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驥字仲房文言文翻譯

2021-07-13 03:27:38 字數 4848 閱讀 3858

1樓:辰鑫談影視

《明史·魏驥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諸生感奮,多成就者。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

乃改南京吏部。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

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

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闢,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

「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

「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

「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

」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驥倡修螺山、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

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

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呵之。答曰「蕭山魏驥也」。

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樑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

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齒德有餘。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

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諡文靖。

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許之。

(節選自《明史·魏驥傳》,有刪改)

譯文:魏驥,字子房,蕭山人。永樂年間,以進士副榜的身份授職松江訓導。常在深夜攜帶茶粥慰勞諸生。諸生感動而發奮,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師逵的推薦,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員外郎。正統三年,召入試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視京城郊區蝗蟲災情,詢問民眾的疾苦。正統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請求辭官退休。

吏部尚書王直說魏驥沒有衰老,若考慮到他年齡大,最好下令除去繁雜的工作而做簡要的事情。於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託年老而辭官,但是朝廷不同意。

正統十四年升為尚書。英宗被俘北去,魏驥率領各司眾官吏逐條上陳時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齡七十七,辭官退休。

魏驥做官識大體。任太常官時,山川壇抓獲一對白兔,京畿內長瑞麥,他都拒絕進呈給朝廷。在吏部時,有一進士服喪期未滿,就請求考核功績授官。

同僚打算答應他,可是魏驥堅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體恤受刑者,有個叫王綱的犯人,罪大惡極,應判處死罪,有人憐憫他年少,想要給他減刑。魏驥說:

「這是婦人之仁,天道不合時節,正是這個原因。」依法斷案後,天就下雨了。

正統年間,王振依仗寵幸,**公卿,唯獨尊重魏驥,稱他為「先生」。景泰初年,魏驥因請求退休養老到達京城。大學士陳循,是魏驥的學生,找機會避開眾人對魏驥說:

「您雖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作官。請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為您加官封爵,這事兒包在我陳循等人身上。」魏驥正色道:

「你身為輔佐之臣,應當為天下推舉賢才,不能因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偏私我。」魏驥後來對人說:「他把朝廷的事作為自己的事,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最終辭官退休歸家。

魏驥端正厚道剛勁正直,善於識別君子小人,常說:「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閒居也憂國憂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純厚。

蕭山原來多水災,魏驥倡議修築螺山、畢公等塘堰,攔截江潮,興修水利。鄉里人依賴它獲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產業。

事奉作教諭的兄長魏騏,雖年長而更加恭敬。經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間。曾遇到錢塘的主簿,僕隸呵斥他,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是蕭山的魏驥」。

那主簿倉皇謝罪慰問而離去。

成化七年,御史樑昉說:「臣最初任職蕭山,看到退休尚書臣魏驥的鄉下住宅,教育子孫尊崇孝悌,致力農耕,增築堤壩,挖掘湖泊,抵禦災害。所做的事符合禮法,提倡理學,勉勵後進。

魏驥雖身處山野,但對治理和教化有益處,年齡大,德行高。請求陛下下令給主管部門,參照前代舊例實施對魏驥的表彰。」皇帝閱覽奏摺而嘉嘆讚賞,派遣使者前往慰問,踢給羊和酒,命令有關部門每月供給米三石。

但使者和命令還沒到達魏驥就去世了。按照禮制賜予祭品,諡號文靖。他的兒子魏完因魏驥的遺言赴朝堂推辭葬禮,乞求用禮金救濟饑民。

皇帝嘆息說:「魏驥臨終的遺言還害怕勞民傷財,可謂忠誠的大臣啊!」答應了魏完的請求

2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明史魏驥傳

【原文】

魏驥,字仲房,蕭山人。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常夜分攜茗粥勞諸生。

諸生感奮,多成就者。召修《永樂大典》。書成,還任。

用師逵薦,遷太常博士。帝謂曰:「劉履節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輕予人也。

」宣德初,遷吏部考功員外郎,歷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實授。屢命巡視畿甸遺蝗,問民疾苦。

八年改禮部,尋以老請致仕。吏部尚書王直言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簡。乃改南京吏部。

復以老辭,不允。十四年進尚書。英宗北狩,驥率諸司條上時務,多施行。

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驥居官務大體。在太常,山川壇獲雙白兔,圻內生瑞麥,皆卻不進。在吏部,有進士未終制,求考功。

同官將許之,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綱者,惡逆當闢,或憫其少,欲緩之。驥曰:

「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此故也。」獄決而雨。

正統中,王振怙寵,凌公卿,獨嚴重驥,呼「先生」。景泰初,以請老至京師。大學士陳循,驥門生也,請間曰:

「公雖位冢宰,然未嘗立朝。願少待,事在循輩。」驥正色曰:

「君為輔臣,當為天下進賢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語人曰:「渠以朝廷事為一己事,安得善終。

」竟致仕去。

驥端厚祗慎。顧勁直,好別白君子、小人。恆曰: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憂國憂民,老而彌篤。蕭山故多水患,有宋時縣令楊時湖堤遺蹟。

驥倡修螺山、石巖、畢公諸塘堰,捍江潮,興湖利。鄉人賴之。居恆布衣糲食,不殖生產。

事兄教諭騏,雖耄益恭。時戴笠行田間。嘗遇錢塘主簿,隸訶之。

答曰「蕭山魏驥也」。主簿倉皇謝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樑昉言:「臣先任蕭山,見致仕尚書臣魏驥里居,與里人稠處,教子孫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禦災患。所行動應禮法,倡理學,勖後進。

