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知性與心理學上的思維有何區別與聯絡?求高人解答

2021-05-14 14:44:45 字數 4440 閱讀 7453

1樓:仙源渺渺

康德認為:在我們從事認識活動以前必須先對認識能力本身進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確定它是否能承擔起我們所賦予它的任務__把握絕對真理,他把人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種

那麼對於人的想象力的兩個圖式—認知圖式和審美圖式都是「邏輯—心理」結構體,它們在統一協調(先驗)「感性—知性—理性」等各種認識機能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瞭解人的本質、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康德將人的知識分為感性和知性,他認為感性是純粹客觀的,被動接受的,經驗的,雜亂無章的;知性是主體的主動創造,是先驗的綜合統一。

感性與知性是兩種互不相生的能力,因此為了克服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矛盾,康德提出:「知性不能直觀,感性不能思維,只有它們的聯合,才能發生認識。」康德在溝通這兩種機能時找到了

想象力!

想象力在康德理論中是與知性相結合,聯合把握感性世界的具體執行者。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寫道:「某一物件美或不美,我們不是把表象憑藉悟性連繫於客體以求得知識,而是憑藉想象力連繫於主體和它的快感……。

」 例如面對一朵花,鑑賞者不需要用植物學家的眼光去分解它的結構和功能,也不出於自己的功利觀念,只是對花的形式(表象)經過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運動,喚起情感上的愉快。因此,康德認為審美判斷中的美「是憑藉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結合)連繫於主體和它的快感與不快感。鑑賞判斷,因此不是知識判斷,從而不是邏輯的,而是審美的。

」可見,想象力是與審美主體的知性聯合,把握美的物件的一種創造力。並且把知性諸觀念(理性)的機能帶進了運動。」轉出進入主體的倫理理念,即是有較強理性力量或倫理道德的社會。

主體憑藉想象力,能在客體的險峻、巨大、畸形的外在形態上突然領悟道德力量的崇高和人的偉大。由此,審美主體獲得了從痛感轉化來的愉快——

崇高感!

康德認為,崇高感的根據不在物上,而只能在審美主體的內容和意識中,即人的理性。當人的審美想象力將人類道德的崇高性帶到自然表象中並使其成為自然表象的主導力量時,人才獲得崇高感。

康德認為,對於崇高的鑑賞須先有「大量觀念」和「較高程度的文化修養」,在崇高裡面「想象力是聯絡到作為觀念的機能的理性上面的。

題外話:就缺一樣靈性(錢學森一再強調的這是我們中國道理的長處)也稱境界!

哲學意義上的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文化是基於語言的文字表達和組織,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文明是基於物質基礎的上層建築

3樓:紫夢迎蘭

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由於種種原因向來被疏忽和延宕了——如果說它在哲學上未被堅決而內在鞏固地指證出來,那麼它在實際境況中也就這樣那樣地被一般觀念懸置或遺忘了。然而,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一樣如此緊迫地要求理解這種當代意義,要求給予這種當代性以深刻的闡述和精詳的論證。我們的這篇短論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而只是試圖在哲學方面提示出問題的若干要點罷了。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 馬克思哲學是真正的當代哲學。該判斷在最為通常的劃界的要求上是指:它不是任何一種意義上的近代哲學。

這一點難道說有什麼疑問嗎?必須承認,存在著疑問。因為事實上我們看到,如果說上述判斷在一方面得到最高度肯定的話,那麼它在另一方面恰恰是受到最堅決的否定性抵制的。

倘若事情是僅僅牽涉到所謂「學派陣營」的劃分,那問題倒真是太簡單了。然而實際情形是:對於馬克思哲學之當代性的那種高度肯定往往只是以最抽象和最空疏的辭令表現出來,它在哲學的基礎方面根本沒有成為內在鞏固的東西;這樣一來,即便我們不必去談論「授人以柄」如何的不明智,重要的問題卻始終是:

