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2021-05-02 16:49:11 字數 5726 閱讀 5656

1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長雲暗雪山[3],孤城遙望玉門關[4]。黃沙百戰穿金甲[5],不破樓蘭終不還[6]。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7]。前軍夜戰洮河北[8],已報生擒吐谷渾[9]。

中華書局2023年排印本《全唐詩》

【註釋】

[1]從軍行:樂府古題,多用來描寫軍旅生活。王昌齡的這組《從軍行》一共七首,這是第

四、第五首。 [2]王昌齡(698-757),盛唐著名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出身寒門,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曾任江寧丞、龍標尉等微職。存詩一百七十餘首,長於邊塞、送別、閨情宮怨等題材,在各體中尤擅七言絕句,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3]此句意謂:青海湖上的層層濃雲使雪山晦暗無光。青海: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4]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是漢朝邊塞的一個重要關口。

[5]穿金甲:磨穿鐵甲。 [6]樓蘭:

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斬其王。事見《漢書·傅介子傳》。

這裡以"樓蘭"指敵人。 [7]轅門:指行營。

古代帝王巡狩田獵,止宿處以車圍成屏障,出入之處相向仰立兩車,稱轅門。後來地方高階官署,兩旁以木柵圍護,也稱轅門。 [8]洮(taó 桃)河:

黃河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 [9]吐谷(yù 玉)渾: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

這裡借指敵軍首領。

【提示】

這是兩首邊塞題材的七言絕句。第一首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前兩句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後兩句筆鋒一轉,著眼於一個普通戰士,表現他在極為艱苦的邊地出生入死,竟致鐵甲磨穿,但仍然無怨無悔,發出了豪氣干雲的誓言。

第二首寫一場戰爭的大捷,卻不正面描寫戰爭場面,而是避實就虛,寫大部隊出發時威武雄壯的場面,然後用"已報"二字引出前鋒部隊的勝利,舉重若輕,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由這兩首詩,可見王昌齡七言絕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現出的豪邁的盛世氣象

2樓:阿基米德1號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古詩詞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古詩詞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古詩詞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3樓:哇

從軍行【唐】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

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註釋譯文  將軍戎馬一生,伴隨他出徵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這次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

將軍急中生智,下令突圍,在突圍的關鍵時刻,將軍將敵方大將一擊射殺。敵軍一時陷於慌亂,將軍率殘部乘機殺開重圍,奪路而出,一騎絕塵,千餘(虛數)共拼殺而回。[1]

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裡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

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

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

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

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賞析一詩人不直述戰事的進展,而將讀者置身於險象環生的局勢,感受緊迫的態勢,

此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徵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鬥之嚴酷。

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

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髮,使人為之懸心吊膽。「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這裡指敵軍的一員悍將。我方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目標,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

詩中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域性上看,是一場敗仗。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但通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一仗。這樣,就把剛才這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完全傳奇化了。

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拚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象這樣在一首小詩裡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寫不出的。

賞析二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這是一首用樂府古題寫的邊塞詩,其內容已基本失去專寫「軍旅苦辛」的古義,也無法合樂歌唱,因而,有別於漢魏樂府曲辭中的(從軍行》。

唐人以「從軍行」為詩題,一般來說,旨在標明詩歌題材屬「邊塞」一類而已。盛唐邊塞詩,從總體上看,大多氣勢磅礴,極富悲壯崇高之美。李白的這首詩就寫得辭健氣壯,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藝術魅力。

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詩人用平直敘起的筆法寫出了征戰環境之「苦」。「百戰」,意謂戰事頻繁。「碎鐵衣」,形容氣候惡劣,鬥爭嚴酷。

其中,「碎」字下得絕妙,頗值玩味。將士的愷甲都已凍碎難著,令人宛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唐軍將士因長期作戰,來不及休整,給養十分困難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4樓:

很多呀,最出名的是那個吧: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

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5樓:簡簡冰

全文《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王昌齡 (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祕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巨集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6樓:涼涼看社會

《從軍行七首》

唐·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獨上 一作:獨坐)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1、譯文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鬥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雲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屍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後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於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了激戰,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訊息。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並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像重重屏障護衛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佈各個山頭。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訊息;那裡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

2、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

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王昌齡的詩描繪景物的,從軍行 王昌齡 寫了哪些景物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的前兩句寫雨中送別的情景 滿江的寒雨在夜間悄悄地降臨,早晨送別友人,心中孤獨,甚至覺得連山也孤孤單單的。詩人拜託朋友告慰遠方洛陽的親友 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就說我的心像玉壺中的冰一樣潔白無瑕不沾染汙垢。長信秋詞 金井梧桐...

從軍行的詩,古詩《從軍行》

1 從軍行 唐 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首詩描寫了一位讀書士子從軍邊塞 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在那個戰爭的年代,國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時候,無數人投筆從戎,拿起 保衛國家。他們此時的心情跟楊炯一樣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2 ...

從軍行第二首的意思從軍行王昌齡其二中昏的意思是什麼

琵琶所奏的 已經換了新的了,但是思鄉之情卻一直都沒有變,繚亂的邊關愁緒無數傾訴,總也聽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著長城,此景亙古不變。表大的是離家從軍到邊關是的思鄉傷感之情,無盡的離別哭訴無盡的愁思,無法改變,只能藉由秋月來抒發離鄉之愁。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