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做人有什麼好處

2021-03-19 18:19:29 字數 5219 閱讀 8073

1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時刻都在履行做人的職責。有人在做好人,有人在做壞人,都是在為自己的慾望和利益在做人做事。

2樓:匿名使用者

工作、事業,親情,友情,愛情上大大的有好處!

3樓:匿名使用者

最起碼能夠交得到很多朋友

4樓:匿名使用者

能在人生道路上給你幫助

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在什麼檔案之中

5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於2023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被譽為繼2023年《世界教育危機:系統分析》和2023年《學會生存》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開發表的最重要報告。

它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對21世紀教育的作用及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細化了學會生存的三種基本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並與學會生存一起稱為教育的「四個支柱」。

一、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

所謂「學會求知」,是培養「學會學習」的能力,更多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的本身。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經過一定的練習後出現的某種動作變化。

二、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做事」是指獲得一種能力,能夠應付各種情況,同時也是個人的素質(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等)所具有的知識以及實際本領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三、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共處」是要「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培養學生能夠應付與他人、與群體、與民族之間出現「緊張關係的能力」。

報告中強調指出:

「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中等教育階段,應培養學生具備今後「預見和適應重大變革所需的性格素質」,「對培養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給予特別的關注。

四、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學會生存」或「學會做人」(to be human)是要充分發展每個人的人格,要求人人都有較強的「自立能力和判斷能力」,並加強人們在實現集體命運過程中的「個人責任感」。

6樓:昊懸天下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2023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四大目標,即:learning to know(學會求知);learning to do(學會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學會合作);learning to be(學會生存與發展)。

這就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不僅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會學」知識。學會和會學,這是完全不同的二個概念。前者,學生是被動的;後者,才有利於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

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與發展,更是在未來社會中十分重要的必備能力。這些都必須從小培養。什麼是基礎?

這才是真正的基礎。真正的基礎教育就應該在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四個「學會」上下功夫。

學會求知。我們通常只知道教育學生上學,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始終是把能把書本知識弄懂學會,考試中能得高分作為上學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提出「學會求知」這一觀念是知識觀和教育觀的根本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在對「知識」和「教育」的認識上發生了嚴重的偏差。我們的學校教育長期來所執行的任務似乎就是教學生學會知識。這種定位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應該說有很大的問題。

教學生學會知識,學生是處在被動的接受地位;所接受的知識往往是過去的,或者相對來說是比較陳舊的;人類社會的知識在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更新,僅僅接受原有的知識是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的;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將要面對無數的新情況,需要用新新知識去解決各種新問題;今天我們提倡要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光憑有書本知識或過去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學校教育的任務僅僅侷限於教學生學會知識是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的。人類現有的只是財富需要繼承,更需要發展。

傳統的教育觀念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成為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人們唯一能夠做的似乎就是「發現」。從這種認識出發,學生上學接受教育,唯一的任務就是接受和儲存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這樣,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現象,必然是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通過沒完沒了的考試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

誰記憶得好,誰在考試中得高分,誰就是好學生。

其實,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對世界的一些認識。「知識」不是名詞,不是絕對的、不變的結論;「知識」應該是一個動詞,是一種「**的活動」。無論新知識的獲得,還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的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強調學生聽老師的話,好好學,學生是處在被動狀態,沒有真正參與**,所掌握的知識都是陳舊的、死的,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的,更不可能培養創新精神。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極不適應的。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一個學生在學校裡學習幾年,不可能把前人所積累的知識都學會,而且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知識**的時代,在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還會有大量的新知識出現。

我們已經快要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資訊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內涵,「文盲」一次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不會求知,就不可能獲取新的知識,就可能成為新時代的「文盲」。只有學會了求知,就會始終處於積極進取狀態,不斷地充實、不斷地提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學會做事。這是一個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甚至整個社會都反覆地告誡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有些家長甚至跟孩子說:

你只要把書念好,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要管。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因為大家一致認為:學習就是長知識,有了知識就是人才。

這裡暫且不論有了知識是不是一定是現時代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我們先來考慮這樣的問題。前面已經說過,知識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不是記憶和背誦,需要**、選擇和創造,這裡本身就包含著做事的內容。

不會做事,沒有動手操作能力的人不可能真正獲得知識。再說,今天的學習,學習、上大學,最終不還是要會做事嗎?學習和做事,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能分開的。

做事的能力不是學習結束以後才需要開始學習的。學會做事應該是教育的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不具備做事能力的人,所學知識是無用的。我們經常看到不少學生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很好,一到社會上,什麼事兒也不懂,「書呆子」一個,這樣的人對社會有什麼用處?這同教師和家長本來的願望不也背道而馳了嗎?

