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應該淡出甚至遠離社交網路

2021-04-15 17:11:42 字數 3588 閱讀 6592

1樓:手機使用者

在網路上bai看到一句話"一個du人的孤獨程度與他上社交網路發zhi狀態的頻率成正dao比"。我感覺我們版離機器越近,離

權人就越遠。就連手機也換成只有打**和發簡訊功能的。首先是覺得耽誤時間和學習,其次是發現不上好像也不缺什麼。我與真正的好朋友很少在qq上聊天,有手機聯絡就夠。

2樓:寶寶48374嫡諮

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淡出或者遠離社交網路,既然網路不斷的發展,那就說明它有它發展的必要,有它的作用,我們現代的生活可以說是離不開社交網路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應該淡出或者遠離社交網路。

3樓:曉淡

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中,痛苦尤其消耗

4樓:小知65253慈尉

不覺得網路是生bai活之外du

的「虛擬世界」,我zhi想,對在互

dao聯網時代慢內慢長大的年輕人容來說,網路應該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刻意的登出、割捨、告別,其實是另一種刷存在感,因為本來也沒人會多看你一眼,不想玩了大可再不登入嘛。儀式性的做法,恰證明了心有所住。

不然,何處惹塵埃?

5樓:手機使用者

如果可以的bai話,儘量少把時du間耗在網路社交上。那些你來zhi我dao往的刷屏,過於單薄了,專羽毛一樣輕軟且

屬浮。時間被軟化,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如果可以的話,可不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和朋友。

一起逛街,喝下午茶,談天說地,一起動手做精緻的食物或是充滿想象力的暗黑料理。不在身邊的話,打個**也是好的啊。

6樓:知44315聳耙

過了少年時代,聊天變成了非常不必要的事情,尤其是發現,認識新的朋友後,所做的無非還是內重複舊的戲碼。從未容用過校內網,對身邊人的生活絲毫沒有興趣。多年前部落格流行時在多個**開過,後來把常用的都鎖了,不常用的則是使用者名稱密碼忘個乾淨。

沒什麼好寫的。

社交網路的利弊

7樓:蘊萌覕舶綊鎂

有很多虛假的東西,說不定和你聊天的就是摳腳大漢,不像伴心軟體約玩聊天都是真實的。

8樓:煙然一夢別

社交**將志趣相投或有共同目的的人聚集起來,為人際交往提供了極大便利,開創了現實社會之外的全新社交方式。對社交**的過度沉迷,不可避免地加劇了網民某些方面的社會疏離,而這種疏離更使部分使用者患上了「虛擬社交依賴症」,越來越多的交往從現實社會轉移到了網路上。但是,虛擬的社會交往不能替代現實社交,這種互相阻隔的交往方式不能成為人際交往的主流。

否則,過度依賴會使降低人們社會交往的能力,這對處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人群傷害尤甚。

9樓:匿名使用者

注意安全就好,浪花旅行上全是實名認證,看到的附近的人的**都是真實的,可以一起聊天約會啥的還比較好玩兒

10樓:易景明活寶

利弊需要自己把握,比如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網路,但說不定85後、90後的家長自己都是在網上找的物件,所以我覺得要將心比心,喜歡用「又二」沒關係,不要一直玩就好啦。

11樓:匿名使用者

網路嘛總而言之是方便的,因為現在大家的時間成本比較昂貴, 有些人覺得線上交友不靠譜不去嘗試,我女朋友就是在「又二」上找的,現在馬上要結婚了,其實只要保持一顆初心,蓮花尚且出淤泥而不染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好處就是有、讓你結交更多的朋友,壞處嘛,就像我玩 積糖 差不多,玩多了造血幹細胞都**不上

13樓:匿名使用者

利就是 擴大交際圈羅,弊就是有時候會洩露隱私

14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會遇到很多坑,像我一樣,還好 浪花旅行 不錯,裡面很多好看的女生都是來找物件交朋友的,比較主動,不會很冷漠。

社交網路的英文是什麼?

15樓:匿名使用者

英文是:social network、communication net

16樓:飛趕末班車

social network

17樓:匿名使用者

communication net

18樓:

social media

什麼是社交化網路?

19樓:枯木戰士

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係網路。 據一些不繫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

2023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群的人際連繫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the **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

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網際網路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絡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

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連結」,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

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

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儲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絡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連結,那些強連結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

這也符合「二八」法則[3],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連結所佔有。

餘易貸p2p備案期間我們應該遠離哪些平臺

p2p備案期間我們要遠離這些平臺 一 存在活期產品和超額產品的平臺,二 遷移註冊地或註冊新主體的平臺,三 收益過高的平臺,四 資訊披露模糊的平臺。餘易貸 p2p平臺備案期間投資人應該注意些什麼?p2p平臺備案期間應該要注意這些 1 要關注平臺任何一切有關訊息,2 不要被高利益的平臺所吸引,3 是否有...

大學生英語辯論題目是大學生是否應該參加社團活動,我是反方我負

1.高中已經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對方辯友難道不想多參加幾個社團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嗎?2.眾所周知,神團活動有利於鍛鍊自己的能力,對方辯友敢說,只有一味讀書的圖書館達人才能適應大學生活乃至社會競爭嗎?3.如果大學生參加社團弊大於利,誰能解釋一個個社團的興起繁榮,難道我們看到的是假象?4.請問對方辯友,你...

陽臺朝向是否就代表了房屋朝向?我們應該如何判斷房屋的朝向呢

其實大家在購買房屋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選擇作為朝南的格局,這樣的格局也比較符合我們中國的風水局,而且在採光性上也大大的增加,而大部分的陽臺都是位於客廳與臥室的外側,所以陽臺的朝向,也代表了房屋整體的朝向。之所以中國人選擇作為朝南這樣房屋的格局,不單是風水上的一種說辭,也是因為中國處於北半球,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