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是由什麼引起的

2021-03-19 18:19:36 字數 5829 閱讀 2738

1樓:匿名使用者

脾胃虛弱是由於人體微量原素的缺乏,飲食不節,不合理的用藥,過食寒涼,營養失衡這些引起的,可以吃一些小米粥,雪蓮烏藥葉粉,多煲些湯,放些白朮,茯苓,山藥,一些健脾養胃的藥物,可以會很大程度上改善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與先天有關。可修復,時間長。

氣不足和脾胃氣虛是一回事嗎什麼原因導致中氣

3樓:雷美媛蒼香

1、他的病症,是以胃難受為主要症狀的麼?你介紹的不夠詳細,也只能告訴你大概的判斷。他的毛病,可能主要是胃病——由胃病引起脾虛——脾胃虧虛引起氣血生化不足——再由氣虛引起少氣懶言、犯困;同時由於氣血虧虛,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氣血輸送到頭部,另一方面,也沒有足夠的氣血化生元陽(清陽不升),這兩方面導致了頭昏。

所以,這不是單單中氣不足的原因。至於到底是不是全部由胃病引起的,就要看你對病情的描述是否準確和全面了。建議去看看醫生,可以考慮先從最主要、最厲害的症狀治起。

2、中醫用藥的劑量是因人而異的,沒有固定的參考劑量。我的建議是,如果是慢性病而不是急症,就從能夠實現的最小的劑量開始,以不會吃過量,引起不良反應為原則,可以後續逐漸加量(因為吃少了可以再吃,吃多了往往會有難以**的不良反應)。比如,中成藥就是1粒水蜜丸,或1/6粒大蜜丸,或1/3袋散劑。

草藥煎湯,就是1/10包草藥。哈哈,供參考。

4樓:東方不獨孤

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

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

氣虛是一種多發證,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表現症狀

氣虛[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元氣不足會造成疲乏無力、腰膝痠軟、語聲低懶微言、胸悶氣短、精神不振、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食慾不振等諸多不適。

多發人群

氣虛是一種多發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據對804人隨機抽樣調查,衰老、虛弱引起的體虛佔51.4%(46歲—65歲),是各種**中最高的兩個點。這與現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過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專家提醒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年齡段的人群。

病理**

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病發原因、症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學,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

在調治上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律地自我更新、自我複製、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轉化為健康。

氣虛與氣陷的聯絡與區別

氣虛與氣陷都是氣病中屬於虛的病理變化,但兩者同中有別。

1.氣虛病涉五臟

氣是構**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屬於人體精氣的範疇。人體精氣分別藏於五臟,故《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

因而,從氣的**看,構**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主要有先天之精氣與後天之精氣二方面。而從氣的生成與臟腑之關係來看,則五臟皆藏精氣,尤以肺脾腎為重要。

氣虛與五臟氣虛。氣虛是指臟腑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狀態,由此會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症狀。但由於氣藏於五臟,通常情況下,氣虛必然與該髒的功能相互聯絡,《素問·方盛衰論》描述了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肝氣虛所致夢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氣虛這一病理學概念應當包括五臟氣虛。

肺氣虛。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證。

腎氣虛。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

腎氣虧虛,失於榮養,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痠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脾氣虛。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症見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心氣虛。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2.氣陷是氣虛下陷的病理變化

氣陷是氣虛與氣的升舉失常同病的一種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氣虛下陷的特點。導致氣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久病氣虛,年老體衰,飲食損傷,或勞欲過度等。其中久瀉久痢不愈,或婦女產育過多、產後失於調養者最為多見。

氣陷與脾虛關係最為密切。脾主升清,氣宜上行,若脾氣受損,升舉無力,則氣虛而下陷。其臨床表現除有氣虛倦怠無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見證外,還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如腹部墜脹,胃腎下垂,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的病證。

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同時又出現了清氣不升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的氣陷症,主要是中氣下陷,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現為飲食減少,腹脹肛墜,洩瀉,或排便無力,眩暈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就是中氣虛衰,失於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證。

氣虛與氣陷雖同屬氣的虛弱性病理變化,但氣虛病涉五臟,所概甚為廣泛;而氣陷則是因氣虛而升舉無力,清氣下陷的複合性病機變化,主要責之脾虛,以中氣下陷為多見。

相關症狀

概況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氾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氣虛陽虛

氣虛可見面色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食療預防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合理膳食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當您的寶貝出現氣虛質的症狀越多,則表示氣虛的嚴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儘量勿吃過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慾。而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加重。對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如:

1.甘平

為主食,如葡萄、檸檬、木瓜、草莓、李子、蘋果、菠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等。

2.甘溫

油菜、大頭芥菜、番瓜、龍眼、荔枝、櫻桃、番石榴、金桔、楊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紅糖、麥芽糖、大蒜、香菜、生薑、蔥、茴香、醋、沙茶醬、牛肉、雞肉、蝦、黃鱔、淡菜、羊奶。

