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散馬蹄聲上一句,秋風吹散馬蹄聲前一句是什麼?

2022-12-21 05:10:08 字數 4762 閱讀 6152

1樓:影視三二一

秋風吹散馬蹄聲上一句是終古高雲簇此城。

《潼關》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這裡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

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

2樓:王者驢傲天

這句詩出自:清末革命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潼關》,原文如下: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千年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3樓:合夥人金林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出自:清末譚嗣同《潼關》。原詩如下: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白話文:千年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奔嘗山入潼關不解平。

白話文: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秋風吹散馬蹄聲前一句是什麼?

4樓:碎掉的吸鐵石

終古高雲簇此城。譚嗣同。

5樓:大哥

細雨染出楊柳色

秋風吹散馬蹄聲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的譯文

6樓:金牛咲

翻譯為: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出自清朝譚嗣同《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原文為: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此句詩出自出自近現代譚嗣同的《潼關》

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

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8樓:精神伴侶海鷗

對於他的譯文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在秋哥戰場的時代所給人帶來的影響。

9樓:虞離婁

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我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

10樓:寶格格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

潼關 譚嗣同。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11樓:易

久遠的高雲簇擁著潼關古城,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大平原仍嫌拘束,秦嶺山脈進入潼關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潼關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嫻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意思

12樓:活寶一品堂

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公元2023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

《潼關》中為什麼說「秋風吹散馬蹄聲」?

13樓:來自九鯉湖生龍活虎的冬天

公元2023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秋,自己遊歷潼關的季節。馬蹄聲,指歷史上發生在潼關的戰爭,比如曹操與馬超,明朝與李自成。整句詩就是說,過去的戰爭歷史遠去了。

14樓:網友

秋風吹散馬蹄聲落葉花黃送舊人瑟瑟涼意悲哀問何日春光映古城。

「山入潼關不解平」出自哪一首古詩?

15樓:可愛的康康哥

出自《潼關》,是一首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陝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全詩如下: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如下: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16樓:小白家裡小白

「山入潼關不解平」出自哪古詩《潼關》,近現代詩人譚嗣同所作。

原詩:《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釋義: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17樓:陳律師的陳

「山入潼關不解平」出自:譚嗣同的《潼關》

原文:潼關。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譯文像是群峰眾巒在這裡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裡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賞析: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潼關的**:

(潼關 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選一個角度賞析此句 準確一些,謝謝。 50

18樓:匿名使用者

從最後一個聲字來看,馬蹄聲是隨著秋風,越來越遠,而簇字則突出城之高。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詩出自譚嗣同的七言絕句《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前兩句詩「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分別使用了擬人和(詞語)移用的修辭格。首句「終古高雲簇此城」把物當人寫,說「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既有高遠險峻的氣勢,又有生動感人的色彩;次句「秋風吹散馬蹄聲」,「吹散」本來並不用於「聲音」,這裡說「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聲與馬蹄聲互相交織的聲像,渲染了一種濃烈的磅礴氣勢,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特別感人。

20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高空的雲層簇擁著這座城,而且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事實上潼關古城高約16米,這是通過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城樓的高大威嚴,直插雲霄(見下圖)。

出自譚嗣同《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秋風吹什麼吹什麼吹什麼吹什麼寫一句子

秋風吹涼了無數遊子之心,吹下了無數母親之淚,吹散了人間涼薄,吹出了一顆顆歸家之心 秋風吹黃了樹葉,吹熟了果實,吹走了炎熱,吹來了涼爽的秋天.秋風吹著口哨,從田野跑來了,用吹字寫句怎麼寫?1 刺骨的寒風吹著可憐的小女孩。2 風,輕輕地,溫和的吹著,是美麗的秋姑娘姍姍而來。3 王明一邊幹活一邊吹著口哨。...

秋風引最後一句表達什麼感情,秋風引中孤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 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秋風引中孤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孤客 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表達了作者孤獨 思鄉的感情...

秋風雜秋雨,下半句是,秋風雜秋雨,下一句是什麼?

秋風雜秋雨 後面的詩句是 夜涼添幾許 出自 四時之風 作者是北宋的郭熙。全詩如下 四時之風 春風能解凍,和煦催耕種。裙裾微動搖,花氣時相送。夏風草木薰,生機自欣欣。小立池塘側,荷香隔岸聞。秋風雜秋雨,夜涼添幾許。颼颼不絕聲,落葉悠悠舞。冬風似虎狂,書齋皆掩窗。整日呼呼響,鳥雀盡潛藏。秋風雜秋雨,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