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道德經》第八章的讀後感
1樓:鬼才
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山枝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
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溼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
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
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培老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配唯公升,以就鮮潔,似善化。
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裡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範疇。
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2樓:姬覓晴
隨手翻起來了書架上的這本《道德經》,經常聽孩子誦讀,自己對文章的大意卻不甚瞭解。在查詢網路資源後,對第一章進行了粗略的瞭解。現就部分章節內容**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執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
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
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3樓:貝海拾滄
除非哲學老師,不然不會佈置這種題目。這種題目要自己寫,不用像是讀後感。妙不可言傳。
4樓:網友
不可道。
下面沒有了,呵呵。哪個老師會出這種題目啊,能讀出意思來已經了不起了,總領道家思想的章節還要「感」,涮人玩嘛。
《道德經》第八章感悟
5樓:星恩文化
第八章 以水喻道。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野滑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尤。」
上等的好人如水一樣了容納眾生,以無為之道處無為之事;中等的好人一般都抱著為「為你好」的心依它而行,是有發心和目的的;一般的好人屬於不傷害他人的人;通過此文就能充分感受到先賢的博大胸懷,因為在現神運在社會中最多把「一般好人」頌瞎臘看作是不好不壞的人或者看作是不壞的人。
《道德經》第四章讀後感
6樓:剛陽文化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猜粗乎是天帝的祖先。
對這篇⽂章個⼈感悟:道就是天道,你怎麼⾛、怎麼衝也衝不到終頭,這是⼈學道不能有⾃滿⾃⾜的⼼態,那才能夠更好地豐富⾃⼰⼼靈。道本來就是萬物之中⼈學得到的,就能挫掉⼈⾃⼰的銳⽓⽽變得善良,道⼈如果願意去悟並⽤於⽣活上,倒是可以解決所有紛爭的。
道就像光⼀樣,能令⼈有光明和正義。
和其光,就是說⼈願不願意把道領悟出道的精髓,並⽤道的標準在⽣活中去做事、做⼈,就能以道相合,就是以光相會,就能把⾃⼰活成光,照亮了⾃⼰⼼中的⿊暗本性,也能⽤天道除掉它。更能照亮別⼈⼼中的⿊暗本性,教育⼈⾏道⾏善除去⿊暗本性產⽣出來的慾望。當⼈把⾃⼰活成改簡了光沒有了⿊喑,他⾛出⼈⽣的道路上,成了⼀個真正修道的⼈,那得著⼼靈的快樂是不能⽤⾔語表達出來的。
做到了道德要求的標準,那個時候⼈就會發現⾃⼰如同⼀粒塵埃,沒有什麼可以⾃誇的就會低調下來,好好的學道⾏道,道⽆形⽆像,只有向核兆褲善有善⼼的⼈努⼒去學道⾏道的要求,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奇妙之處,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7樓:成大文化
道公升殲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天道啊,能講,但講出來,似乎又不是要說的那個東西。給它個好笑姿定義,又感覺不能概括,只能說明它表現出來的大致形態,而不能解釋它的本質。
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麼都沒有,就象萬物初始時的樣子。又好象有,並且非常巨大,包容萬物,無邊無際。說它無形,是往微觀處看,說它有形,是往巨集觀處看。
這兩種形態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萬物的起源,萬事萬物似乎是循著它的規律和法則形成和發展的。
今天我開始讀《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講的是天道的形態。老子同大家講道,這裡講的道,並不是你們常說的,或是聽到的,看到的道。要講的是天道。
那天道是什麼呢?它可以說非常渺小,小到無形,小到看不見,摸不著,就象萬物初始時,形成萬物的那粒微塵。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萬物,大到無邊無際。
我們可以從它小到無形開始想象,一直到它大到無限。我們可以試想,在它小到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點,和它大到無限,也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地方,會不會就是它有形或無形的起點,它的有形和無形都從這裡友絕開始。它的有形或是無形,其實,只是我們想象的軌跡不同,感受到的形態變化便不同。
而這兩種形態,都是天道的形態。天道便在這兩種形態間,相息相生,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地執行著,既是虛無,也是恆有,是無限大,也是無窮小。
道德經》第1章讀後感:好多人都在學習這個學習那個真的有用嗎?關鍵是學來的是知識,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發出來的,被人查詢了好多名家大咖,關於對《道德經》的討論。
個人還是更認可其中乙個觀點: 那就是《道德經》是拿來用的,而不是來學習的, 通過讀《道德經》,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頻率的奧妙。把感悟生發出來的智慧。
用到日常生活、事業、生意上,這才是讀《道德經》真正的目的。
《道德經》第五章讀後感
8樓:野半下獨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無所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沒有偏私,也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會使人困惑,更行不通,甚蔽棚至招致失敗,不如保持虛靜才能恰如其分。
可以從以兩個角度來理解:
一、做領導要平等對待所有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古代用草編織的狗,祭祀用的,祭祀之前,覺得比較重要,祭祀之後就不重要了。
這兩句主要說不管是天地還是聖人,對待萬事萬物和百姓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厚此薄彼。讓他們自己去奮鬥去努力,就像太陽一樣,光芒照耀各處。道家所講的「不仁」是大仁。
老子講的聖人就是乙個好的領導人,好的領導也要沒有偏私,制定的制度,規則應該是一視同仁的,才能便於管理。
二、動靜結合,恰如其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橐龠就是風箱,風箱裡面是空的,乙個空虛的東西,空氣可以進來出去,不窮盡,越發動就可以產生更多的風,風助力產生更多的火用來冶鐵做飯等,風箱很重要,但是好像它沒有功勞一樣,這就像天地,聖人,做了很多事,實際上沒有給大家帶來很大的感受。多言:不是說話多,而是把話講絕了,多言,說話非常肯定,最後沒兌現就失信。
數窮:就沒有退路了。不如守中,拿扒「中」是「衝」,衝就是陰陽,提醒大家時刻要保持衝消並昌的功能,要動靜結合,要少私寡慾,要恰如其分,這樣能量才能無窮無盡。
今年的美洲盃,在巴西和阿根廷還沒踢之前,巴西**對阿根廷**說:巴西要把阿根廷踢個5:0。
然後結果呢?巴西被阿根廷踢了個1:0,戰敗了。
巴西**就把話講絕了。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管理者推行的制度,規則,也不能隨便變來變去的,這樣也會把自己逼到死衚衕。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的詳細解釋,《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餘道矣 我的理解是,最聰明的處世方法要像水一樣,不驕不躁,水總是往低處留,可是萬物都離不開水,人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該謙虛一點。這樣才會真正地接近於 大道 上善若水 是道家的一種境界 心靜如水,水能載舟,滋潤萬物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童年》第八章讀後感,童年第八章體會50字
說起童年,本應該是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可是,前幾天在老師的知道下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 凡卡 書中的主人公凡卡是一位9歲的小男孩,因為家裡窮,養不起他,因此被送去做學徒。在做學徒的過程中。他飽受老闆的虐待,整天吃不飽,穿不暖。他的童年是沒有歡樂,整天提心吊膽的。我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在家中有爸爸媽媽...
正面管教第八章讀後感,正面管教第七章讀後感,求解答,越簡單越好,幫忙的朋友,謝謝
不管是對自己孩子的培養,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26239 還是對學生的教育,都離不開正 確的管教。很難得有這樣一次機會,可以讓我靜靜地拜讀由美國的簡 尼爾森寫的 正面管教 這本書。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年輕教師來說,這的確是本好書,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