3.甘涼

菱角、蓮藕、香菇、冬菇、蘑菇、瓢瓜、綠豆、豆腐、茶、麻油、生薑皮、蓮霧、西紅柿、甘蔗、香瓜、柳丁、無花果、蜂蜜、鴨、蟹、鱉、蛋白、枇杷、菠蘿。

以上食物輪流食用。儘量不要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迴圈。當不可避免時,儘量在白天食用,因當外界陽氣旺盛時,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補氣食材

粳米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

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蔘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蔘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牛肉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

《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尤為顯著,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狗肉性溫,味鹹,能補中益氣,對氣虛兼有脾虛或腎虛或肺虛或陽虛者更宜。《日華子本草》雲: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

《醫林纂要》中還說,狗肉補肺氣,固腎氣。尤以秋冬季食之為佳。

雞肉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鰱魚性溫,味甘,能入脾肺而補氣。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清代食醫王孟英也認為:鰱魚暖胃,補氣,澤膚。故氣虛者宜食。

鱔魚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云:黃鱔善補氣。

鱖魚俗稱桂魚。可以補氣血,益脾胃。《日華子本草》雲:鱖魚益氣。《開寶本草》認為益氣力,令人肥健。尤以氣虛兼脾虛者最宜。

大棗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

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櫻桃性溫,味甘,既能補氣補血,又能補脾補腎。《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葡萄性平,味甘酸,是一種補氣血果品,除有益氣作用外,古代醫藥文獻還認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

《隨息居飲食譜》亦記載: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所以,凡氣虛伴有腎虛、肺虛和脾虛者,皆宜食之。

花生性平,味甘。《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不僅如此,花生還有補脾和補肺的作用,這對氣虛而兼有肺虛或脾虛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山藥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燕窩性平,味甘,有益氣補虛、養陰補肺的作用,對氣虛又兼肺虛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說它大補元氣。《食物宜忌》也有燕窩壯陽益氣的記載。

《飲食辨錄》中還指出:燕窩,效能補氣,凡脾肺虛弱,及一切虛在氣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虛漏汗畏風者,服之最佳。

人蔘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醫學啟源》還認為,人蔘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元氣。

氣虛者食用人蔘,頗有功效,對氣虛兼有陽虛或脾虛或肺虛者,食之更宜。同樣的道理,黨蔘和太子參也有人蔘相同的作用,也適宜氣虛體質服食。《醫學衷中參西錄》亦云:

能補助氣分,並能補益血分。故氣虛者宜食。由於西洋參性偏涼,且有養肺陰和降虛火作用,所以,對氣虛而兼有肺陰不足者更為適宜。

黃芪性微溫,味甘,也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

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紫河車性溫,味甘鹹,是筆者最常用的補氣之物,它有著顯著而有力的補氣強壯作用。明代醫家吳球說它益氣補精。《本草再新》認為它能大補元氣。

凡氣虛體質者,經常少少服食,確有卓著的補氣效果。

此外,氣虛者還宜食用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南瓜、白扁豆、黃豆、牛肚、烏骨雞、鵝肉、兔肉、鵪鶉、青魚、魷魚、章魚、熟菱、海松子、胡蘿蔔、豆腐、豆漿、馬鈴薯、香蕈、草菇、平菇、蜂王漿、紅糖、白木耳、白朮、甘草等。

脾胃虛弱有什麼症狀,是什麼引起的

脾胃虛弱最常見的症狀有 食慾下降,消化差,腹脹,大便稀溏,嚴重的感覺全身乏力。對鏡子看一下舌苔,通常是白色較厚,舌邊可能有齒痕。引起脾胃虛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常吃寒涼的東西,損傷脾胃 或經常喝酒,愛吃肥肉等厚膩之品,也容易引起溼熱蘊脾,導致脾胃功能虛弱 或平時思慮過多,中醫上講 憂思傷脾 或大病之後...

胃病是由什麼引起的,胃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能徹底治好嗎?拜託各位了 3Q

胃病 什麼是胃病 人們常說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 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總稱。經常發生於40 5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 環境 飲食 藥物 細菌感染等以及吸菸,過度酗酒都可引起。胃病有哪些症狀 胃炎的症狀可以很輕也可以很重,最常見的有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噁心 ...

鼻炎是怎麼引起的,鼻炎是由什麼引起?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表現為鼻黏膜慢性充血 腫脹,稱慢性單純性鼻炎。若發展為鼻黏膜和鼻甲的增生 肥厚,則稱為慢性肥厚性鼻炎。引起鼻炎的原因很多,比如說過敏還有一些特發性的,這個太多了,想找 必須去醫院檢查。鼻炎分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急性鼻炎常見的誘因有全身的因素,包括受涼 疲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