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是什麼意思

2022-07-31 06:15:11 字數 2959 閱讀 2408

1樓:溫凱霄

這個你多讀點周易就明白了,很晦澀。

至賾~說的就是象 ,不可惡 即是不能挑出一點瑕疵來。

"聖人有意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處,是故謂之象。【象】也者,像也"出自** 5

2樓:沙雪樂

出自《繫辭傳》

原文: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3樓:匿名使用者

聖人有意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處,是故謂之象。【象】也者,像也"出自**

出自《繫辭傳》

原文: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什麼意思?

《周易.繫辭》翻譯成現代漢語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什麼意思?

4樓:沒錢的萌娃紙

意思是:一陰一陽就是「太極生兩儀再生四象,繼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與天高」的道路。

通俗講:一陰一陽的執行變化稱之為道,人從天道變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賦予人的這種善得到完成和顯現。成之,是說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過人性來實現的。

此句出自:《易經・繫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近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5樓:趙庚白

這是《易經·系詞上》中的一句話,揭示出周文王姬昌寫作《易經》是留給他的子孫用來治理周王朝的,周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是古代存續時間最長的王朝。應該與這部《易經》不無關係。

詳細解釋如下:

【原文】一陰一陽之謂⑴道⑵,繼⑶之者善⑷也,成⑸之者性⑹也。

【譯文】一個陰爻一個陽爻是《易經》組卦的手段。《易經》能夠延續不斷地傳承下來說明《易》是一部好作品,安定人民生活確立為政之道是《易經》固有的特點。

註釋:⑴「謂」通「為(wèi)」。相當於「是」。《詩經·小雅·賓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⑵「道」方法,手段。《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⑶「繼」延續;使之不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

⑷「善」好,美好。《論語·述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⑸「成」安定人民生活,確立為政之道。《康熙字典》又【諡法】安民立政曰成。(安民:

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尚書·皋陶謨》:「在知人,在安民。

」;立政:確立為政之道。《尚書·立政》:

「國則罔有立政用憸人。」)

⑹「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因地之性。」

6樓:10000裡晴空10000裡雲

一陰一陽的交媾與變化就是道的呈現。繼承和模仿道的執行模式,而實踐與我們的生活中,那就能讓我們做人做事變得很完善了。但是,只是這樣還是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只有修性到了天性使然,天人合一的時候,也就是佛教說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儒家說到明明德的境界。那便是修道的大成境界了。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過「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7樓:趙庚白

【原文】子曰:「知⑴幾⑵其神⑶乎⑷。君子⑸上交不諂⑹,下交不瀆⑺,其知幾乎。

【譯文】老師說:「知道事情的預兆他就是知識淵博的人,地位高的人與上級交往不獻媚奉承,與下級交往不輕視怠慢。他還知道事情的預兆。

註釋:⑴「知」知道,懂得。《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幾」細微的跡象;事情的苗頭或預兆。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由此而言,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幾,得有喪之理。」

⑶「神」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王嘉《拾遺記·後漢》:「京師謂康成為'經神』。」

⑷「乎」語氣助詞。在陳述句末,表示論斷、決斷或終結語氣。相當於「呢」。如:《道德經》:「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

⑸「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孟子·公孫丑下》:「君子有不戰。」《荀子勸學》:「君子博學。」

⑹「諂」諂媚,曲意迎合。《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⑺「瀆」輕慢,不敬。《左傳·昭公十三年》:「瀆貨無厭。」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什麼意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它的本義就是 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這是一種心繫家國天下的人的思想 一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思想 提前幫大家考慮危機,幫大家度過危機之後再快樂 簡單的說,就是再天下人還沒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就開始費心勞力的去解決,而在天下人都快樂的時候自己最後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

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 989 1052 字希文,蘇州吳縣 現在江蘇省蘇州市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 1023 1031 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 1040 任陝西經略安撫...

怎樣理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句話

首先先憂天下之憂,只有憂國憂民,以百姓為中心讓他們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然後才能天下太平,享天人之樂。怎樣理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國家的利益與個人 的私慾這組矛盾,從古到今始終在拷問著每個人的靈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胸懷這種憂樂觀的人,理想遠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