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被遮蔽起來了。

我們在這裡無需去學究式地**哲學之近代性和當代性的劃界。在哲學上,問題的要害是「理性形而上學」。如果我們有理由把黑格爾理解為近代西方理性形而上學的偉大綜合者和完成者,那麼我們也就可以權宜地把這界限指派給黑格爾哲學。

毫無疑問,這條界限根本不是年代順序的定義,它所涉及的是任何一種哲學的實質及其權衡。在這個意義上,正如馬克思完全正當地把費爾巴哈哲學的結果瞭解為黑格爾性質的一樣,薩特亦不無理由地規定基爾凱郭爾學說在歸宿方面乃為黑格爾哲學的一支。這條界限的意義純全是由現實生活的真正歷史性所開啟的,正像它在哲學上是通過當代哲學的整個運動而得以呈現的。

如果說我們在這裡不必去顧及「哲學史教程」的那種疏闊的全面性和公正性,而僅只關心提示問題所在的那個核心,那麼,關於當代哲**動——它的樞軸與過程——我們只需提到尼采、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名字就夠了。

然而,真正批判地意識到這條界限並對其意義作出決定性開啟的第一人乃是馬克思。不幸的是,這個具有最關重要的哲學革命事件——它的劃時代的功績及其「世界歷史」意義——卻逐漸被遺忘了。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一「革命」及其功績和意義根本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談論,不,情形恰好相反。

但重要的現象實情在於,當一件事情越是進入到「閒談」之中,越是被抽象地和空疏地吹噓著的時候,人們對其真實意義的遺忘就越是深切。千萬不要純全主觀地來理解這種「不幸的遺忘」,好像它本來可以藉助於聰明而被避免似的。事情完全不是如此。

毋寧說,對於馬克思哲學來講,這種遺忘倒更像是它的「命運」;甚或可以在一種比擬的意義上說,宛如是黑格爾所謂的「理性的狡獪」。

當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實際地主宰著對於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權時,上述「遺忘」不僅在普遍地發生,而且也在不斷地加劇。此一事件的典型症候便是馬克思哲學愈益被沉沒到「近代性」的基本觀念之中,並且通過這些觀念而**了馬克思哲學的真正基礎。這種**情況,首先可以初步地(或許也是較為表面地)在馬克思哲學的「實證化」過程中被揭示出來。

第二國際的理論家,作為整體,不遺餘力地——不管其主觀意圖如何——推進著這一「實證化」過程;換言之,他們共同製造著馬克思哲學作為「知性科學」和「實證科學」的神話。這個神話的口號便是「經濟決定論」;然而更加重要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學派內部還是外部對這個口號的批評、攻擊和修正都不曾真正瓦解這個神話,相反卻在加強和鞏固這個神話(注:參見拙著《馬克思早期思想的邏輯發展》一書「導言」,雲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不難看出,這個神話的祕密就是在哲學上向「無批判的實證主義」大踏步地倒退。普列漢諾夫這位第二國際最出色的理論家,對「經濟決定論」發表了那麼多的批評、調整和補充意見;但是,臨到他遭遇真正的哲學問題,例如,當他感覺到「生產力」的客觀性仍不充分因而必須使之進一步還原為「地理環境」的時候,當他把馬克思的意識理論同丹納的藝術哲學公式相比附的時候,當他以一種令人驚訝的天真斷言「哲學問題」有朝一日可以用數理計算來解決的時候,我們無疑是看到了一種只有在孔德主義那裡才能見著的極端形式的實證主義。

我們當然可以談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但這種談論決不是無條件的——它的條件就是使其根本的哲學基礎得到真正的因而也是歷史的闡明。因此,第二國際理論家所實行的那種「實證化」恰恰就是使這一哲學基礎停留於晦暗之中;不僅如此,他還在這一過程中實際地偷換了自身的哲學基礎,並且沉溺於「知性科學」立足其上的那些理智形而上學前提。這一事實不過表明:

