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遊桓山記全文翻譯,急求徐霞客《遊桓山記》全文翻譯!

2022-12-04 04:45:10 字數 4144 閱讀 8545

1樓:loster是我

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使臺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太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加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遵被遣以往,遵攜一子二臺卒,倍道疾馳。

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價往湖州報軾。而遵行如飛,不可及。

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遣人得先之。遵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遵徑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臺卒夾侍,白巾青衣,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

軾恐服見也,不敢出,乃謀之無頗。無頗雲:「事至於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

」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為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雲:

「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臺牒拄其衣,若匕首然。

遵又久久不語,人心益疑懼。軾曰:「軾自來殛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

」遵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

「太博必有被受文字。」遵問:「誰何?

」無頗曰:「無頗是權州。」遵乃以臺牒授之。

及開視之,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遵促軾行,二獄卒就縶之。即時出城登舟。

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之。

2樓:匿名使用者

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柺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裡,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鬆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裡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藉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裡,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

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臺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

臺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

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裡,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

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

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

經過鬆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裡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急求徐霞客《遊桓山記》全文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十一日,天空無雲,風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過一樣。我拄著柺杖開始攀登恆山,向東走,一路盡是低矮的土山,沒有爬山的辛勞。

走了一里,轉向北再走,所見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紅色。有盤曲的松樹並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

又走了三裡,山崖漸漸高起來,陽光透過鬆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這裡名叫虎風口。從此石路縈繞盤旋,開始了順著山崖藉著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裡,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著「朔方第一山」,裡面有一間官房,有廚房,有水井。

從牌坊的右邊向東順著石階而上,崖的半腰是寢宮,寢宮的北邊是飛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嶽殿了。北嶽殿上面是絕壁,下面挨著官房,殿下很高的臺階插向雲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豎著。從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著北嶽殿構成一間屋子,叫會仙台。

臺中塑著群仙,四周排列緊密沒有空隙。我這時想著從高崖攀援登.亡絕頂。轉過北嶽殿東,望見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是登頂的小路。

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裡,然而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人洪流中,沒在水裡不能出來。我更加鼓足勇氣攀登,許久才鑽出荊棘,登上峰頂。

這時陽光明亮絢麗,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塊紛紛墜落,各種樹濃陰遮蔽。這山的土山沒有樹,而石山才有樹。北邊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樹都長在北邊。

渾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著一重山,蒼茫看不到邊際。南邊是龍泉山,西邊是五臺山,一片青蔥,和恆山為伴。

近處是向西延伸的龍山,龍山的東邊是它的支峰,好像肩並肩、袖接袖地阻擋著沙漠。

過了一會兒,從峰西下山,尋找先前進入山峽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頭向東看,見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因而又上到那裡問那個人,他指著東南松柏之間,朝著那個方向走,就是上山時所見到的寢宮後面的高崖頂。不一會兒,果然有一條路。

經過鬆柏林,先前從山頂望松柏是一片蔥青,好像是蒜葉草莖,到了這裡一看卻是合抱的參天大樹,比虎風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是飛石窟了

蘇軾傳全文翻譯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

宋史 蘇軾傳全文翻譯

蘇軾 記遊廬山 翻譯

4樓:痕九天攬月

譯文:我剛到廬山時,山谷奇異又秀麗,是我平生從未看到過的,我的兩眼幾乎是應接不暇,於是就產生了不想要作詩的念頭。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們都說「蘇子瞻來了」。

我便不自覺做了首絕句:「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但又暗笑前面說的荒謬,又再做了兩首絕句:「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當天,有人把陳令舉的《廬山記》拿給我看,我便邊走邊讀,看到其中說到徐凝、李白的詩,不覺好笑。一會兒到了開先寺,主僧向我要詩,於是作了一首絕句:「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在山南來回已有十多天,認為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若從中要挑選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說漱玉亭、三峽橋,所以做了這兩首詩。最後和摠老一起遊玩了西林時,再做了首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寫廬山的詩都在這裡了。

原文: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雲蘇子瞻來矣。

不覺作一絕雲:「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雲:「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 是故人。

」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旦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雲: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雲: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餘廬山詩盡於此矣。

出處:宋·蘇軾的《東坡志林》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宋·蘇軾的《東坡志林》此書所載為作者自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

作者介紹

蘇軾(2023年—2023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嘉祐二年(2023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

詩文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鄭日奎《遊釣臺記》全文解釋,遊釣臺記的全文翻譯

第一段的 第 應翻譯成 只是 翻譯水準問題。嗯。遊釣臺記的全文翻譯 遊釣臺記 1 清 鄭日奎 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 2 先生風節 3 輝映千古 4 予夙慕之 5 因憶富春 桐江諸山水 6 得借先生以傳,必奇甚,思得一遊為快。顧是役也 7 奉檄北上 8 草草行道中耳 9 非遊也 10 然以為遊 ...

求遊恆山記的翻譯

課題 23 遊恆山記 題解 本文選自 徐霞客遊記 恆山,五嶽之一,位於山西北部。作者 徐霞客,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地理學家。原文 十一日,風翳 y 淨盡 風平雲散。翳,雲霧 澄碧如洗。策杖登嶽 拄著手杖攀登恆山。策,拄著,扶著。嶽,這裡指恆山 面東而上,土岡淺阜 f 低矮的土山 無攀躋 j 勞 沒有...

寄黎眉州蘇軾全詩翻譯,蘇軾的《梅花》翻譯 急求!!

寄黎眉州 蘇軾40歲左右知密州,在密州所屬的膠西縣,寫詩遙寄任眉州知州的黎錞。詩將瓦屋山和峨眉山對舉,夢迴縈繞的家鄉山水如在眼前。表達了對共同恩師歐陽修的懷念和歸隱之情,由於蘇軾不滿新法,政治上受壓抑,思鄉 歸隱之情甚濃。寄黎眉州 蘇軾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