的狀況,遼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平穩關係。遼中葉後,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

當女真族強大攻勢之後,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

遼朝時期,社會生產保持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既有草原牧業,也有耕地農業,狩獵和捕魚仍有一定的經濟地位。在內地先進技術的影響下,紡織、礦冶、陶瓷、建築以及馬具等手工業較為發達。遼朝擁有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漢族影響。

遼朝滅亡後,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遷稱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為西遼,2023年為乃蠻部屈出律所篡,國號仍為遼,2023年為蒙古成吉思汗所滅。

西夏西夏(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建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党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党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2023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2023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2023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

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

**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

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

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

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

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

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党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吐蕃唐時藏族所建政權。公元七至九世紀時在青藏高原建立。由雅隆(在今**山南地區)農業部落為首的部落聯盟發展而成。

在贊普松贊干布時,降服蘇毗、羊同等部,定都拉薩,建官制,立軍制,定法律,創文字。八世紀後半,贊普墀鬆德贊時,最為強盛,曾轄有青藏高原諸部,勢力達到西域河隴地區。九世紀中贊音達磨死後,統治集團**。

奴隸、屬民起義,吐蕃瓦解。共歷九主,二百餘年,生產以農牧業為主,有冶煉、毛織等手工業,接受大量漢族工藝技術。原信本教,後崇尚佛教。

文獻有大量碑銘、文書,及漢梵醫術、歷算、佛經等藏文譯本。贊普松贊干布、棄隸縮贊先後與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聯姻,唐蕃通使頻繁,經濟文化聯絡至為密切。吐蕃是唐人對這一政權的稱謂,在吐蕃政權崩潰後,宋、元、明初史籍仍沿稱青藏高原及當地土著族、部為吐(土)蕃,或稱西蕃(番)。

對「吐蕃」一詞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漢文古文獻的「吐蕃」一稱,很可能是由我國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語言傳過來的。漢文古文獻中的「吐蕃」一詞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語「tup」一詞的漢語音譯。

另一種意見認為,唐宋元時期漢文漢語正式法定文稿都稱「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變音」前的古文語音。明清前有「補過切」。語義系來自當時的藏民自稱,原意是「大蕃(bo)」。

此詞的漢文字面音讀,因有涵義和其後的衍化、擴充套件產生的影響,則表現出唐代漢族人民對當年**地方藏族先民的頌祝和讚美。

大理國大理國,中國中古時代國家。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都城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瞭解比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202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王姓氏的由來

2樓:earth呵呵

1、王姓,中華姓氏之一,

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2、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不二哲學。上古時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3、王姓中華姓氏之一,其始祖姬晉為黃帝后裔,王姓主要源於姬姓;有的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的第9世孫)後裔,以王族稱謂為氏。有的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有的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3年公佈的官方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為全國第一大姓。

在中國,截至2023年,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

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2]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3樓:薄荷糖糖

王姓源出周朝的姬姓。周靈王的兒子即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為值諫而被廢為平民。但是其子--宗敬仍然在朝中擔任司徒一職,那時因為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

於是族人就因此以王為氏。到了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到了秦末漢初,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以上便是王姓的最早起源。

在百家姓排名中,在1~25位的排名如下(王姓排名第四位)

擴充套件資料

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

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

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

4樓:默默她狠傷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外

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王姓氏的由來故事:

王姓起源一: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王氏;

王姓起源二:古高麗國君有王氏、西鉗耳族有王氏、王姓有諸多家族,據《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東省)兩地人數最為繁多昌盛;

王姓起源三: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王姓起源四: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

王姓起源五: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

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是啥,北宋與遼,西夏的關係是?

北宋與這兩個政權建立早年戰爭較多,後來通過談判講和.和平時期進行大量的文化 物質等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些都為我國歷史上民族的融合與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與遼的關係是平等的鄰國,與西夏是宗主國和屬國 北宋與遼進行長期戰爭後,與遼訂立澶淵之盟,兩國為兄弟之國,互開邊境進行 北宋...

遼西夏北宋是通過什麼途徑和平相處的 評價一下這一途徑

客觀的說,主要是靠北宋喪權辱國的向其餘二國年年進貢歲幣,且允許邊境通商而維繫的。這麼跟你說吧,例如說甲對乙發動戰爭,必定是兩敗俱傷,就算甲把乙滅了,也一定虛弱的不行,這時丙再對甲發動戰爭,丙就能統一天下,明顯誰也不想當替罪羊.如果甲甲乙聯手滅丙的話,丙被擊敗後,甲和乙肯定都想吃掉對方統一天下,那麼就...

如何看待兩宋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

1 宋遼戰爭 擴日持久,起始於北宋為奪回前人所失給遼的燕雲十六州發動專的北伐戰爭,但未能屬成功,終止於1004年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遼人繼續以燕雲十六州為界對北宋保持著軍事優勢,並收歲幣,可以說北宋輸掉了戰爭。約為兄弟之國後,宋遼兩國通商百年,邊關平穩,經濟文化程度均有發展,而契丹人也被漸漸漢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