馬克思哲學的真實基礎和當代意義對於他們來說乃是蔽而不明的。

如果馬克思的哲學——特別是作為其根本「綱領」的共產主義——果真僅只是一種實證科學或知性科學的話,那麼,立足於這種意識形態之上的人們當然就有理由來議論此種科學的「可證偽性」,並且聲稱根據了或多或少的「經驗反證據」已經決定性地證偽了共產主義。這樣的議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大概自90年代以來尤其熱烈。然而,當這種實證科學之勤勉而堅韌的守門人拉卡託斯根據了精緻的可證偽性而堅拒馬克思主義進入科學殿堂時(注:

參見拉卡託斯《科學研究綱領方**》,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版,第7-8頁。),他實在只是在同風車作戰。這裡無需去談論他的「科學」概念及其哲學根據,因為馬克思的哲學或共產主義從來就不是這種意義上的實證科學或知性科學。

如果說馬克思的哲學或共產主義畢竟不可能一無遺漏地被還原為上述的知性科學,那以,應當如何去理解和說明它的「溢位部分」或「批判方面」呢?也許初看起來多少有點出人意外,這樣的部分或方面被一再地解釋為「宗教因素」——無論是把它們同某種實際的宗教相比附,還是把它們當成作為「理念目標」的理想和信仰,或者乾脆是抽象意志衝動的物件。事實上,這種情形不足為怪,因為當馬克思的哲學-共產主義被當作知性科學來規定的時候,它的真實基礎實際上已經從中間「爆裂」了,而**開來的另一端便自然落入了「宗教因素」之中;正像在近代世界之完成了的文化形式中,宗教關懷矗立在知性科學的對面並作為它的真正補充(康德哲學)。

如此這般地把馬克思哲學淹沒到近代性觀念的強制之中並從而肢解其基礎的做法,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得到了典型的表現:正像他在一方面把唯物史觀作為經驗實證科學來讚賞一樣,他在另一方面把共產主義完全拉進了**教的觀念世界,並且開列出一張詳盡的對照表,以便使這兩者的細節獲得一一對應的關係(注:參見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447-448頁。

)。我們同樣注意到,海德格爾在《關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談到了馬克思主張要認識並承認「合人性的人」,並根據這一點而使之同**徒從對神性的劃界中來規定人性的看法相比照(注:參見《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版,第364頁。

)。雖然海氏在這裡完完全全地曲解了馬克思,但他卻正確地揭示了這樣一種本質聯絡,即奠基於一種形而上學的人道主義與**教的救世框架是完全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靈魂得救的教義完全可以不同理智形而上學的知性科學相沖突,而是構成它的必要補充。

4樓:迷失少年

文化是哲學的衍生品

文明是哲學的結果

從心理學上分析下人感動的原因,從心理學上分析一下 為什麼同樣的故事情節,有人哭,有的人笑

首先,弗洛伊的德三我理論僅僅是描述人的意識的一個理論,並且不是用來描述感情的。心理學是一門貌似很偽的科學,因為心理學還沒有發展完全,好像牛頓以前的物理學。所以現階段的理論解釋你的問題,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答案。就用弗洛伊的德理論來回答你,弗洛伊德的理論實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 一個人在精神上出了問題,他的...

心理學上的問題

說實話,我也有相同的經厲 想起來還會臉紅,心跳 但是要知道,吃一塹長一智,這條名言雖然我們從小就會被,但沒怎額理解我總這樣認為 只要我今後改正了我的錯誤,就算別人有謠言,說我沒禮貌,不懂禮節只要看到我現在的表現,就會否定別人對我不公正的評價,雖然那是事實所以,我強調的是,你不用為了過去的事而糾結,或...

求助心理學上的名詞,求助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

合理化,來又稱文飾作用,指無意源識地用一種通過似乎有理的解釋或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其難以接受的情感 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對兒童的軀體虐待可說成是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伐不成材 打是疼罵是愛 這是自我防禦機制裡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們在面對挫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