有的家長有這樣一種想法:只要我們的孩子有知識,將來就幹大事,就會有許多人伺候他,不需要自己做事。這種想法多麼荒唐!

我們社會上需要這樣的人嗎?就說幹大事,也需要有做事的能力呀!已經出現這樣的例子,孩子非常聰明,學習非常好,曾被稱之為「神童」。

為了保證孩子專心讀書,家長放棄自己的事業,甘心當陪讀,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了下來,不讓他做。結果孩子因為沒有最簡單的做事能力,不會與人合作共處,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學習無法進行下去,只好中途退學。這樣的孩子還能幹大事嗎?

做事是人生必備的能力。不能想象一個在學生時代什麼事都不能做的人將來能幹出什麼大事來。

學會合作,我們今天的環境再也不是「魯濱遜漂流記」所描寫的那樣,無需與周圍人發生關係。我們今天的時代也不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時代,許多事情靠一家一戶就能完成。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到了人與人之間誰也離不開誰,必須合作的社會,個人的力量已經變得非常渺小,只有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通力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學生在學習時期不懂得這一點,不會與人合作,將來只能一事無成,甚至要遭到社會的遺棄。學會合作,這是時代提出的一個要求,必須作為教育過程中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教育只強調好好唸書,很少有參與合作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在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都相當差。「過度的競爭不適當地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傾向,並使相當多的孩子不斷面對失敗,損害了孩子應有的自尊、自信,從而產生社會化方面的困難」(勞凱聲教授語),說的就是造成學生不會合作的原因。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下,強調的不是合作,而是在考試分數上的競爭。

優勝者覺得「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獨尊;失敗者覺得無助,失去自尊、自信。這兩方面的學生都無法適應需要合作的社會環境,無法融入整個社會。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各年紀都增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在這個課程中,既要培養學生實際做事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精神。因為這門課程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不是由教師講授、學生記憶,而是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為適應未來生存空間做好準備。

學會生存與發展,或者說,學會做人,一個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過程。從自然人到社會人,不僅需要文化知識,更需要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現代社會中,競爭十分激烈,生存的機遇和困難並存,面對的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很多。

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只滿足於念過多少書、取得什麼文憑、獲得什麼證書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的,甚至連生存都會發生困難。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這方面的準備。這裡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殺人的個性、人的創造性。「超負荷的學業壓力使一代人變成了被動的學習機器,壓抑甚至泯滅了孩子應有的童心;機械的記誦使活生生的孩子整天面對一大堆死記硬背的無用知識,扼殺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原創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一個人沒有了原創力,沒有了好奇心,那就沒有了活力。

在現代社會中,最需要的是創造力。變成了被動的學習機器,還能有創造力嗎?

在現代社會中,要取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今天的社會是能力決定一切的社會。能力還不能是一般的能力,要有特長或專長。

什麼是特長專長?就是別人不會你會,別人不能你能。每一個人都有某一方面的特長或專長的潛在素質,它一般表現為你的興趣愛好所在。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特別重視每一個受教育者潛能的挖掘和發揮,重視他們個性的發展。

我們必須看到,目前人類面臨著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我們必須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係問題。只有成為一個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也就是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參與社會的發展。

學會生存與發展的確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應該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和最終目的。

學會做人比學會學習更重要,中學生學會做人為什麼比學會學習更重要?

這個問題的問法存在問題,學會做人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學會學習也就學會了做人。所以古人說 活到老學到老 我也不是很理解 但可以大致認為是這樣的 做人已經包涵了你任何學習的知識。學習經驗總結 經驗一 1 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

中學生學會做人處世的故事讀後感,中學生學會做人處世的128個故事 讀後感

我買了 中學生學會做人處世的128個故事 每天都在用幾分鐘在我的班上用自己提煉後的語言講述裡面的一兩個故事,為什麼這樣做呢,緣於下面兩件事 我的一個親戚,認為自己老實,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虧,每天灌輸的是不吃虧的理論,那個孩子大了,生活的很不快樂,因為在他眼裡,許多人都在算計他,人們都對不起他,自己又...

在現實生活中,會「演戲」有什麼好處?

我覺得在現實生活當中,會演戲的好處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覺得每一位醫生都是一個天生的演員加,因為如果他遇到那種病情非常嚴重的病人的時候,他怕會影響病人的情緒,他就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寬慰病人,兒這就需要會在病人面前演戲,所以,會演戲也是非常有好處的。在現實生活中會演戲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可以更圓滑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