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斷是否用於判斷句

2022-10-22 11:40:15 字數 5958 閱讀 3969

1樓:匿名使用者

最準確的方法是把句子翻譯成現代文,根據句子意思判斷。

2樓:池珏

「者也」句式,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3樓:菀蘭隱雪

一般都與「也」相連用。

……者,……也。

4樓:夏日娃

者,也,者............也。這些一般就是判斷句。

語文文言文中判斷句是什麼????????/

5樓:雁月明

文言文判斷句例說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第一、「......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第二、「......,......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第三、「......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第五、「......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第六、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第八、用動詞「為」「是」表判斷。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第九、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語文文言文中一句話既可以是判斷句,又可以是倒裝句嗎?

6樓:晨曦曦

不可以,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句式。

判斷句就是「……者,……也」這樣的;

而你所說的,肯定是把判斷句和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弄混了,賓語前置只能是「莫我肯顧」這樣的,應理解成「莫肯顧我」,這是在半個句子裡表現出來的賓前。而不是你所理解的「者、也」互換位置。

7樓:匿名使用者

ԛԛ後來被引用到市場營銷學中成為了傳銷。其實在也摸索了很多年,名稱也不統一。

自11月1日起施行的《禁止傳銷條例》規定: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

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

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

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係,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

語文古文 :什麼是判斷句?

8樓:我沒說話

一般都是「……者也」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多少種型別?

9樓:匿名使用者

「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

「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

「為」「是」句式

餘為伯儵。

「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語意判斷句

劉備天下梟雄。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裡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範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範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樑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樑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餘為伯儵」

高中粵教版語文必修三和必修四文言文中的判斷句 30

10樓:永淳我心

必修三都是古詩詞,必修四是文言文。

在文言中,表判斷大多用語氣詞。而很少像在現代漢語中那樣用判斷詞「是」 。常見判斷句式如下: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領起,謂語用「也」表判斷。例:

(1)陳涉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藺列傳》)①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2、.……,……也

有時只用「也」表判斷。例:

(1)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赤壁之戰》

(2)和氏壁,天下共傳寶也。 《廉藺列傳》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

(4)用心一也。《勸學》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勸學》

3.……者,……

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停頓。例:

(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2)粟者,民之所種。《論貴貯疏》

4、……者也

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式較常見。 例: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5.加副詞判斷句

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3)樑父即楚將項燕。《項羽本紀》

6、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過秦論》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3)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二章》

語文中的文言文中的判斷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省略句,怎麼區分?

11樓:北冥有魚貓

太長了,直接給個**你吧

12樓:房婭卷濟

首先你必須明白

主語賓語

謂語動詞

狀語等基本語法概念,

然後再去區分前置

後置省略情況

13樓:馮人扶秀蘭

1、賓語前置

2、判斷句

3、省略句

4、狀語後置

在文言文中,怎樣的句式算是判斷句

14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從內容上看,和現代漢語的判斷句沒什麼區別,都是對人、事、物、情況、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斷;從形式上看,最大的區別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斷詞。

文言文中判斷句最常見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面用「者」字(有時也可不用)表示停頓,再說出謂語,最後用「也」字收尾。例如:

「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戰》)2、主謂之間不用判斷詞,只靠主謂語先後排列表示判斷。例如: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3、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4、用給定副詞「非」等表否定判斷5、動詞「是」、「為」表判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第一、「......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第二、「......,......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第三、「......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第五、「......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第六、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第八、用動詞「為」「是」表判斷。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第九、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語文文言文實詞各個的意思,語文文言文128個實詞各個的意思

勸學 荀子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

如何識別文言文中的各種句式,如何判斷文言文句式

其實從不同角度去分類就有不同的分法。比如 從語氣看就有陳述句 感嘆句 疑問句 祈使句 肯定句 否定句。如果你只是應試,建議就不用去深究。我們上古代漢語通論時也只是講了三種。語氣方面一看就可以看出來就不多說了。我想你肯定是關於詞序和句式做題混淆。有時候一道題說讓你判斷是什麼句式,又想說是倒裝吧?或者賓...

文言文中,之有幾種用法,「者」在文言文中有幾種用法?

助詞 指人 物 事 時 地等.的 的 人 東西 事情 例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用在數詞後面,譯為 個方面 樣東西 件事情 例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用作 若 似 如 的賓語,譯為 的樣子 例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 的 例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