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在突厥經歷了什麼

2021-05-05 10:33:41 字數 5991 閱讀 7692

1樓:

碰到兩千多個強盜,強盜們很逗,先把玄奘圍住開大會商量怎麼分財物,結果沒商量好自己打起來了,因為強盜們是騎兵,所以越打越遠越打越遠,玄奘鬱悶了一會再看,咦,人呢?於是就跑了。

再往西到凌山,也就是蔥嶺,發現大量河水往東流,七天之後走出雪山。

再往西到鹹海,長途跋涉到了碎葉,很可能是李白的出生地,而且在這裡碰到了突厥的葉護可汗,玄奘就把高昌帶的書信和禮物送過去,葉護可汗當然很高興啊,遙遠的高昌都買我的賬,夠意思。

2樓:摸咂

玄奘,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南緱氏鎮)人,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於一個世代儒學之家,出家後法名玄奘,敬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13歲時在洛陽淨土寺誦習佛典,後赴首都長安,遊歷成都、荊州(今湖北江陵)、揚州、蘇州、相州(今河南安陽)、趙州(今河北趙縣)等地,遍訪名師。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孤身踏上萬裡征途,開始了他的西行。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受到高昌國王麴文泰的禮遇和贊助,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在這裡巧遇西突厥葉護可汗,並得到可汗的幫助。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米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覩貨邏國(即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迦畢試國(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行至健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當時的印度小國林立,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稱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在那裡拜望高僧,巡禮佛教聖地,跋涉數千裡,經歷十餘國,進入恆河流域的中印度。在中印度,歷史悠久的摩揭陁國(今印度比哈爾邦)擁有全印度規模最大,長達700年,並居印度千萬所寺院之首的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全印度的文化中心、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寺中僧徒常有萬人,聚集了精通各項學術的精英,還收藏著佛教太、小乘經典、婆羅門教經典及醫藥、天文、地理、技術等書籍。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5年,向寺主持、當時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珈論》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典籍,兼學梵文和印度很多的方言。後到中印度、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遊學,足跡幾遍全印度,再返回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命他為寺內眾僧講解《攝大乘論》等佛典,贏得了極大聲譽。

玄奘的學識受到印度僧俗的極大敬重,也引起了許多國王的景仰,其中有羯若鞠闍國的戒日王。戒日王召見玄奘,下令在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舉行盛大的法會(學術辯論會),命玄奘為論主(主講人),五印度18國國王、**及僧人6000人前來與會,大家傾聽玄奘的議論,深為他的精闢而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玄奘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稱,名震五天竺。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謝絕了,戒日王和那爛陀寺眾僧的挽留,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首都長安。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歷時18年,是一次艱難而又偉大的旅行。

唐太宗得知玄奘回國,在洛陽召見了他,並敦促他將在西域、印度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於是玄奘口述,由**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了。

《大唐西域記》分12卷,共十餘萬字,書前冠以于志寧、敬播兩序。卷一記載了今天新疆和中亞的廣大地區,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經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總述,然後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國概況,其中摩揭陁一國情況佔去了8、9兩整卷的篇輻。

卷12記載了玄奘返國途中經行的帕米爾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緣諸國概況。全書共記述了玄奘親身經歷的110國和得之傳聞的28國情況,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通常包括國名、地理形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歷時計演算法、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聖蹟、寺數、僧數、大小乘教的流**況等內容。

現在國內通行的版本有兩種,一為202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點本,一為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季羨林等校注本。國外版本甚多,主要有儒連(s.julien)的法文譯本、比爾(s.beal)的英譯本、水谷真成的日文譯註本等。

3樓:

看這個吧,cctv的大唐西遊記。

4樓:匿名使用者

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5樓:親吻你的雙腳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

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繞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西遊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6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

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裡--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7樓:愛與誠

一 參***:

1. 背景: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

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

公元627年(一說629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綺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

(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西遊記》)

2.為什麼叫絲綢之路?

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給予一個統一的固定名稱。2023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區域性,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

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

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

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林)、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

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樑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

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

人們把這些海上**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二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漢字經歷了什麼的演變過程漢字的字型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 甲金篆隸草楷行 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

盧梭一生經歷了什麼,盧梭的生平經歷

讓 雅克 盧梭 1712年 1778年 法國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1712年6月28日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母親早逝,很小就跟隨父親識字,閱讀文學 歷史一類書籍。10歲時父親因打官司敗訴外逃,盧梭由此成為孤兒,沒有受過系統的學校教育。從16歲開始離開故鄉過流浪生活。他走遍了全...

為什麼人只有在親身經歷了之後才懂得

在沒親身經歷之前,總感覺也就那樣!經歷過後,感受到了才懂得!舉個例子 就像小時候花錢都是大把大把花,一點不心疼錢怎麼那麼難掙。長大了自己上班了,才感覺到錢難掙!因為人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動物,而且有些更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充滿希望的動物,同時人又是懷有一顆滿懷懷疑精神的動物,所以不相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