雖在林野,有補治化。驥生平學行醇篤,心術正大。諳世事,瞭國體。

致仕二十餘年,年九十八歲,四方仰德,有如卿雲。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讀前史,有以歸老賜祿畢其身者,有尊養三老五更者,有安車蒲輪召者,有賜幾仗者,上齒德也。

驥齒德有餘,爵在上卿,可稱達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覽奏嘉嘆。

遣行人存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驥卒。賜祭葬如禮,諡文靖。

其子完以驥遺言詣闕辭葬,乞以其金振饑民。帝憮然曰:「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許之。蕭山民德驥不已,詣闕請祀於德惠祠,以配楊時。制曰「可」。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魏驥傳》)

【說明】

熬過九朝皇帝的明代大臣魏驥:三朝元老,指的是受三世皇帝重用資格最老、聲望最高的老臣。伴君如伴虎,能臣事一朝皇帝不出事都不容易,侍奉了三位皇帝的「三朝元老」絕非等閒之輩。

而明朝的魏驥,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九朝,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活了九十八歲,有明一代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奇蹟。

魏驥(2023年—2023年2月29日),字仲房,號南齋,明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永樂三年(1405)中舉,次年進京會試,以進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學訓導。任內學生有成就者眾多。

不久魏驥奉調應召參與《永樂大典》的纂修工程,書成還任,薦任太常博士。宣德元年(1426)由吏部尚書師逵薦為吏部考功員外郎,轉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三年(1438)詔試行在吏部授左侍郎,次年實授。

曾多次奉命巡視畿甸蝗災,詢問民間疾苦。八年改任禮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請求致仕,遂改任南京吏部侍郎。十三年再次以老辭官,不準。

十四年又任南京吏部尚書。期間曾兩度典試江西。「土木之變」時,為對瓦剌用兵獻計獻策,屢被朝廷採納施行。

景泰元年(1450)魏驥因辭官來到北京,門生陳循已入閣為大學士。陳循想為魏驥謀官,魏驥義正詞嚴地訓斥了陳循一通,堅決辭官回鄉。

魏驥居官清正,告老還鄉後,平易近人,布衣粗食。據史料記載,有位御史巡按江南吏治,地方**及退休大佬紛紛出迎巴結,獨不見魏驥的影兒。當官船進入蕭山,由於河道狹窄,地方徵調大批百姓分岸引纜而行,卻有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從容荷鋤于田間,渾不覺眼前之事兒。

御史奇怪地問:你是誰?答曰:

魏驥。御史沒聽清楚,又問,復答:「蕭山魏驥。

」再問,魏驥不耐煩了,高聲答曰:「尚書歸老蕭山魏驥也!」御史這次聽清楚了,趕緊上岸磕頭謝罪,誠惶誠恐。

魏驥告老還鄉後,在家居住20餘年,平易近人,布衣粗食。為解鄉民水患之苦,多次向當局提出修水利,還親自主持修築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瀝、股堰、單家、曹家等處塘堰及徐家、螺山、長山等閘。為禁止富豪爭相圍湘湖為私田,魏即呼籲官府,發動鄉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築涵閘,使湖中蓄水增多,仍保湘湖周圍農田防旱防澇之利。

成化七年(1471),憲宗聞魏驥築堤浚湖,有功鄉里,特遣使問,賜羊酒,並命地方官每月供米三石,使者未至而魏驥已病卒。逝世後,欽賜祭葬,諡文靖。鄉民為紀念他的功德,在湘湖跨湖橋東南岸的湖山村徐家山塢修築有雕像護衛的墓葬,今尚有部分儲存。

成化七年(1471)正月,明憲宗得知魏驥憂國愛民、造福鄉里的事蹟,大為驚歎:「尚書魏驥,年及百齡,兼有德望,朕甚嘉悅。」明憲宗派出使者前去慰問,「賜羊酒,命有司月給米三石。

」但使者尚未到達蕭山,魏驥即已逝去,享年九十有八。聞報後,明憲宗越發敬佩魏驥這位老臣,欽賜祭葬,諡「文靖」,並在蕭山為魏驥立祠。「驥臨終遺命,猶恐勞民,可謂純臣矣!」

高中文言文翻譯郭勸,字仲褒,什麼叫做文言文

郭勸字仲褒,鄆州須城人。考中進士,授任寧化軍判官,屢經升遷為太常博士 密州通判。特旨升職為尚書屯田員外郎 梓州路轉運判官。因為母親年老而堅決推辭,又改任博士 通判萊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誣陷應處死,差役們從中收受財物造成冤獄,郭勸替他昭雪免罪。提升為殿中侍御史。當時宋綬出朝為應天府知府,杜衍在劑南任職,...

姚弋仲文言文翻譯閱讀答案,文言文閱讀題要答案和譯文

原文 予觀奕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奕者,終日默坐而已.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 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翻譯 裡中士人胡卓明,他的父親 祖父喜歡下棋,有下棋技藝的人每天都會到他家來。他的母親這天夜裡忽然從睡夢中驚醒,問她原因,她說夢見自己吞了一枚爛棋子。開始認為是白天經常見到棋子,所以晚上就夢見下棋的情景。不久她生下卓明。卓明長到了七八歲,他的祖父與客人下棋輸了,卓明忽然從旁邊指著說 公公下錯了一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