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文章,季羨林散文《聽雨》 原文

2021-05-05 05:46:14 字數 5646 閱讀 1822

1樓:匿名使用者

《月是故鄉明》

通過回憶童年的一些往事讚頌故鄉的好,表達對故鄉的思戀。

2樓:傻子最棒

一定要開啟看看哦!什麼都有

3樓:心碎烏托邦心碎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集)1957,人民《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2023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2023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2023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瞭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202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2023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2023年)、《五卷書》(2023年)、《優哩婆溼》(2023年)、《羅摩衍那》(7卷,1980~2023年)、《安娜·西格斯短篇**集》等。

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2023年)、《朗潤集》(2023年)、《季羨林散文集》(2023年)、《牛棚雜憶》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夾竹桃》是季羨林2023年寫的一篇散文,第2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第1期上。這是一篇用優越的語文條件將自己的生活經驗一絲不苟地寫出來的佳作,對於2023年代的中國散文來說尤其如此。季羨林也因為這篇《夾竹桃》而被宗璞稱為「夾竹桃知己」。

對於散文,季羨林不同意所謂

的散於形的說法。他在《漫談散文》中說「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決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產品。

」這是季羨林在閱讀、寫作了幾十年的散文之後對這一文體的理解,也是他創作散文的一個原則,更是我們欣賞散文時可以期待的一種幸福。

季羨林所說的「不散」、「嚴謹」當作如何理解呢?饒宗頤在論及季羨林的學問時說他同時具備常人所難以具備的三個條件:優越的語文條件,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經驗,可用的實物和圖籍、各種參考資料。

「這樣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隨便做到的,而季老皆具備之;故能無一物不知,復一絲不苟,為一般人所望塵莫及。」(蔡德貴《季羨林傳·序》p1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饒氏所言,雖指學術,但對我們體味季羨林的散文,也頗具啟發。品讀季羨林的散文,我們就會發現,他所說的不散、嚴謹之類,表現在他自己的散文創作中,就是用超越的漢語文條件一絲不苟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傳達給他所熱愛的讀者。

超越的漢語文條件是指他散文中對漢語的運用水平;一絲不苟是說他散文結構的嚴謹;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則是在嚴謹與規範之外的獨特性。散文《夾竹桃》比較典型地體現了他的這種創作特點。

漢語是一種時空廣闊的語言。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文、白兩種不同的語言形態;在廣大的使用空間內,又有普通話與方言的分別,還有外語的影響的蹤影。漢語的這種特點使它成為最難掌握的語言之一,也給它的使用者提供了無限深廣的創造機會。

在《夾竹桃》中,優越的語文條件表現在作者熟練而充分地利用漢語時空廣闊的特點,走筆生花,穩步而行,不急不緩地把夾竹桃的品性、把作者自己的感覺、思想精緻地傳達出來。他的語文優勢,是以淳樸為本的,如寫自家門前夾竹桃時的語句:「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

我小的時候,天天都要從這下面走出走進。」就像是與朋友講述自己的記憶,更像是和鄰人飯後閒談。於淳樸之中了對夾竹桃的種種記憶和想象。

季羨林主張散文要「淳樸而不乏味」,要有起伏節奏。為了實現這種效果,除了在結構設定方面有所注意外,他不露痕跡地發揮了自己的優越語文條件。他在用平實的語文敘述時,會突然嵌入一句文言句式,或有方言口語來突出語言的節奏感。

還是在敘述自家的兩盆夾竹桃:「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顧而樂之,小小的心靈覺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少年時那滿是幻想的心靈,把這兩盆紅白夾竹桃轉化成現實世界所不能實現的雪火相融的境界。作者回憶至此,已成熟了的心靈更覺當時有趣,其心情已非淳樸的語言所能表達,於是不禁用變換句式的方法,把「顧而樂之」突然鑲嵌在他的講述中,改變了本是平和的節奏,既表現了自己的興奮心情,又強烈提醒讀者注意自己彼時此刻的心情。在《夾竹桃》中,季羨林為了節奏和變化,還在口語般的敘述中,適當地用四字格的語詞。

如在講述他們家花之多時,用「總之,一年三季,花開花落,沒有間歇;情景雖美,變化亦多。」這不僅體現了語言的起伏變化,還增強了語言的**感。

季羨林並不是只用上述一種方法來增加語言的節奏感。適時地穿插口語,同樣也使語言風趣而多變。在描述夾竹桃的韌性品格時,作者寫到:

