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四年丁酉解元是誰

2022-10-10 16:50:08 字數 4234 閱讀 2150

1樓:匿名使用者

王玉壁~~要麼就是楊玉乾~~追朔的有點遠又有些狹小。不好查出來。王玉壁在順治八年曾經是解元

2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會這麼問??問的很bc

求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名單

古代科舉如清代的秀才鄉試的各個級別

3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

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

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貢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肆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科舉考試的流程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 夢幻的麼

每月的第二個週日,活動當天12:00至17:00舉行,共5個小時。鄉試、會試的時間為12:00至16:00;殿試在16:30舉行。

人物等級≥10級可以參加鄉試,人物等級≥30級且通過鄉試

到建鄴或傲來國四部**任一考官處答題,12:00正式開始,只有獲得鄉試資格才能繼續參加科舉考試。(每個玩家只有1次機會參加鄉試,鄉試與會試同時進行

會試共有20關,通過「鄉試」的玩家才獲得「會試」資格,玩家可以在建鄴城衙門前找任意一位1號考官(144,81)或(69,104)和(171,27)答題,此後可以根據提示依次找到後面的考官(也可在工作列檢視)。

比賽過程中可以使用虛擬法寶(沒有實物,在考官對話中選擇使用):

天王令——得到正確答案

地王令——系統自動作答,正確率50%

鬼王令——通過戰鬥闖關

法寶的使用次數有限,每位考生最初擁有1個天王令、2個地王令和3個鬼王令,如果連續答對3題(使用法寶過關不計算在內)將獲得一個鬼王令。使用鬼王令的戰鬥中失敗不計算死亡,但算作一次答題錯誤。

會試中最短時間內闖過所有關的20名玩家將獲得當天的殿試資格。如果闖關成功的玩家不足,按比賽結束時答對題目最多、用時最少的順序排名。

殿試在長安皇宮的金鑾殿舉行,由皇帝主考,考試時間為16:30—17:00。

殿試比賽成績按開始答題後累計答對10題所用的時間計算,不受具體開始和結束時間的影響,每答錯一題,用時將增加10秒,累計答錯5題將被淘汰。

答題過程中可以使用天王令、地王令,但每種只有一次使用機會。

5樓:零點記錄官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簡直太難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每月的第二個週日,活動當天12:00至17:00舉行,共5個小時。鄉試、會試的時間為12:00至16:00;殿試在16:30舉行。

7樓:匿名使用者

大唐豪俠的科舉是每星期的星期日下午舉辦1次!!!分為解試(14:00-15:

20)共30道題,正確率在70%就可以晉級下一輪考試!! 省試(15:30-16:

30)到洛陽或長安參加,有5位考官 每位考官出6道題 累計錯12道就取消考試資格!!!每位考官還會出1道附加題正確與否不計入考試成績,但會影響是否進入殿試!!省試結束後進行排名,前20名參加殿試。

殿試(16:40-17:40)共20道題,累計錯8道被取消考試資格!!!

結束後進行排名,前3名可以去長安長孫無忌處領取獎勵!披紅戴彩(後來更新時改為所有通過殿試的玩家都可以去長孫無忌處領獎並且除前3名可以獲得綵帶外,其他通過殿試的玩家中也有3個可以隨機獲得綵帶!!!)

鄉試、院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叫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鄉試第一名解元、院試第一名秀才、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

明清科舉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人數若干第一名稱傳臚,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為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所以是從宋開始的。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

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由部都請派充。

院試是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因學政又稱提督學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學官稱提學道,亦沿稱「道試」。

凡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均可參加, 其報名、填寫履歷、廩生作保等手續與府試、縣試略同。

學政於駐在地考試就近各府應試童生,其餘各府則依次分期親臨考場主持。考試分正試、複試二場。試八股文與試帖詩,並默寫《聖諭廣訓》百數十字。

揭曉名為出案, 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札發入府、縣學學習稱「入學」,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此為童生試的最高階段考試。

9樓:匿名使用者

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第一名,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後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如世稱明代唐寅為唐解元。亦稱「解首」。

宋洪邁《容齋四筆.責降考試官》:「[天禧二年]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姊妹易嫁》:「秀才宜自愛,終當作解首。

」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會元解元入翰林》:「伊翕庵舉進士,引見南海子,上顧學士曰:

此人山東解元也,遂改庶吉士。」

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進士考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0樓:深圳碳鋼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

1、參加院試的考生叫童生。院試通過的合格者叫生員(俗稱"秀才"),所以一場考試下來會誕生很多秀才!

2、鄉試為省一級考試,考試的合格者為「舉人」,所以一場考試會誕生很多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叫解元[jiè yuán]。

3、會試限鄉試的錄取者(舉人)資格參加,考試的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考試合格者叫「進士」,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一甲:三名,叫「賜進士及第」。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同稱「三鼎甲」。二甲:

若干名,均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叫「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

《成化十四年》中隋州和汪直,誰的演技更好?

個人認為在 成化十四年 裡面汪直的演技表現得更好一點,無論實在臺詞還是表情管理上都要更優秀一些。我感覺隋州的演技好一些,隋州是 成華十四年 中的主角,他的外冷內熱以及為官之道是很有魅力的,飾演隋州的演員就演出了這種魅力。我個人更喜歡汪直的表演,認為他的演技更好,因為他把一個雖然 但是對喜歡的人時軟軟...

五四年農曆三月十四生的人是啥星座

陽曆是4月16日白羊座,下面為你介紹十二星座,供你對照 星座名 日期 星座屬性 白羊座 03 21 04 19 火象星座金牛座 04 20 0520 土象星座 雙子座 05 21 06 20 風象星座巨蟹座 06 21 07 22 水象星座獅子座 07 23 08 22 火象星座 座 08 23 0...

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史?作者分別是誰

1 史記 漢 司馬遷著,130卷。2 漢書 東漢 班固著,100卷。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著,120卷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著,65卷。5 晉書 唐 房玄齡等著,130卷。6 宋書 南朝梁 沈約著,100卷。7 南齊書 南朝梁 蕭子顯著,59卷。8 梁書 唐 姚思廉著,56卷。9 陳書 唐 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