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觀測儀計時原理,日晷的工作原理是用來計時的

2021-03-19 18:30:04 字數 6667 閱讀 4237

1樓:匿名使用者

是根據太陽執行的軌跡,來測定的。當太陽從升起到落下投影會跟著變化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

一天中最短的時候,就是正午。一年中正午時影子最短的日子就是夏至,最長的日子就是冬至。這完全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一天當中只有正午太陽是最高的,自然影子就短了,同樣一年的變化也是這樣。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計時的儀器叫什麼?

2樓:笨笨熊**輔導及課件

日晷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用()來計時的

3樓:趙鑫鑫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製的

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

注意事項

使用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的指向北極星,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標。

觀察這根指標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

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執行,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

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執行,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春分以後看晷盤的上面,秋分以後看晷盤的下面。

4樓:d尺巨凡從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5樓:單褲在

(2)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

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

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執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執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 銅製的指標叫「晷針」

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之大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 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 即地平日晷 。

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標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2023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鐘,而中國則在2023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鐘,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制的鐘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鐘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怎麼做日影觀測儀 10

6樓:匿名使用者

簡易日影觀測儀制

作及其使用

一、實驗材料:

一支鉛筆(或一根筷子);一塊平滑的木板;專一張和木板同樣大屬的白紙;橡皮泥;指南針(沒有也沒關係)

二、實驗方法和步驟:

1.把白紙粘在木板上,標好東南西北,早上,讓太陽從東邊照過來,更符合情況;

2.再把鉛筆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放在能一天都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如操場、陽臺。

3.看看太陽的位置,量量鉛筆影子的長度是多少,然後在白紙上用筆描下鉛筆的影子,

4.每一個小時,觀察和記錄一次,觀察一天即可,如果你又繼續,可以第二天、第三天…… 持續觀察和記錄

7樓:甜蜜王子

古代的人們曾經利用日影觀測儀計時,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 最古老的天文測量儀器是圭表,人們會測量圭表在地面上的投影,一天中最短的時候,就是正午。

日晷是如何計時的?

8樓:go陌小潔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裝置,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最常見的設計是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跟著變動。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標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因此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

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真太陽時,有些在設計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平太陽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迴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

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標,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執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錶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

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錶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

「『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於現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全自動量熱儀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量熱儀工作原理

微機全自動量熱儀採用名牌計算機控制程式,介面顯示清晰直觀,配用名牌彩色印表機列印結果。並可以離線使用,本機配帶高可靠性真彩智慧液晶顯示終端,全中文觸控操作操作選單,介面美觀清晰,操作簡便直觀。該儀器具有測量精度高 操作簡便 使用可靠等特點,主要用於煤炭 磚廠 石油 化工 食品 木材 炸藥等可燃物質發...

關於全站儀用的單稜鏡工作原理,全站儀的工作原理

你把稜鏡外殼拆開一看就能明白,全站儀反射的稜鏡是正面是一個平面,背面是三個相互垂直的平面,畫一下光路圖就能看得出來,不管光從什麼方向照過來,反射出來的光都會平行入射光返回,當然不會是從稜鏡中心返回,但是全站站的測距光不是一條光線,而是一束光,不管你照在稜鏡表面那個地方,測出來的平距 斜距應該會差不多...

撓性陀螺儀的工作原理

陀螺儀的原理就是,一個旋轉物體的旋轉軸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響時,是不會改變的。人們根據這個道理,用它來保持方向,製造出來的東西就叫陀螺儀。我們騎自行車其實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輪子轉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為車軸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陀螺儀在工作時要給它一個力,使它快速旋轉起來,一般能達到每分鐘幾十萬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