「夾竹桃卻在那裡靜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嘟嚕的使用,既具象又傳神,和前邊的量詞「朵」比起來,又有地方個性。所有這些都增強了這篇散文的可讀性。

一絲不苟地寫作,既是季羨林對散文結構等技術層面的刻意追求,更是對情感態度的嚴格要求。季羨林曾這樣說過:「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糊。

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季羨林散文集自序》p4,北京大學1986)因為有真感情在,而真感情又支撐著個我活躍在字裡行間,所以他的《夾竹桃》才精心經營而不顯矜持,有寄託而不生硬。

也正因為如此,季羨林的散文可模仿其形,但不易學其神髓。

夾竹桃因葉似竹、花如桃而得名,原產亞洲南部,我國早有栽種。歸有光就說它是「奇卉來異境,粲粲敷紅英」。古人寫夾竹桃,或從其非竹非桃的品性來尋找文思,如歸有光的「芳姿受命獨,奚假竹桃名」;或以其兼具竹之清節和桃花之豔麗而抒懷,如沈與求「搖搖兒女花,挺挺君子操」,李開先「但能長抱節,何必太呈嬌」。

和前人不同,季羨林對夾竹桃的書寫和寄託都是與自己的獨特生活經驗和對這經驗的體味、思考相聯絡的。

《夾竹桃》的立意雖不同於先賢,但結構卻似「時俊」。其開頭和結尾用的是當時散文創作中常用的「開頭設懸念,結尾顯其志」的方式,中間用少年時對夾竹桃的想象、幻想來承接,繼之以長大**後對夾竹桃的暫時疏遠為轉折,結尾用中緬友誼顯時代之志。啟承轉合,時代痕跡明顯。

但是為什麼這種在結構上時代痕跡明顯的散文,我們今天讀來仍然是親切尤其呢?這主要是突出了「我」對夾竹桃的感覺和體驗,在作者的敘述中,夾竹桃和我的生活經驗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若沒有「我」對夾竹桃的想象、經驗和記憶,夾竹桃仍就會是散文開頭的那句話「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嗎?

我不相信。

在李錚編的《季羨林年譜》中,有對這篇散文背景的介紹:2023年,季羨林作為民間外交的使者,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50週年研究大會。所以散文的後半部分寫緬甸的夾竹桃,寫它的象徵意義,這都是他的真實經驗和感覺。

而散文的前半部分,是中年人對童年的回憶,是朝花夕拾。這部分最為獨特。尤其是少年對月光下夾竹桃想象的那段:

「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讀到此,我們已經不能不接受作者關於夾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的判斷了。

季羨林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把《夾竹桃》種在優越的語文條件的土壤中,讓《夾竹桃》綻放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裡。這使得他的散文在強調同一的時代裡獨放異彩,也使《夾竹桃》這篇短文有了文學史的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

《九十抒懷》《幽徑悲劇》《二月蘭》

《清塘荷韻》《荷塘月色》

《賦得永久的悔》寫母親

季先生的散文數量很多,《牛棚雜憶》是其中精品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集》、《五卷書》等

6樓:湖邊ぉ古魂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懷戀母親》

7樓:五苓貳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懷念母親》,《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8樓:

有《懷念母親》、《小苗與大樹的話》

季羨林散文《聽雨》 原文

9樓:北極雪

聽 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簷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

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

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

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

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複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

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髮,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

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裡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

我生在鄉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幹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裡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

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

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濛濛。

求季羨林《聽雨》的閱讀答案,求季羨林《聽雨》閱讀題答案

1 不矛盾。因為作者認為自己也是個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詩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 而現在聽到雨聲想到的是麥子獲救之類的世俗現實民生問題,所以說是俗人。兩點,每點2分,意合即可 2 1 印證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 2 用古人聽雨的境界反襯自己聽雨的境界 3 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學色彩。3 1 ...

季羨林《聽雨》的讀後感想季羨林聽雨讀後感

聽雨 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著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研究學問的季老,聽著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

季羨林入選小學課本的文章,季羨林有哪些作品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自己的花是給別抄人看襲的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 懷念母親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 夾竹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江蘇國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19課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為小學生張鍅採訪季羨林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課 不要忘記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