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看仁與禮的關係,6如何理解《論語》的仁與禮,對現代生活有什麼參考意義?

2021-03-19 18:18:23 字數 959 閱讀 8615

1樓:南涯清風

「仁」的基本宗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根本上講,這就體現了「愛人」的原則。當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到仁的內容時,孔子就只告訴他「愛人」二字,即要求對人有同情心,有關心別人的真情實感。然而「仁」又不是無是非、無原則的愛,不是姑息之愛,而是「愛人以德」,所以仁者有時也會惡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對於別人的喜愛、厭惡,都要有一定的準則,這一定的準則就是「禮」。「禮」是關於社會生活的具體規範、準則和儀式。孔子講過「克己復禮為仁」,強調必須以社會生活的公共準則約束自己才能實現「仁」,也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讓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納入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

6. 如何理解《論語》的「仁」與「禮」,對現代生活有什麼參考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做到 「仁」和「禮」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 尊敬。

論語對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

3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中關於這幾個問題的論述很多,特別是仁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人和事,孔子認為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但是,孔子認為仁並非遙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所以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至於義的方面,我覺得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話最能說明問題,這句話中雖然沒有提到義這個字,但其內涵就是義。

而對於禮的問題,孔子對其子孔鯉所說的」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最具代表性。

信的問題,咱們來看看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由此可見,孔子對於信的重視程度。

如何理解智慧財產權與WTO的關係,如何理解智慧財產權與wto的關係

您好,智慧財產權問題在wto中佔有十分重要的重要地位,與 貨物 服務 一起構成世界 組織 wto 的三大支柱。中國在加入wto 的申請檔案中明確作出承諾,要全面履行 wto協議定 及其附件所規定的義務,包括履行 與 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議 trips 的義務,並在 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 第五部分就 與...

個人與團隊的關係怎麼理解,如何理解個人和團隊的關係?

個人服務於團隊,團體也應服務個人,團體由許多個人組成,不能脫離個人而存在 如何理解個人和團隊的關係?個人再有能力也只能把事情做好,只有團隊才能把事情做大。有完美的團隊沒有完美的個人 簡單的理解,沒有一個人的成功!看過 三國 就能理解的更多,諸葛亮個人能力很強,但在劉備,張飛,關羽等倒下後就無法挽回局...

如何理解數學概念的外延與內涵的關係

傳統邏輯認為,詞項的內涵是它的含義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如 商品 的內涵就是 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詞項的外延是詞項所指的事物所組成的那個類,如 人 的外延就是古往今來一切人所組成的那個類。近代作為邏輯教本之一的,第一次提出了內涵和外延的區別。後來的邏輯學家對這種區別的合理性雖然意見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