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相師,這篇文言文中陳元方說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帶譯文並分析精妙之處

2022-03-29 15:06:08 字數 5349 閱讀 4911

1樓:

原文: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分析:這句話充分地顯示了陳元方十分機智的應對技巧,對雙方(袁紹和陳元方父)都無貶損之意,既不唐突袁公(袁紹),又維護了自己父親的尊嚴。

[說明:在《互不相師》這篇文章中,當袁公(袁紹)說當初他做地方官,也是像陳元方父親那樣治理地方的,問他究竟是"你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父親"時,陳元方既不便於說袁公學他父親,又不願意說他父親學袁公,就以周公和孔子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的史事為依據,推出結論:「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問題,對雙方都無貶損之意。既不得罪袁公,又維護了自己父親的尊嚴。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世說新語》)

2樓:千年溯源

這句話是說,周公不以孔子為老師,孔子也不易周公為老師。該句以否定句的形式並形成對照,事實上,周公和孔子並不是一個時期的人物。這樣寫,顯示出孔子對周公的虔誠敬仰,也很自己不是與周公一個時代的人,否則定當拜周公為師。

這是我的薄見,如有錯誤,還望讀者指正,謝謝

3樓:英俊俠

妙,妙就妙在不恥相師!!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譯文

4樓:孫老闆

意思是: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

」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擴充套件資料

1、《陳元方候袁公》創作背景

《陳元方候袁公》出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2、《陳元方候袁公》鑑賞

袁公比較自負,問題刁鑽。如「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

元方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住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

「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

陳元方(即陳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即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我的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孔子對周公一生的許多事蹟極為推崇,認為可以作為後人效法的榜樣。所以孔子把周公的事蹟及人格作為儒家的典範,也把他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而且孔子一生倡導的也是周公的禮樂制度,故有人認為儒家的學說實際上是「周公作、孔子述」。

元方「周公不師孔子 孔子亦不師周公」其實是他的一個很聰明的隨機應變而已,是在照顧雙方的面子。袁紹他老爸問(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

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

所以,元方就說了這句話「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意思是說:你和我老爸就像孔子周公一樣,都很厲害,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

6樓:夏目蟬鳴

周公不學孔子,孔子也不學周公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這個話是有言外之意的,一定要結合前一句話來看,其實這只是一個類似玩笑的問答而已,並非歷史上的實際情況,按照《世說新語》的記載,陳元方這個回答是很巧妙的,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儲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其實誰都知道,孔子一生最推崇的人就是周公,雖然孔子晚於周公幾百年,但孔子一生的目標就是推行周公的政治主張和禮治,所以說孔子不效法周公那怎麼可能?當然周公不效法孔子倒是真的。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第三)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其實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袁公是故意為難、傲慢無理,而元方則聰明機智、沉著大方,其實是答非所問!

周公不師孔子的譯文

8樓:完整者

曹操《短歌行》一詩的最後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原文是:

「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說的是周公為了招攬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著頭髮,一餐飯要三次把飯粒從嘴裡吐出來,他擔憂的是因自己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了人才。詩人用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賢、禮賢下士之氣度來勉勵自己。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9樓:

泉州話證《世說》

【原文】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第三/3)

【譯文】陳元方(紀)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

」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

「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陳元方故事原文

10樓:金果

出自《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好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正午過了太丘的朋友沒來,陳太丘不再等候便離開了,陳太丘走後,(友人)他才來。

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才七歲,正在門外玩耍,遊戲。客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離開了。」

朋友便發怒罵道:「這簡直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好一起走,卻把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正午時你還不到,就是不講信用。

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便下車想拉元方的手錶示歉意,元方卻頭也不回地進了家門。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

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賞析:文章的結尾,雖只客寥數語,但卻字字生輝。「慚」、「下"、「引」三個動詞,把友人知錯欲改的心態及行為刻畫得入木三分。

對元方鄙棄「無信」的那股倔強勁兒,也用「入門,不顧」四個字,描繪得維妙維肖。就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層 (子斥友人)中,儘管作者用了比開頭和結尾要多得多的筆墨。

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煉。單就敘述的句子來說,在敘述友人問元方時,由「問」到「怒」,感情急劇變化,充分表現了友人那粗魯無禮的性格。

而在敘述元方批駁友人的怒斥時,則選用語氣平和的「答曰」、「曰」這類詞,這對錶現元方不懼怕友人的怒斥、知書達理、善於應對的性格,起到了絕好的作用。

人物介紹: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遭黨錮後,累闢不就。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紀不得已而到京師。累遷尚書令。

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拜太鴻臚,卒於官。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

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紀於遭黨錮後,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文言文中「雜陳」什麼意思,文言文陳是什麼意思

雜亂地擺放著,在醉翁亭記中有 雜然而前盛者 亂放,雜亂無章的意思 文言文陳是什麼意思 作名詞時 1代表古地名或者古國名 2姓氏 作動詞時 1陳列,陳設 2表述,陳述 作形容詞 舊的,過去的 看和什麼連用,也可能表示姓氏,也可能表示述說!1代表古地名或者古國名 2姓氏 3陳列,陳設 4表述,陳述 5舊...

文言文中的實詞「師」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實詞和虛詞是什麼意思?

實詞抄包括名詞和動詞,所襲以這裡 師 的意bai思是 1.老師這一du 職稱2.作為老師 1.讀音zhi sh dao 2.釋義 教人的人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效法。3.組詞 恩師 教師 從師 老師 軍師 大師 太師 師母 為人師表4.造句 立學校須從小學始,尤須先從師範始。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

文言文中 陳 有哪些解釋,古文中的 謝 字有哪些解釋

陳字 通 陣字,古時候是一個字,音義可通。陳,列也。古文中的通假字。在這裡,陳 應譯為 陣形 佇列 古文中的 謝 字有哪些解釋?謝 在古文中的意思如 下 1 更換 替代。出處 西漢 劉安 淮南子 兵略 若春秋有代謝。釋義 就像季節一樣不斷更換。2 詢問 問候。出處 宋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卷二八 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