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帆瞎,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最終成了乙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公升賣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吵轎逗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最終變為乙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父利其然也」,仲永的父親唯利是圖,目光短淺。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乙個人才。
2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父親的過錯,只貪圖小利,不讓孩子學習。
傷仲永是誰寫的?
3樓:天使藍百合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屬江西省,臨川鎮於1955年設立撫州市)人。慶曆進士。
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
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失,現存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又《老子注》若干條儲存於《道藏·彭耜集註》中。這是關於乙個名叫「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因後天自己不要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乙個普通人的故事。
4樓:網友
王安石在初中語文課本的七年級下冊第五課。
嘿嘿……我們剛學過~
5樓:秒懂百科
《傷仲永》:言簡意深,說理嚴謹的散文。
傷仲永是誰寫的?
6樓:網友
傷仲永〔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7樓:zz無敵xx王子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
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
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就向鄰居借筆墨來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在詩後題上了名字,他的詩把贍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內容。 3.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他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
同縣的人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用錢討取仲永的詩作。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6.
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的名聲相稱了。
7.泯然眾人矣!(倒裝句) 譯:
完全如同常人了。 8.還自揚州(狀語後置) 譯:
我從揚州回來。
請問傷仲永是誰寫的,傷仲永是誰寫的
作者背景 王安石 1021年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 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 等.王安石啦 知不知道的說 王安石.選自 臨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王安石 臨川先生文集 北宋 王安石 選自 臨川先生文...
傷仲永的試題,傷仲永的試題
1.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答 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係,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答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 不使學 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 ...
傷仲永的全文翻譯,《傷仲永》原文及翻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家的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輩分 親疏的宗法關係和諧地相處為內容,傳送全鄉的秀才觀賞這首詩。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仲永立即完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