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科舉取士制度怎麼來的?

2025-07-08 05:55:14 字數 1598 閱讀 8592

1樓:常秋桃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魏晉南北臘核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鄉舉裡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幹良才,百分無一」的現象,使薦舉制積弊暴露無遺。隋朝立國後果斷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考試。

隋朝科舉考試屬初創階段,為地方薦舉與**考試相結合。開皇七年(587)定製,每年各州薦舉貢士3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十八年(598)分科考試,當時僅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

隋煬帝即位後,擴大為包括文才、武藝、品德、治能等方面十科,由文武五品官以上薦舉,規定有一藝可取即應採錄,且隨才公升擢。同時設進士科,用詩賦、試策進行考試。這是科舉制確立的重要標誌旦局逗。

由於科舉考試公開進行,有規定的知識模賣結構作為公認的主要錄取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平等地公開競爭,儘管此制當時尚不完備,但已顯示其選拔人才的一定優越性。科舉制度的產生適應了封建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把選用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朝廷,有利於**集權制的鞏固,被後來歷朝所沿用。<>

科舉制度和科舉取士制度一樣嗎

2樓:

親親 科舉制度和科舉取士制度是同乙個制度,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的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時期,盛行於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歷時近1300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的制度之一。科舉制度的核心是通過考試選拔**。

每年都會舉行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是在縣城舉行的考試,通過者可以參加會試;會試是在省城舉行的考試,通過者可以參加殿試;殿試是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通過者可以成為**。

科舉考試的題目以文章為主,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學才能和政治素養。科舉制度的實行,使得**的選拔不再依靠世襲和權貴的關係,而是通過文化知識和才能的競爭,使得社會上流動性增強,士人階層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和發展。同時,科舉制度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什麼是古代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制度的解釋

3樓:剛陽文化

1、古代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2、科舉從開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二百餘年。 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唐朝科舉與宋初科舉每年舉行一次,宋太宗時期改為每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為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開創科舉取士制度的背景你都知道有哪些?

4樓:按時服藥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朝廷都是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取**,這樣失去了選拔人才的最好機會,到了隋朝之後,地主不滿意這樣的選舉方式打破官場被壟斷的局面,統治者決定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度。

5樓:巨集盛巨集盛

這些背景就是,當時的朝廷非常缺少人才,有才的人並不多,朝代的文化力量非常薄弱,朝代的發展非常不好,政治存在很大的問題。

明朝繼續推行科舉取士制度,同時規定考試的命題範圍是A

d試題分析 根據科舉制度的發展可知,明朝科舉考試範圍就是 四書五經 答卷問題叫八股文,八股文以四書 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 中股 後股 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故選d項。點評 創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隋唐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

比較隋唐與明朝時期科舉取士的不同,想想它發生了什麼

隋唐時期創立並逐步完善科舉制度.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常設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中的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

我國古代的行省制度最早設立於哪個朝代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元代元代疆域遼闊,戰爭頻繁,為了便於管理,把勝利成果鞏固下來,除設定 一級的中書省外,又將全國劃分成十個大的地方行政區域,它們是嶺北行省 遼陽行省 陝西行省 甘肅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