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禹有關的故事和人物,與大禹有關的故事與人物

2022-01-06 22:10:32 字數 4057 閱讀 1849

1樓: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2樓:go抓一抓

三過家門不入,兒子 啟

3樓:瘋狂的王老闆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

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

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

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於羽山。

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瞭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他鑑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採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

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有鍥而不捨的精神。《韓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

」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傳說大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塗山女四天便離開家,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由於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晒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佈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髮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

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洩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於妻子塗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乾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禹妻聞聽鼓聲,連忙燒火做飯。當她拖著已懷孕的笨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衝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

於是後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遊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裡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蕩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

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塗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儘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大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與大禹有關的故事與人物

4樓:筱鴨電影

一、故事

1、三過家門而不入

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2、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後」的地位。

經過激烈的戰鬥,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誌。

3、鑄造九鼎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

後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

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大鼎,豫州即為**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二、人物

1、鯀鯀[gǔn] ,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顓頊之子。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鯀是大禹的父親,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一說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一說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2、啟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2023年―前2023年在位。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

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

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5樓:豬

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人物,姒太康,鯀

關於大禹的故事還有嗎?

6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敢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7樓:匿名使用者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故事你有哪些重要的人物

8樓:我是龍的傳人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水災便讓鯀(gǔn)治水。鯀臨死前囑咐兒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使地面上又可種莊稼了。

禹到了30多歲才成了親,新婚第四天,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四川)。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

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9樓:my曼芽

《大禹治水》的主要人物是禹。

有關大禹的故事和故事的啟迪

與馬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有關與馬的歷史人物故事

有關的人物 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 非呂布第一人莫屬 有關的歷史故事很多 舉例 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

和大禹治水相似的成語故事有哪些,成語故事類似於大禹治水的,要真實的故事有急用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 類似於大禹治水的,要真實的故事 有急用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 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 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蹟...

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有關橋的故事和傳說

1 西湖斷橋 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 斷橋殘雪 另有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2 奈何橋 關於奈何橋,存在兩種流行的說法。一說因地府有河名為奈河,一說因為漢語中 無可奈何 之意,剛好對應了人在轉世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