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月輪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替僧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021-03-19 18:19:50 字數 4070 閱讀 3035

1樓:修煉者

佛學術語,譬喻菩提心圓滿清淨如月輪。密教金剛界觀眾生之肉團心為月輪,以其圓缺而有凡聖之分。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大一八·三一四上):

『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

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中略)能令心月輪,圓滿益明顯。

』[心月輪祕釋、菩提心論、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

替僧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樓:平常心新號

替僧tì sēng

明代稱替代初生的皇太子及諸王出家為僧的幼童為「替僧」。

稱謂錄.卷三十一.僧.替僧引張爾岐蒿庵閒話雲:「明朝凡皇太子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為僧,名曰替僧。」

宿緣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以心

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陀利宿緣經、同骨節煩疼因緣經等,以宿世之惡緣為宿緣;新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法經錄卷七則就宿世之善緣說宿緣。[新華嚴經卷二十

五、華嚴經疏卷十

六、決定往生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術語)宿昔之因緣也。華嚴經二十五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樑傳求那跋陀羅曰:『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攝善法戒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4樓:青竹遺風

攝善法戒是三聚淨戒的內容,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戒的內容和精神,攝律儀戒是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攝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饒益有情戒是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5樓:匿名使用者

攝是攝受,善法戒是戒律清規,指的是菩薩戒。

6樓:召淳獨吟

你好!攝是攝受,善法戒是戒律清規,指的是菩薩戒。

如有疑問,請追問。

覺悟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7樓:2跨

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覺醒了悟之意。即體得真理、開發真智。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載,覺悟乃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相。

又六十華嚴經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

『雖於粗念住相而得覺悟,猶自眠於生相夢中,覺道未圓。』由此可知,覺悟有自了悟與從他而覺醒之別,其覺悟之程度亦有深淺不同。[六十華嚴經卷

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術語)會得真理也。開真智也。南本涅槃經十六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六十華嚴經七曰:『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

浮木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8樓:熱心網友

佛學大詞典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人身之難得,佛法之難聞,譬如海中盲龜之逢浮木,千載難有一遭。(雜阿含經卷十

五、北本涅槃經卷

二、卷二十三)

2、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譬喻)幸運難遇,譬如海中之盲龜逢浮木也。雜阿含經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

(2)涅槃經二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法華經八曰:

「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輔行記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龜,爾時海中復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龜身。此龜三千年,方得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3、佛學經典:

(1)一涅槃:《涅槃經》。三大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2)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3)四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4)十大般若:《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研究分類:

1、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聖淨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

2、而於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於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

3、例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所歸納之研究體系為:

(1)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實、唯識等各宗之教義。

(2)思索之佛教,如般若、華嚴、天台等宗之教義。

(3)觀想之佛教,如禪宗、真言宗之教義。

(4)信念之佛教,如淨土宗之教義。

(5)實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義。美國學者邁格文博士則把佛學分為超越哲學(本體論)與相對哲學(宇宙論)二門。

4、近代學者多把全部佛學分為以說明萬法真相為目的,以理論為中心之「宇宙論」,與詮示解脫之真義、方法,以實踐為旨趣之「解脫論」二大門。

5、佛學之宇宙論包容廣闊,有就現象事物之因果連續來說明萬有由多元生起之學派;有主張物質現象為精神原理所開展之唯心一元論之學派;有肯定超越現象之實在本體論之學派;有不辨本體與現象,以現象歸於本體活動,提倡現象即本體之學派。

十六心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9樓:詭異故事大本營

佛學術語,三心相見道之後,又有十六心相見道。此亦有二種:

一、法智與類智配於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

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與類智配於所觀之理與能觀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緣三界之苦諦而正斷善惡之無間道智也。

二、苦法智,斷善惡已,證真如之解脫道智也。

三、苦類智忍,前二智各別內證之無間道智也。

四、苦類智,審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脫道智也。集滅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雖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謂之總作之十六心,是限於菩薩之觀相也。

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於真見道根本智之後,後得智上分別之思想也。見百法問答抄

天台宗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0樓:8萬4千法門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該宗思想,雖稱出自龍樹,實則啟蒙於北齊慧文。

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11樓:法名清嘉

天台宗就是佛教的一個宗門名稱,沒什麼意思。

覺性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學大詞典

bai 對「覺悟du」解釋如下: 【覺悟】覺醒zhi了dao悟之意。即體得真理、版開發真智。

據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載,覺悟乃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相。又六十華嚴經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雖於粗念住相而得覺悟,猶自眠於生相夢中,覺道未圓。』由此可知,覺悟有自了悟與從他而覺醒之別,其覺悟之程度亦有深淺不同。

[六十華嚴經卷

六、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覺悟」解釋如下:

【覺悟】 (術語)會得真理也。開真智也。南本涅槃經十六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六十華嚴經七曰:『彼光覺悟命終者,唸佛三昧必見佛。

菩薩戒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菩薩戒,是發大心修大乘法的修行人所受持的戒律。分為二種,依 梵網經 菩薩心地戒品受持的,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為出家菩薩戒 若依 優婆塞戒經 受戒品受持,則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為在家菩薩戒。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 佛性戒 方等戒 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

重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業障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很重的業障,但不是形容詞,佛經裡有分別的定義。譬如 瑜伽大教王經 裡就提 回到三重障 一我慢答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謂妒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妒重障。三貪慾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

支分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佛學教中支分是什麼意思

支,具有部份 種類 成份 要素 方法 途徑等義。支分合在一起,所用之範圍極廣。釋義如下 如手 足,四肢五體等。大日經 卷一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瑜伽師地論 卷二 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密教修法灌頂時所需之支具 印明等,稱為支分。大日經疏...