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概括蘇軾是怎樣的乙個人

2025-06-17 11:25:29 字數 1861 閱讀 3355

如何一句話評價蘇軾的一生?

1樓:休閒娛樂

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友。

林語堂曾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的確,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可與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偉大文學家,宋代的詩、文、詞、書、畫在他的手裡達到了巔峰。然而如此多的"頭銜",都是他的一段如樂曲旋律變化般跌宕起伏的人生產生的副產品而已。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他家是當地家境殷實的小地主家庭,也算是書香門第。祖父叫蘇序,聰明而怪誕,好飲酒,東坡很尊重他,他的叔父是個"進士",他的父親蘇洵早年放浪不羈,直到二十七歲時才發奮讀書,而且屢試不第。

而蘇軾、蘇轍兩兄弟從小天資聰穎、在父親的影響下,飽讀詩書,簡直就是兩個讀書天才。後來他們父子三人被人尊稱為"三蘇"。

蘇軾的一句詞什麼人什麼

2樓:芊芊漫遊世界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二、譯文。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闕,現在又是什麼日子。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移動,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陰晴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三、出處。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簡介。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是什麼?

3樓:戈傅香藍嬋

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窮則獨善其身,身處逆境而泰然的豁達精神,而道家講的是無為,儘管我們只是一介凡人。這種感傷有時很濃。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要逃離這個社會,所謂「大丈夫以天下。

為己任」,身處逆境而泰然,儘管對一些事情或壓力無法釋懷啟示,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而已,古代讀書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對於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江海寄餘生」,達則兼善天下」等,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抑或是廊廟江湖。他宦海沉浮一輩子,儒釋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統一,但又通佛通道,他從來沒拋棄過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

無論是人間天上,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他是大儒,建功立業,所以他又像莊子一樣。

蘇軾人生態度是入世而非出世,道家的思想又佔上風。

曠達——頓悟——感傷,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力從容面對之:我們要學習他那種遇艱危而不悔,有時又很淡,當這種理想無法實現或遭遇挫折時。

用一句話形容人城府深,用一句話形容一個人城府深

深藏不露。深藏若虛 sh n c ng ru x 解釋 虛 無。把寶貴的東 起來,好象沒有這東西一樣。比喻人有真才實學,但不愛在人前賣弄 形容一個人城府太深,有太多心事的句子!你就像一杯千年陳釀的酒,久久不肯讓人品味。不是我涉世未深,而是你演的太真 鄙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

用一句話概括《風吹起蒲公英》,用一句話概括李白

1 記人的課 來文.閱讀這類課文要抓住自 課文寫的誰?在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然後概括主要內容.2 敘事的課文.閱讀這類課文要抓住事情發生的時間 地點 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經過 結果.3 寫景的課文.閱讀這類課文要抓住 寫的是什麼景物?它有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寫的?然後再進行概括.4 狀物的課文.閱讀...

一句話概括壺口瀑布的雄偉,用一句話概括李白

圍繞壺口瀑布作者寫了還未看到壺口瀑布,卻被它先聲奪人的響聲所震撼,壺口瀑布氣勢壯觀催發了作者的頓悟以及它的結構是作者從中得到真傳,並被它陶醉。讓人感受到壺口瀑布雄偉 壯觀 磅礴的氣勢和它豐厚的內蘊。三個部分 第一自然段寫壺口瀑布的大名,如雷貫耳。但實際如何?作者存有疑慮。第二到五自然段集中描寫壺口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