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仁的問題!怎樣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2023-02-19 08:35:07 字數 5238 閱讀 5116

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別是仁。仁的本質則是「愛人」,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愛人」(《論話·顏淵》)。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

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他:老師,要怎麼樣做,「仁愛」才算是做到呢?

孔子說:「很簡單,只要你做到了5個方面,那麼仁愛基本上就完成了。」

1、恭則不侮。

他說的「仁愛」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恭則不侮。「恭」是恭敬的「恭」,侮是侮辱的意思,對人要恭敬,為什麼呢?孔子說恭則不侮,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你對別人如果必恭必敬,有一個很美好的態度,那別人也不會輕易來欺負你,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尊嚴,那麼就對別人儘量地友善。

2、寬則得眾。

孔子講的「仁愛」的第二方面叫做寬(寬是寬和)則得眾。就是你對別人越寬容,你就會擁有越多朋友的信任和眾人的愛戴。

3、信則人任焉。

孔子講的「仁愛」的第三方面是:信則人任焉。信就是一個人守信譽,說話辦事都有他的信譽,一定是要做到的,這樣的人,「任焉」,就會不斷地給他很好的機會,社會上很好的機遇,都會給有信譽的人。

4、敏則有功。

敏」是敏銳敏捷的「敏」字,就是說除了我們的信譽還要用智慧去提升勞動效率,這就叫敏則有功,誰敏銳誰就會建功立業,做出很好的成果來。一個真正敏銳有智慧的人是會在現實中發現各式各樣的機遇,人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最先發現那些最有利的因素,去把壞的一件事情迅速變好。

5、惠則足以使人。

惠」是恩惠的「惠」,這個是說給一般做領導的人,他說惠則足以使人,就是一個人有恩惠之心才足夠調動別人的積極性,讓別人為他所使用。

怎樣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解決道德的什麼問題。

2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孔子思想的道德觀主要是:仁、義、禮。

孔子在繼承了仁的傳統含義基礎上,將仁直截了當地歸結為生命、人心,從而形成了系統的仁學。

3樓:副食藏

解決了以暴制暴的問題。

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4樓:墨海愚者

孔子認為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論述中並沒有給出「仁」的確切含義。

孔子是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是: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6樓:奶思呀呀

含義:「仁」定義為「愛人」,(一個可以稱之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穩,才能能夠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夠更好地賙濟眾人,方能博施濟眾。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7樓:譚銀光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2)評價:①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係;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8樓:清花夢桃

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樓:娣荷

仁,禮 ,這是他的思想核心。

簡述孔子仁學的基本內容?

10樓: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11樓:匿名使用者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關於仁的觀點?

12樓:茅浩宕井妮

克己復禮為仁。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實際上,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

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要做到仁,需要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

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仁」 之內涵許慎《說文解字》中的「仁」,謂:「親也,從人二」,進而說「親者,密至也」 。孔子學說具有強烈經驗性質,歷來取近譬遠,據實說虛,其立足點雖是個人的修身功夫, 目標是養成「君子」 的社會。

「仁」 的倫理信條,出發點在個人,每個人必須實行於他周圍的家人,進而才是家人的親戚、親戚的親戚。這便是由近及遠的道德推衍,或稱教化。而「仁」 的內涵便是基於家庭和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這套規範的價值基礎,也就是「孝悌」,至於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會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禮樂。

《論語·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孝的行為準則適用於兒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倫理原則的行為,本指弟弟對兄長的善待與服從,其實也就是年幼對年長的敬重與接受教育。

「仁」 並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須化為起居行止的「溫、良、恭、儉、讓」 的態度並體現於日常生活,最終實現於和睦的家庭生活中,無數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證社會的井然秩序。

《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從積極一面來講的。

凡是一個人想達到的想爭取的,就應該也同時想到,別人也會同我一樣,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願。

同樣在《論語·雍也》篇中,子貢問夫子: 「如有博施於人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孔子答道:「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意思是說,凡能夠廣泛地推導其仁心救濟絕大多數人眾的,**僅僅是「仁」 行呢?

