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造句,投筆從戎這個詞的出處是?

2025-06-07 03:35:38 字數 3139 閱讀 7635

1樓:咕嚕咕嚕的花貓

投筆從戎造句如下:1、戰事一舉,他立即整裝返國投筆從戎。

2、有時候我也想像他一樣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可是我做不到。

3、抗戰時,許多在學青年毅然投筆從戎,加入抗日行列。

4、投筆從戎不是壞事,可是我們要真正做到還需要研究三分。

5、歷史上有很多為人都是投筆從戎的,我們孩子啊猶豫什麼呢。

6、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重新整理l日國風。

7、抗日戰爭爆發,革命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抗日的前方。

8、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提高青年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9、你拿什麼和他耐瞎比,他能夠投筆從戎你能夠慎冊嗎?

10、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投筆從戎的同學可不少呀!

11、乙個男人,投筆從戎,他的生命不再屬於自我昌孝空。我對軍人的感慨,就像對我的生命一樣堅強。

12、日軍大舉入侵我國時,有的人投筆從戎,保家衛國,有的人卻楚囚對泣,束手待斃。

13、有時候我也想像他一樣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可是我做不到。

14、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重新整理舊國風。

15、投筆從戎不是壞事,可是我們要真正做到還需要研究三分。

投筆從戎這個詞的出處是?

2樓:愛教育的小達人

東漢班固的《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是東漢乙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

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近義詞棄文就武。

拼音:qì wén jiù wǔ。

釋義:放棄文業,改從武事。

出自: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聞詩禮傳家,此子棄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讀《武經七書》麼?」

3樓:公考路上的人

投筆從戎。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班超傳》。

班超,字仲公升,東漢扶風郡平陵(今陝西省咸陽縣西北)人。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肯動腦筋,能言善辯,讀了不少書。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著名的史書《漢書》就是他們父子倆編撰的。

西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寫字,突然感到一陣莫名的厭煩和苦惱,於是「啪」的一聲把筆摔在地上,嘆氣說:

男子漢大丈夫,縱然沒有其他什麼志向謀略,也應當學學當年的博介子和張騫,在外建立功勳,怎麼能夠長久地把時間花在替人抄寫上面呢?!」

聽了這番話,周圍的人都譏笑他異想天開,班超感嘆地說:「庸人怎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啊!」

後來皇帝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派兵出征,班超從軍入伍了。他英勇殺敵,大敗匈奴,立了戰功。

西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投筆從戎」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的行動。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家貧,嘗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

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

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翻譯:班超因為家庭貧窮,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

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後來班超作為使者訪問西域,回來後因立功而封為王侯 。

5樓:攉攉有名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閒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投筆從戎的意思

6樓:教育達人老王呀

投筆從戎的意思是:扔掉筆去參加軍隊。指文人棄文從軍。

投筆從戎(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是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投筆從戎指扔掉筆去參軍;比喻文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運用示搭或例:清·金松岑《孽海花》:「你道珏齋為何安安穩穩的府臺不要做,要自告奮勇去打仗呢?雖知帶伍出於書生投筆從戎的素質,然在發端的時候,還有一段小小的考古軼史。」

投筆從戎成語出處和寓意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永平行枝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投筆從戎」。

寓意: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志。成語告訴人們,應向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

成為乙個棟樑之材,報效祖國。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乙個目的,為國雄於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投筆從戎(漢語成語)

談談你對班超 投筆從戎 的看法,班超投筆從戎的看法

源於 後漢書 班超傳 班超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陽去做教書郎,他和母親也跟隨而去。由於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他只好到府中幫助人們做些抄寫工作,用來維持生計。但他認為這樣下去實在沒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書,突然把筆向地上一投,長嘆一口氣說 大丈夫縱然沒有其他大志,也...

投筆從戎的主旨,從軍行表達了什麼主旨?

沒有太多思想指導的那些戰爭中,需要的是優秀的將士不是治國的宰相,因為無國何來相。投筆從戎是人要在特別時期,學會轉變成為應時之才。故事內容 投筆從戎 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

投筆從戒的古文解釋,投筆從戎文言文解釋

原文 後漢書 班超傳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 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