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渡荊門送別》賞析

2022-02-28 05:45:51 字數 5682 閱讀 1699

1樓:醜冷珍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荊門的地理形勢和壯闊景觀。這裡的寫景,角度是移動著的,而不是定點的靜的觀察。

這從「隨、盡、入、流 」四字型現出來 。因此這兩句詩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

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寫。

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

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

「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麼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

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

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緻,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連結在一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緻,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對於「月下飛天鏡」一句,有人解釋說:

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

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裡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

「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

」(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酷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遊,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採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

採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2樓:餓突然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賞析

3樓:韓琴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全詩原文如下: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話文釋義: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

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點明這一壯遊。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

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尾聯寫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

4樓:努力的紅魚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5樓:洋依雲

寫出作者的豪邁氣魄。

《渡荊門送別》寫作背景

6樓:四舍**入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原文: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流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連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白話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江水一片彷彿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7樓:一分大概還有

李白一生在四川生活,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8樓: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5)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渡荊門送別》翻譯

9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渡荊門送別》的翻譯如下: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二、相關注釋:

(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7)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8)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9)萬里:喻行程之遠。

三、附原詩: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0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註釋(1)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7)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8)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9)萬里:喻行程之遠。

作者介紹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

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渡荊門送別翻譯及賞析

渡荊門送別李白翻譯及賞析 翻譯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山隨著平 坦廣闊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 鏡,雲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渡荊門送別翻譯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譯文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遊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雲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

渡荊門送別描繪出了怎樣的畫面,《渡荊門送別》本詩頸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描繪了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太空的奇異景象 白天對山巒起伏 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含蓄地抒發了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 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本詩頷 頸二聯從寫景角度看是從白天的景緻到太空的夜景,細緻入微的刻畫了大自然的壯麗多姿景色,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