「仁」更多地只能化為起居飲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倫範,看他是否可以在平時履行道德禮節。這個「禮節」 就是倫理制度—— 孔子的時代,也便是「周禮」。

「禮」本來用來是制「欲」 的,人的慾望氾濫,便有一切不合乎「禮」的行為,孔子因此要求以「達仁」 或「成仁」 為修養目標的,必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終日不違仁」。

孔子認為, 「禮」就是為人的本分和守則。「仁」 之為善,其實往上可以無窮進展,以至於聖人都有難得充分踐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實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禮」 的界限就可以了。

14樓:大道教育

仁,是人性核心,是良好政治的基礎,是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道德。人可以從孝弟開始認識社會,愛護他人,從而具備仁心。

15樓:匿名使用者

一。知與仁 從廣義而言,孔子所說的"知",包括知性主體即通常所說的認知心,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客觀知識,特別 是文化歷史知識,如典章文物,禮儀制度以至"草木鳥獸之名"之類,並且具有明顯的人文主義特徵。在孔子看 來,客觀的經驗知識及歷史知識,對於應事接物以至提高人心靈境界,是必要的,甚至是基本的。

人的知識是靠"學"與"思"獲得的,而"學"與"思"一般地說,可以歸之於知性活動。就"學"而言,它是經驗 的,客觀的;就"思"而言,可能是經驗的,也可能是先驗的,可能是客觀和,但不管從哪個意義上說,都可以歸於 知性範疇。 事實上,孔子雖然很重視"知",但是,並不以獲得科學知識或"客觀真理"為目的,他不是為知而知,而是 為用而知,為行而知。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子所說的"上達"固然是"知",但不是獲得最高的知 識,不是橫向的物件認識,而是自我超越的存在認知,也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認識,就孔子而言,則 是"知天命""達天德".

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說明他是把"知命"看成實現君子人格的重要條件。

人若能知德,便 能知命。"知德"和"修德"是相互聯絡的,仁德之所以成為境界,不僅靠知,而且靠行。正因為如此,孔子很重視"修 德",並以"德之不修"為憂。

境界的提高,需要修養和實踐,不只是知的問題,而要在最近生活的地方去思考,這 就是近思。"下學而上達"也是一種最高的知,就其實質而言,就是"知仁".它雖然需要生活經驗知識,但又超越 了經驗知識,它是一種真正的超越,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只有實現了這層超越,才能達到最高境界,仁的境界。 二。勇與仁 從心靈哲學的角度說,勇是一種高度凝鍊,高度昇華了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

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道"就是這樣的意志力。這是生命意志,道德意志。這種意志是人人具有的,比如"三 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如此。

意志是人的尊嚴的表現之一.如果經過培養,使之成為持久的, 穩定的,有內容,有目的的精神力量,便成為心靈境界的組成部分. 知仁勇三者,代表心靈存在及其活動的不同方面,即智性,情感和意志.知是為了上達,即知天 命,達天德,而最高的德就是仁,所謂知,歸根到底是為了仁.至於勇,歸根到底也是為了實現仁.

參考資料:

孔子「仁者愛人」的涵義是什麼,如何理解孔子的「仁者愛人」

涵義 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是出自戰國孟子的 孟子 離婁下 一 原文 孟子曰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二 譯文 孟子說 君子之所以不同於普通人,就是因為存的心思不...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仁 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兩個人相親相愛。孔子首次將 仁 的含義規定為 愛人 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愛理論,後世的統制者又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孔子認為 愛人 要由近及遠,首先要 親親 做到 入則孝,出則悌 然後才能達到 泛愛眾 這與墨家的 兼愛 以及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 博...

孔子的「為仁由己」怎麼解釋,孔子說什麼是「仁」

為仁由己 的意思是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出處 論語 顏淵篇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