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孝親不代,子不孝什麼親不在哪個詞怎麼說的

2022-10-30 20:00:11 字數 4635 閱讀 7035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能把原話弄錯了。應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或「子欲養而親不在」。

「養」是指奉養父母;「親」是指父母親。

全句的意思是:作兒子的雖然想奉養父母,但父母已經去世了,再怎麼後悔也來不及了。

常用於要趁父母在世時行孝心,不要留下終生的遺憾。

2樓:

你好!閣下是不是混淆了兩句話:

「子不孝,父之過」:兒子不孝順,那是做父母的過錯,沒有教育好。

「子欲養而親不待」:兒子雖然想奉養父母,但父母已經去世了,再怎麼後悔也

來不及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不是吧啊

我覺的代有「貸」的意思啊

意思可以理解是兒子不孝順,親人可以不養活他,,,,呵呵!

子不孝什麼親不在哪個詞怎麼說的 10

4樓:o獨孤幽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或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5樓:前面的傻子你給我站住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6樓:青龍偃月闖天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子不孝親不待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子不孝孩子不孝順

親不待親人等不到孩子贍養的這一天。

8樓:鯨娛文化

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子不孝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9樓: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出處:《韓詩外傳》——西漢燕·韓嬰

原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譯文: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擴充套件資料

含義表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 用於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以此來比喻痛失雙親的無奈,反映出百善孝為先的重孝觀念。

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出處1、《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2、《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賞析這是丘吾子說給孔子的話,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此話是從反面來告誡孝子們,說明行孝道要及時,要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後來用「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有用來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卻不讓其停止,這裡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義的事。

10樓:老王老師**

上句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下句.此句的意思為: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颳著;當子女想要去贍養自己的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等不及離我們而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是孔子(皋魚)說的,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清代《孔子集語》集錄.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出》引作:「孔子聽得皋魚哭啼,問其故,皋魚說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11樓:鯨娛文化

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12樓:中職語文教學教研分享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

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什麼叫不孝子

13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呢不孝子是指不遵守父母意願的,在那時做為孝順的兒女是不管父母說什麼都言聽即從的,不然會被視為不孝,如今社會也因人而變了,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社會環境不打罵父母不和父母頂嘴 讓父母為自己省心,當他們老了耐心善待他們就很孝順了,不然就是不孝子

14樓:老鬼

不孝子,專指對父母不孝順、不聽話的兒女。

不孝:也有兩意:一指不聽父母話,二指不在物質上奉養父母。

15樓:辭次平生

1、不孝有三:

(1)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2)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3)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2、無後為大。

16樓:匿名使用者

當他們想你時,你卻忘記了還有他們的牽掛;當他們渴望團聚時,你卻因為路途遙遠,怕累卻說慌不想回家時;當他們生病了,你卻認為小事情無須理會;當他們指責你時,你認為是他們跟不上時代而浪費你的時間和情感。。。。。。

子不孝父之過出自**?

1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作品影響

中國《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鬆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國際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根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2023年,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2023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回義大利。

韓國、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2023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2023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2023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2023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2023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2023年~2023年),在2023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

18樓:西郊有雨

「子不教父之過」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鬆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鑑」,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19樓:綠水青山俱樂部

《三字經》中有云:「子不孝,父之過。」很多人是這樣解釋的:

如果一個孩子不孝順,那肯定是父親的過錯;也有人說,父之過,那母親幹什麼?難道母親們沒有義務?也有人理解說孩子必定會效仿父親的一舉一動……眾說紛紜。

其實,我的理解是:子一代人的不成才,是父輩一代人的過錯。望採納

2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子不教父之過吧?《三字經》

子欲養而親不在,親欲養而子不待

親欲養而子不待 年初,一則北大學念段子發萬字檄文控訴父母的新聞登上了社會頭條。故事中的主人公,雖身為北大學子,但飽受原生家庭粗暴教育之傷,最終與家庭 決裂 長達12年。12年春節不回家,拉黑父母 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決絕的行為背後更多的是失望和無奈。父母到了這個時候,總是急於彌補與孩子的關係,甚至甘...

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意思,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大樹想靜止不動,可是風卻不停的吹動著大樹,做子女的想報答父母時,可父母已經不在了。出自 韓詩外傳 卷九 等真正明白要善養父母的時候,發現他們已不需要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如果平時工作忙,記得多打 報個平安。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

都說子不教,父之過,那如果孩子不孝順,真的該怪父母沒教育好嗎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都是在模仿父母,如果孩子不孝順的話,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有一些行為讓孩子看到了,然後他們模仿從而導致這樣的行為。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的爸媽都是比較孝順父母的人,在父母在世的時候,他們都能夠用心去照顧贍養父母,比如說我的外公在世的時候,我媽每個星期都會去看望我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