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2021-05-29 09:12:28 字數 3875 閱讀 6215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

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裡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反切剛出現的時候,是零散地不成體系地進行拼合的。但到了南朝時,反切這種拼音手段已經非常流行並逐漸系統化。分析當時的字書裡的反切,可以發現實際多數反切已呈系統化,反切用字的範圍逐漸縮小;當時那些反切規則比較有規律,似乎是建立在對聲紐、韻部的類別的詳細分析上的。

而南北朝到隋唐的韻書,則是對這些反切用韻部分類的形式作了字音分類。同一韻的都擺在一起,然後同韻不同聲紐、介音的,又各自分開。

唐之後,還開始流行「韻圖」,就是將字填到一個分析當時字音的**裡——縱列是聲紐,橫行是韻部、介音、聲調這些資訊。韻圖實際展現的就是拼音。但由於漢字的學習需求主要還是來自於漢語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實際學字時基本用不上(要學漢字,直接對應口語和漢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於分析音韻與辨明訓詁的用途。

其實現代不用拼音照樣能學漢字,現代拼音最大的作用其實是讓人們能用拼音快速地輸入漢語文字。

2樓:哲學之者

拼音是近代才出現的,在拼音出現前,人們都是通過記來認字的。

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拼音之前中國人是怎麼認字的?

3樓:公子沈苒嘉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古人在拼音發明之前還有很多認字的方法:

「讀若」法。

即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個同音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音乙。」。如「蠱,音古」,我們就知道「蠱」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讀法讀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兩個字來「拼」音,寫作「甲,乙丙切」。具體讀音的時候,取乙字的聲母,加上丙字的韻母和聲調即是甲字讀音。或者通俗的辦法是將乙丙兩字連起來快速讀即得到甲字的讀法,即比如:

練,郎甸切,即是將「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練」的讀音。(中古音練讀len,甸讀den)

等韻法。

宋代出現的《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韻書,將23兩個方法結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聲,即用三個座標標註一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一個座標不同字,然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例如「韜」字是透母,豪韻,平聲。

4樓:喜歡你纖

古代時,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

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注音方式還有其它好幾種,直到**時期,漢語拼音趨於完善,像現在的字典附錄裡那種不認識的符號,那就是**時人們使用的漢語拼音,到中國成立,人們才開始使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5樓:張維怡

有一種古體拼音吧,你應該見過原來的《新華字典》上有那種古體拼音的字型在上面的,不過在古體拼音之前好像是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候發明的,用字典!

7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像型文字,一直後人都是死記硬背的,應該在清代時期改進的。

漢語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在發明拼音之前中國人是如何認字的?

8樓:公子沈苒嘉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在發明拼音之前漢字注音採用的是切注發。就是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用前一個漢字的前半音和後一個漢字的後半音合起來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愛」。康熙字典就是採用的這種方式。

古人在拼音發明之前還有很多認字的方法:

「讀若」法。

即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讀若乙。」。如「珣,讀若宣」,我們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讀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個同音字來給原字注音,寫作「甲,音乙。」。如「蠱,音古」,我們就知道「蠱」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讀法讀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兩個字來「拼」音,寫作「甲,乙丙切」。具體讀音的時候,取乙字的聲母,加上丙字的韻母和聲調即是甲字讀音。或者通俗的辦法是將乙丙兩字連起來快速讀即得到甲字的讀法,即比如:

練,郎甸切,即是將「郎」的聲母和「甸」的韻母、聲調結合起來得到「練」的讀音。(中古音練讀len,甸讀den)

等韻法。

宋代出現的《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韻書,將23兩個方法結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查字典,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漢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聲,即用三個座標標註一個漢字,查詢時按圖索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座標相同而有一個座標不同字,然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例如「韜」字是透母,豪韻,平聲。

中國古代有漢語音標嗎?拼音什麼時候發明的?那沒發明拼音之前人們怎麼學中文的?

9樓:

北京屬於專有名詞,是統一寫法,比如**,tibet,就和拼音不一樣了吧。漢語拼音是中國建國後50年代末發明的。

古代有沒有拼音的,他們認字的時候怎麼學的,中國拼音又是什麼時候才有的,根據什麼而制定的?

10樓:成琬

秦朝統一全國後,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歷篇》作為兒童的識字讀本。這兩本書在中國用了很長的時間。南北朝時周興嗣編寫了《千字文》,後來又出現《三字經》、《百家姓》等漢字識字讀物。

為了給漢字注音,人們固定的選取一些字作為注音字用。叫作叶音法,用「讀如」或「音」「葉某音」的形式給字注音。但是這種方法很不好用,在很多場合下注音的字比被注音的字還複雜。

所以隨著佛教的傳入,反切法也傳入中國。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以「某某切」的形式這字注音。前的字的聲母與被注音字的聲母相同,後面的字的聲母與聲調與被注音字的相同。

比如:樑:音涼,立昂切,前面用的是叶音法,後面用的反切法.

到明代後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嘗試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但使用範圍很小,社會上絕大多數仍然用叶音法和反切法。清代後期,英國外交官威妥瑪創立了威妥瑪拼音。

後來,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馬氏文通》的馬建忠創立了有點類似日語假名的拼音系統。這套系統在大陸一直用到解放後《漢語拼音方案》頒佈。而在臺灣則一直使用這套系統。

漢語拼音什麼時候開始用的,誰發明的?

1958年2月11日。發明者 法國傳教士金尼格萊。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 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 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 西儒耳目資 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

拼音是誰發明的,中國的拼音是誰發明的?

盧戇章 1854 1928 是我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 一目瞭然初階 公佈了他創制的 中國切音新字 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后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認為,漢字 或者是當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難者 ...

什麼時候拼音後面要加g,漢語加拼音時,什麼時候加G

前鼻音不用加 後鼻音得加 舉個例子 進行 的 進 是前鼻音 jin 風景 的 景 後鼻音 jing 由於漢字的複雜,所以用前鼻音,後鼻音來區分。有前鼻音的沒有g,後鼻音的才有g。後鼻音!比如 ang ong等!漢語加拼音時,什麼時候加g 發音要領 區分前後鼻音,要從根本上把n ng這兩個鼻音區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