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海棠》和《題西林壁》這兩首詩,寫出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感受

2021-05-16 11:49:37 字數 6615 閱讀 6064

1樓:蟑螂惡霸犬

海棠》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2023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

「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風」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

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

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

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

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

「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為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

」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2樓:崛起的男神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感想,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生活哲理,來告訴讀者要相對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3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海棠》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

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4樓:匿名使用者

「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

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5樓:夕陽不及你的豔

它表達了海棠優雅精緻的美,也表達了熱愛花朵的詩人的感受。它也寫出了人才懷才不遇的人生感受。整個詩歌的語言雖然是淺薄的,但深厚的感情讓人耐人尋味。

1、《海棠》的有關內容

這首詩是作者在享受鮮花和朋友時寫的。第一句話寫在白天,「潘崇光」指的是海棠高高的美麗。第二句話寫在晚上,作者創造了一個帶有迷幻世界的香水、空。

在最後兩個句子中,使用了典故。在深夜,作者害怕花時間睡覺。它不僅在將花朵與人進行比較,而且還將人們與花進行比較。

花兒很動人,這表明作者很氣質,也很浪漫。

2、《題西林壁》的有關內容

《題西林壁》這首詩是一首繪畫詩,也是一首哲學詩。該哲學包含在廬山風景的描繪中。前兩個句子描述了廬山的不同形態變化。

大山和大山被拉伸,青山綠水環繞。邊線起伏,山峰升起並升入雲層。從遠處和附近的不同方向看廬山,看到的山脈是不同的。

最後兩句話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從不同的方向看廬山的樣子時有不同的印象。事實證明我在「這座山上」。

換句話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陰影,我們才能充分把握廬山的真實風貌。整首詩依山而談,講述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廬山形象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哲學表達,自然而有趣。

3、中心思想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事物的全面看法,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且,由於人們處在不同的位置,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是單方面的。要了解真相和事物的全貌,我們必須超越狹窄的範圍,擺脫主觀偏見的思想和感覺。

整個詩歌語言淺薄而深情。寫這首詩的時候,雖然已經詩人過了不解之年,但是這首詩並沒有給人令人窒息的氣氛。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詩人的大氣、寬闊的胸懷。

6樓:飄逸哥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7樓:匿名使用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生活哲理,來告訴讀者要相對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8樓:淺題

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9樓:蠟筆小新的微

《海棠》書寫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題西林壁》寫了自然風光的美好,與大自然的奧妙。

10樓:小潘潘小

。「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詩的關鍵句。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

11樓:夔恰子

他知道他思想很複雜。所以才會寫上這幾句詩不是嗎。

12樓:cherry範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

蘇軾哪幾首詩最出名?

13樓:牙牙的弟弟

《春宵》、《和子由踏青》、《海棠》、《上元侍宴》、《和子由澠池懷舊》、《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一、《春宵》

1、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2、翻譯

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加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於醉人的夜色中。

夜已經很深了,掛著鞦韆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3、介紹

此詩前二句寫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訴人們應珍惜美好的光陰;後兩句寫富貴人家輕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盡情享樂的情景。全篇語言明白如話,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二、《和子由踏青》

1、原文

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2、翻譯

東風微拂的田間小路上驚起了微塵,遊人們開始來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悅與溫馨。

人們難得清閒,正好停車在路旁小飲,麥苗短而柔韌,不怕那輾軋過來的車輪。

城裡人厭倦了高高的城牆,嚮往著郊外的景緻,許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來,鬧騰騰地湧出城來踏青。

鼓樂聲驚醒了冬眠的山嶺,草木在歡歌笑語中搖動。野餐用的簞瓢遍野都是,前來撿食的烏鳶像馴養熟了一樣全不避人。

那邊是個什麼人在自稱道人,引得眾人都來圍觀?只見他擋在路上賣符,臉紅脖子粗地誇說它是多麼靈:

「我這符能使你家養蠶結繭似甕大,養羊如獐圓滾滾。」

路上的人未必就信他的話,只是為了圖個新春吉利,才勉強買下佩帶在身。

道人賣得了錢就徑自去買酒喝,醉倒後還自言自語說我這符可真靈。

3、介紹

詩人以強烈的情感和樸素的語言,回憶並描述了眉山人踏青的熱鬧場面,抒發了對故鄉及親人的眷念之情。

該詩不但內容充實,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藝術上以平易自然見長,風格清新,語言樸素,形象生動。

三、《海棠》

1、原文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2、翻譯

嫋嫋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裡,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3、介紹

此詩被選入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六年級教科書。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

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

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四、《上元侍宴》

1、原文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2、翻譯

月光淡星兒稀圍繞著建章宮闕,御爐裡的香灰被仙風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們鵠鳥般伸頸肅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紅色雲朵。

3、介紹

此詩描寫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駕臨的景況。詩人借仙風、通靈殿、紅雲、玉皇來比喻宋宮景象以及宋朝皇帝,雖為****之作,亦可見其構思之奇巧。

五、《和子由澠池懷舊》

1、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2、翻譯

人生在世,到這裡、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閒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3、介紹

此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六、《題西林壁》

1、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3、介紹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七、《飲湖上初晴後雨》

1、原文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翻譯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

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3、介紹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我們要預習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這兩首古詩,老師的要求很高,如下

題西林壁 純是從自然景物得到某種悟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詩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據一端,所見不同,欲見真相,需要脫出自身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 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驚乍喜,忽憂忽樂,為生老病死 榮辱貴賤所困,如果...

求這兩首詩的翻譯,這兩首古詩的翻譯

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鬱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裡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鳥鳴澗的譯文 譯文一 春天的夜晚寂靜無聲,桂花不知不覺地凋落,寂靜使春夜裡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竟驚動了正在棲息的小鳥,山澗中時不時地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譯文二 在這個寂無人聲...

蘇軾題壁詩有哪些,宋蘇軾題西林壁的詩句

蘇軾題壁詩只有 題西林壁 和 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 見題壁 題壁詩歷史悠久,始於兩漢,盛於唐宋。漢末師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題壁者之一。據 晉書 卷三十六轉引衛恆 四體書勢 雲 至 漢 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詣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討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